關於經濟成長或相關數據的公佈,實在不能盡信一家之言。尤其如果傾向為政府說好話的,更要審慎過慮。猶記得年初時,由中華經濟研究院所寫成的報告,頗有「避重就輕」之疑。如今見及此篇社論,慶幸國內媒體仍有良心。
可怕的是,政府一再以「經濟景氣復甦」欺騙人民。我的學弟妹還真是相信政府的說法,不禁令人小冒冷汗。
臺灣自詡為民主國家,民進黨政府自認為改革派,那麼就不應該欺騙自己、欺騙人民,讓所有的人變成在一鍋逐漸加熱溫水中的青蛙,而不自知。
*******************************
來源:2004/09/02 經濟日報社論
日前行政院主計處向上修正今年第二季及全年經濟成長率;經建會發表7月景氣概況,景氣對策信號維持景氣趨熱的黃紅燈;經濟部發布外銷訂單統計,外銷金額迭創新高。尤其今年第二季經濟成長率高達7.67%,連同第一季上半年經濟成長率超過7%,為7.17%,創八年半來新高,而且一改過去三年靠國外需求(出超)擴大,轉為以國內需求增加為支撐經濟成長的主軸。從表面上看來,台灣經濟似已自谷底強勁反彈復甦,且朝向健康的方向發展。但事實上並非如此,若深入了解各項經濟指標後,會發現許多隱憂。
首先要指出的是,在過去物價上升時代,為避免生產增加率虛增,而將物價上漲因素剔除,計算其實質的增加,即量的增加。但近年來各國物價不漲反跌,因人民及廠商的收支都是按當時價格計算,剔除物價因素後,反而不切實際。因此,近年來不少國家在發表按固定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實質增加率,代表經濟成長幅度時,也發表按當年價格計算的GDP增加率,以供各方了解真實情況,美、日、台灣都是如此。但大家習慣用按固定價格計算的前者,反而忽略按當時價格計算的GDP增加率,而發覺政府發布的經濟成長率,與一般人的感受有一段距離。如台灣今年上半年經濟成長7.17%,但按當年價格計算的GDP增加率僅4.67%,感受到的景氣復甦就沒那麼強勁了;如扣除人口的增加,計算每人GDP增加率,還會更低。尤其大多數家庭靠薪資所得為主,其薪資所得在停滯三年後,今年上半年才較去年同期增加2.5%;再加上股價的下滑,使人民財產縮水,這叫人如何能對政府向上修正的經濟成長率,有實質的感受?
由於人民的收入增加有限、財富的縮水,再加政經社會的不安,人民的消費難以大幅提升,對國內需求的增加貢獻有限。至於國內需求中的投資,不僅已連續三年下降,而且在每年固定投資毛額中,有一部分是用來彌補當年固定投資消耗;減除固定投資消耗後的餘額,投資淨額,才是真正提高生產力的重要來源。可是固定投資消耗在固定投資毛額中所占比重,自89年的38.5%,至92年大幅提升到59.5%。亦即92年的固定投資中,將近60%投資額只是在彌補當年的消耗,真正能提高生產力的淨投資,則自61.5%驟降到40.5%,因而導致近兩年來製造業增加價值率大幅下降。
其次,看近年來的物價變動,尤其進出口物價變動,出口物價連續六年下降,而進口物價在六年中有三年下降,但降幅低於出口物價降幅,又有三年上漲,亦即近六年來我們進口原物料價格相對於出口價格明顯上漲,導致國際貿易條件惡化。近四年來貿易條件惡化損失近兆元(9,750億元),僅去年一年即損失4千多億元。今年第二季雖出口價格反轉上漲,但因國際油價及鋼鐵等原物料價格大漲,進出口價格變動的差距更大,今年的國際貿易條件惡化的損失可能更多。
從表面上看,今年以來外銷訂單金額迭創新高,但依賴海外生產出口供應的比重增加更大。據經濟部調查製造業海外生產比重,去年12月只占26.8%,今年4月開始超過30%,尤以資訊通訊產品海外生產比重,更接近60%,國內生產供應外銷的比重在不斷下降中。這顯示國內相對競爭力的惡化,更多產品必須到海外生產,才能降低成本,才有能力繼續接到國外訂單。國內投資環境如不能儘早改善,台灣產業空洞化與邊緣化,祇是遲早問題。
再看各方對未來景氣看法的調查,不論官方或民間,不僅轉趨保守,而且有下滑的可能。如經建會發布的7月景氣領先指標,已連續三個月下降,表示未來三至六個月,即今年下半年景氣有下降趨向。而該會所作產業景氣調查,對未來三個月景氣之預期,持轉好看法的,自今年1月的34%,3月開始急速下降,7月已降到10%,比去年4月爆發SARS疫情時的13%還要低。持轉壞看法的,則由今年1月的7%,7月提高為18%,超過轉好的8個百分點,與1月轉好的比轉壞的多27個百分點,一片看好景氣的景象,真有天壤之別。
日昨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研究中心公布的8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總數為73.86點,比上月降2點。而且自去年11月以來的十個月中,除了2月、6月略有上升外,八個月下跌;今年8月與去年10月比較,下降了11.5點,而且六項評估指標全面皆墨。顯然消費者對未來短期內台灣經濟景氣信心下滑,已到相當嚴重的程度了。
雖然執政當局看到今年上半年經濟成長率超過7%,而興高采烈,我們指出以上的隱憂,並非在唱衰當前經濟,而是提醒當局警惕,重視問題的存在,進而提出改善之道,使台灣經濟真正獲得健康的發展。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