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上帝,我沒有自己的答案,
而且我越是努力尋找,我就離答案越遠。
所以我決定等待,也許在某天我早上醒來
在某個我走路的瞬間,大樹上,天橋下。
我會忽然對自己說
「嗯…就是這樣。」
貼上自己的舊作,我曾依循的脈絡。
原文完成於2005/7/6,2005/9/1增編修,並更名為「從上帝開始」
(原文名為「從死與上帝開始」)
**********************************************************************
從上帝開始
人類對於自身存在及世界觀的思考,起源的很早。從五大古文明(巴比倫、埃及、印度、希臘與中國)開始,每個文明都有其璀璨的思想史。(中國是唯一現存的古文明)而關於上帝的起源,現在探討並無意義,這要看以什麼角度去看待而言,第一、人類從什麼時侯開始討論上帝;第二、上帝是不可知的先驗存在。如果是其後者,那麼上帝花了許多七天創造了人類與世界,則上帝至少在人類開始前的許多七天前就存在了。
如果是其一,那麼問題就更複雜困難了。天主教與基督教皆起源於四世紀左右(天主教另有他論),天主教的前身是猶太教(註一),而猶太教的起源並無法確切可考,一般相信猶太教起源於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摩西(moses,又有譯作梅瑟),他為了鼓舞以色列人對於自己的信心,並強調只有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選民,上帝是唯一的真神。(時埃及與巴比倫皆是多神論的文化)而大力提倡猶太教,然而摩西最多能算是猶太教的創始人。在他之前,猶太人口中所討論的神,就有「上帝」一詞存在了,猶太人又來源自希伯來人與以色列人……這樣下去,怎麼追也追不完。更不論回教當中,也有上帝一詞的存在。(註二)
註一:猶太教與天主及基督教的差異很多,猶太教只認同舊約聖經,特別是摩西五經,他們據信這是上帝以口述方式令
摩西所寫,全文以希伯來文選寫,約於西元前1400年完成。
註二:回教創始人穆罕默德聲稱《可蘭經》是上帝留給人類唯一的文字。
所以對於上帝的認識,與其追逐從西元前不知何幾的起源開始,不如認識從西元後人類對上帝及世界觀的看法為何,至少大多已有文獻可參考。
西元前四世紀,是希臘思想史的黃金時代,這個時期有蘇格拉底(Socrates)、柏拉圖(Plato)及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等等著名的哲學家,雖然蘇格拉底一生並無著作,但由其他的弟子(包含柏拉圖)記述他的思想,仍供後來許多人追尋。這個時期的希臘是多神論的文化,就是我們熟悉的希臘神話,眾神之神宙斯、地神該亞、愛神維那斯、太陽神阿波羅、智慧女神雅典娜等等,上帝一詞仍未傳從巴基斯坦一地傳過來到地中海地區(早些時期的埃及及巴比倫都或多或少有猶太教的傳唱),至於這個時期的哲學思想及世界觀,可以重寫一篇十萬字的文章,也由於已經離題,故不多討論。
(中國與印度並未出現過上帝一詞,故亦不提。)
到了中世紀,基督教的興起,上帝…襲捲了整個歐洲…
大約從西元4年起(聖經上記戴耶穌出生於西元四年),整個歐洲進入了基督教的世界觀,這個時期,凡一切人類不能解釋的事物,就是上帝的神蹟,任何冥冥的事物,皆是上帝的旨意。人類依循經上的意旨,確保了自身存在的安全感,我們是上帝創造的,為了某些崇高的目的。但也因為如此,人類世界觀的心靈與哲學化的思考,在此時期,沒有較勇敢的人站出來去思考,激盪出更多的人類自省,神學完全戰勝了哲學、科學與醫學。亦稱此時期為人類思想史的「黑暗時期」,長達十幾個世紀。
之後…故事來了。
也是人類開始自省的激情時代,對上帝的矛盾與重新解讀認識。就從十八世紀末開始,一直到現代,人類進入現代性的心靈與經歷種種轉變。茲依時間分述如下:
一、現代性
從啟蒙運動(1968)開始到康德以前,上帝的確切存在受到了空前最大的挑戰。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科學的高度發展,人類可以處理的解釋以超乎過往的快速進行著,幾乎所有的事物及現象都可以被物質、經驗、醫學與理性解釋。而對嚴謹的現代性哲學家來說,關於上帝或諸如此類的形上學確定是欺騙的。作為科學發現最合理的理智結果,法國啟蒙運動較勇敢的思想家們不僅日益傾向於懷疑論,而且傾向於無神論的「唯物」主義。而人類擁有獨立的靈魂或心靈的幻覺,純粹是由物質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造成的,這個由人與物質組成的世界顯然是一個可予以證明的實在。至於有關「更高的」精神實體的形上學思辯,只不過構成無益的理智幻想,對於人類及其生命存在的目的是一種損害。死亦不過是肉體的敗壞而已,去不了那裡,也沒有下一個開始。現在性的責任是對上帝的人化,即:上帝僅僅是人自身內在性質的投射而已。人類,無限放大自己的理性與價值。
二、現代性的轉變
對康德而言,上帝是不可知的先驗存在。從洛克開始,純粹理性的命題就受到懷疑,人類的理性及科學是依賴經驗產生的,對於世界的認識不過是「唯心」認知。世界本身不是個客觀的存在,而是個人的主觀認知,意即每一個人的認識的世界都並不相同,所見的事物也不一樣。人類所見的並非實際存在,人類唯一所了解的世界是經驗的現象世界,如此一來,科學的歸納推理顯然是不具有強力根基且毫無意義的。純粹理性不僅對形上學問題沒有直接洞察力,而且不能通過經驗的推論對事物的終極性質作出判斷,人不可能通過分析感性的東西來了解超感性的東西。而這個世界是個人感性形成,心靈並不順應事物,而是事物順應心靈。任何先天形式與範疇成為經驗的絕對條件,它不是從經驗中辦認出來的東西,而是被解釋到經驗中去的東西。這樣,人在他的世界中所觀察到的秩序不是基於該世界,而是基於他的心靈。心靈好像迫使世界服從它自己的結構。一切感覺經驗都被人的先天結構這一過程所引導。人能取得關於世界的知識,不是因為他有能力洞察和把握世界自身,而是因為他所觀察與理解的世界已經滲透著他自己的心靈結構的原理。絕對的東西就是這結構,而不是世界自身,因為世界自身終極上仍然超越人的知識。但是由於人的心靈結構是絕對的,康德認為,人能夠真正確切了解的現象世界───他能體驗的唯一世界。
三、後現代性
透過現代性的轉變,後現代的心靈認識到,人的知識是由大量因素從主觀上決定的;客觀本質或物自身既不能接近也不能斷定;一切真理與假設的價值必須不斷地接受直接檢驗。對真理的批判性尋求被迫容忍含糊性與多元性,其結果必然是:知識是相對的和易犯錯誤的,而不是絕對的或確定的。沒有先驗的絕對存在者保證人的生活或歷史的圓滿實現。沒有永恒的目的或天意。事物僅僅為存在而存在(存在主義),沒有「更高」或「更深」的原因。人被拋棄了,他是孤立的。一切都是偶然的。做一個真正的人,他必須承認和面對生活的無意義這一赤裸裸的現實。只有掙扎賦予生活意義。這樣子,人類解構了知識與邏輯的限制,思考成為開放的,但是與此同時,後現代的心靈陷入了一種極端矛盾的既擴大又縮小的過程,非凡的心理複雜化伴隨著一種反常與不舒服的虛弱感。
「當代作家…被迫從零開始:實在並不存在,時間並不存在,個性並不存在。上帝是無所不知的作者,但他死了;現在沒有人知道情節,並且由於我們的實在缺乏一位創造者的批准,已經接受的版本的真實性沒有了保證。時間被簡化成存在一系列不連續的時刻的內容。時間不再是有目的的,因此沒有密度,只有機緣。實在僅僅是我們的經驗,而客觀性當然只是一種幻覺。在經歷了棘手的自我意識階段之後,個性僅僅成了…我們的經驗的所在之處。由於這些東西的消亡,人們不應當奇怪;文學也並不存在──它怎麼可能呢?只有閱讀與寫作存在……那些絕望地維護一種受尊重的無聊差事的方式。」──羅納度.蘇肯尼克
四、寫在最後…
下一個領路者?
當世界陷入了後現代心靈的困境之後,也由於後現代性的沒有固定限制的、不確定的態度,世界湧現出各式繽紛的思潮,實在主義、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解釋學、解構主義、後經驗主義…等等。人們分成從兩部份去努力突破無法接近真理的困境與限制。一是試圖重新結構、整理與組合能被賦予確定的思考方法;另一方則是繼續解構、嘗試與拋棄。世界是不確定的,不客觀存在的,這是已被認知肯定的事實,但他們相信,唯有透過不斷地嘗試,拋棄「絕對」引入「相對」的思考規則,才能引領下一世代的人們,步入下一個世界觀。
參考書籍:
《The Death of the Novel》,Ronald Sukenick,1998。
《The Passion of Western Mind》,Richard Tarnas,2001。
參考網站:
http://jinyong.ylib.com.tw/snowtalk/show.asp?no=18355&ch=historyJeremy
2005.7.6于cafe de la paix
2005.9.1于BAMUH Ca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