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6-20 18:05:21| 人氣1,18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載】杜家祈:《哀悼乳房》與傳媒渲染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坐在地鐵裏,看到隔壁有人看報紙,大標題是某女歌星被某男歌星在新片中摸胸。對香港報紙這種唯恐天下不亂的「煲水」作風,作為讀者,實在已感到很厭倦。那些大編輯可能不知道什麼叫「感覺閥」——再刺激的標題,如果長年累月不斷刺激,讀者到最後只會變得麻木,再也不會產生興趣。

後來看到報道,才知道楊千嬅將扮演一名患了乳癌的小學教師,咦,好像有點眼熟,到網上找了好久,才知道這部電影真的是據西西的著名作品《哀悼乳房》改編的,並由《甜蜜蜜》的編劇岸西重新編寫劇本。

社會慣視乳房為「性徵」

說起來這並不是傳媒第一次演繹《哀悼乳房》,好多年前港台也曾以廣播劇形式演繹。記得當時兩名早晨節目的主持,大概從未看過或聽聞過這本書(儘管這本書在文藝青年中間已廣被傳誦),一聽到這個書名就望文生義,又把西西誤以為另一位名字發音相近常穿低胸裝的女作家,在大氣電波中對這本書揶揄了一番,後來有人告知,兩名主持人才知道自己弄錯了,在節目中公開更正道歉。

那時我還是個文藝青年,對這件事很是不滿,覺得這些傳媒人物的文化水平太低了,現在或許習慣了香港傳媒的水平,也覺得見怪不怪,怪的只是我們的社會,太慣於把乳房作為「性徵」,不能以平常心去平等看待我們身體的所有器官。

描寫乳癌病人心路歷程

西西寫的《哀悼乳房》就是把乳房回歸成器官,而且是生了病的器官,不但寫得一點也不香艷,而且這本書還是一本「怪書」,你很難去把它歸類,說它是小說,它記錄了當事人的心事歷程,說它是散文,它又有許多醫學知識的介紹,還有文化分析,甚至還有詩﹔這本書的結構也很奇特,在每一單篇結束時,針對不同讀者的需要,特別指示去做跳躍的閱讀,例如﹕「你只想知道治療乳腺癌的事,那麼別浪費時間,跳到第一一五頁去看〈黛莫式酚〉。」或是「如果你的親友也患了乳腺癌,卻並不認識一位像阿堅這樣的女子,怎麼辦﹖請翻到第二四一頁看〈知道的事〉。」雖然癌症絕不是一件讓人喜悅的事,閱讀時難免感覺沉痛哀傷,但這本書,其實寫得挺「好看」——不知該不該這樣說。

2002年的香港文學節以醫生及病人的訪問形式,將這篇小說演繹成戲劇,將治療癌症的過程發展成一個包含心理分析、疾病知識和文化想像的故事,節目由「非常林奕華」策劃。林奕華應該非常喜歡這個作品,他又填了一首同名歌詞,由陳輝陽作曲,「余力機構」主唱,詞中把乳房比喻成「布甸」,當「布甸」沒有了,男友也沒有了,但詞中主人翁沒有因而消沉,歌曲的結尾是﹕「重生必須實著考驗 只要我不喪氣 重新的心漸會通電 只要我不放棄。」老實說,歌詞寫得有點生硬,但在眾多千篇一律的歌詞中,第一次看到有這樣視野的歌。根據一篇訪問稿,陳輝陽說在他所有作品中,最令他滿意的就是這首《哀悼乳房》,「認真另類」。

傳媒渲染劇中摸胸情節

《哀悼乳房》並不是傳統的小說,也沒有曲折的情節,甚至裏面沒有任何愛情片段,如何改編成電影呢?會不會飾演病人的楊千嬅和醫生(傳聞由任賢齊飾演)擦出愛情火花呢?娛樂新聞說任賢齊被問到新片會摸楊千嬅的胸部嚇了一跳,說還沒有看到劇本,而且也不一定會接演。或者又是《哀悼乳房》之名惹的禍了,但是相信《哀悼乳房》怎麼改編也不會改成一部情色片吧?

文學從另一種角度看「乳房」,擺脫了眾人對「乳房」的固定想像,而傳媒卻不斷地強化眾人的固定想像,如果傳媒對這部電影的報道一直固守在「摸胸」一事上,會不會到時真的目標觀眾不去看,反而是另一類觀眾被誤導然後大呼「貨不對辦」呢?

(原載於《明報》2005年6月20日)

台長: 子路
人氣(1,18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