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完《誘.惑》,遺留下許多疑惑。編導敘述的方式、採用的觀點、疊疊裹覆的鋪陳,果然形塑出一齣人性糾葛的戲劇張力。然而,懸而未解的是:
1、費林神父侵害了非裔美人學生唐諾米勒嗎?
2、費林神父是同志還是戀童癖?
3、艾修女為何要說謊?
Doubt翻山越嶺、飄洋過海來到台灣,變成「誘.惑」,片名已經悄悄洩漏了一些訊息,這是誰的誘惑?又是誰的疑惑?六○年代的紐約,大環境對性傾向小眾份子或是異種族的文化奧義顯得神經緊繃,編導設定的年代,帶我們回返那樣的時代氛圍之中,彷彿告訴我們,現今社會一再出現的情欲牽扯早有歷史脈絡,現今社會反覆吟頌的種族和解其實有跡可尋,只是未曾崩解,或是篩漏。
以古鑑今或許是編導的意圖,也是本片探討宗教、性別、種族等等曲徑的有力照鑑。從舞台劇改編的本片,的確保留許多舞台劇的風味,以梅莉史翠普、菲力普西蒙霍夫曼為主軸的費林神父與艾修女,構成一齣戲劇的上下層次,以及左右交鋒,穿插艾咪亞當斯飾演的詹修女,在上下左右之間置入一個滑動鐘擺,激盪于焉產生。非裔美人的學生及其母親,交相點出劇首、劇中的兩個轉折。一是費林神父的體貼照料,衍申出性侵害的謠言;二是母親揭露兒子的性傾向,意外鞏固了謠言的紛飛雜竄。
或許費林神父是個同志,或許費林神父有戀童傾向,或許統統不是。但是有趣的是,編導並不解答(他僅僅提供一些疲軟的線索),這不是一部追尋真相的影片,這是一部揭露時代氛圍的影片,以此定調(苦苦尋覓真相的觀眾定當失望)。這也是編導的企圖,不提供全知觀點的答案,看看我們生活周遭的親朋好友,看看圍繞著我們生活的新聞,貪污、瀆職、外遇、愛戀、兇殺……誰又能確定誰愛上了誰,誰又貪污了多少,誰劈腿,誰殺誰,誰賄賂,誰高昇……剪不斷,理還亂……我們統統不在現場,但是我們通通聽聞一切。就如同我們的生活一般,不具有全知觀點的認知,通通都是片面的詮釋、斷裂的解答。
所以,你要相信誰?
所以,你信仰什麼?
怪謬之處在於神父的(神聖)職位,倘若假借職務之便進行侵害、騷擾,理當被舉發、革職。但是如果沒有發生呢?如果只是一些揣測、推想而已呢?事情真相不得而知,詹修女的關懷觀察,到底是對還是錯?唐諾米勒是偷偷喝了酒身體不適,還是被侵害導致如此?鏡頭並沒有神聖地追尋真相,唐諾米勒並無對著鏡頭投訴,詹修女亦無再度確定事情的發生經過。艾修女的嚴厲指控是為了唐諾米勒著想?還是為了自己?她並非溫柔關愛學生的校長,反而苛刻地實踐校規,抗拒新的思維新的潮流(種族交融亦是其中一環)。一板一眼的實踐家與匯聚潮流的演說者逐漸對峙,然而,我們還是找不到答案。沒有答案卻還是得到一些訊息,費林神父曾經侵害過他人,所以調職數次。這次自動請調,反而高昇。艾修女處心積慮趕走費林神父的用意為何?抵擋新勢力的運作?捍衛真理?恐怕通通不是……她說謊,因為想展現權力;她犯誡,因為想驅趕神父……劇末艾修女與詹修女談話之中低低吟泣,她迷失了。
或許這是費林神父的誘惑,或許這是艾修女的疑惑。卻以如此不堪的方式演繹一遍。想想現今的社會,許多誘惑,許多疑惑,如何解釋?你相信報紙新聞嗎?你相信電視新聞嗎?你相信怎樣的媒體報導呢?真相或許是……人往往只能掌握片段精髓,卻深深以為可以解釋全世界……
誘.惑-Doubt
導演:約翰派屈克史丹力(John Patrick Shanley)
編劇:約翰派屈克史丹力(John Patrick Shanley)
演員: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
菲力普西蒙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艾咪亞當斯(Amy Adams)
薇拉戴維絲(Viola Davis)
美國˙2008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