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4-16 12:26:42| 人氣13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喔~原來如此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國際糧荒 馬上慎對缺糧

【聯合報╱雷立芬/台大農業經濟系教授】 2008.04.16 02:37 am


去年十二月六日出版的經濟學人,有一篇題為「不再便宜」的文章指出,全球糧食市場逐漸步入高價時代;該文也分析糧價走高對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國家民生問題的影響程度,由於開發中、低所得國家糧食消費占支出比重相對高,高糧價可能造成的衝擊最為嚴重。果不其然,近日海地傳出因缺糧導致的暴動事件。

面對國際間主要稻米生產大國紛紛採取限制出口措施,雖然農委會宣稱我國稻米自給率達九成,而且有九十天的安全存糧,但農業是看天吃飯的產業,逢此青黃不接之際(二月初插秧,新穀六月初才上市),不到收成時節,缺糧的疑慮隨時存在,因此吾人不能不審慎看待相關議題。

國際糧食價格走高的原因有二:其一為供給減少,由於石油價高漲引發替代能源如生質酒精的需求大幅提高,以美國為例,二千年僅一千五百萬噸玉米作為生質酒精,二○○七年增為八千五百萬噸。在總產量不變情況下,飼料用玉米的供給減少,造成價格上升,同時吸引農民由黃豆轉作玉米,導致黃豆減產而推升黃豆價格。至於小麥價格上升,肇因於主要生產區如澳洲乾旱以致產量銳減。顯而易見,只要運輸工具持續與人畜競爭有限的糧食作物,則供給吃緊的現象會一直存在。

其二為需求增加,主要是中國與印度兩個人口眾多國家的經濟快速成長,國民所得提高帶動對肉品的需求增加所致。一般估計,生產一公斤豬肉需要投入三公斤穀物飼料(產生一公斤牛肉需要投入八公斤穀物)。若中國每年每人增加一公斤豬肉消費,就需要增加三百九十萬公噸穀物。目前中國人均肉類消費量為五十公斤,我國為七十九公斤,可以想見國際糧食市場可能面臨的強勁需求走勢。

有關糧食政策,有學者主張透過國際貿易,以最低廉的價格、最少的產量波動,提供每個人足夠的必須糧食,換言之,高糧食自給率不必然為政策目標。我國為加入WTO,自二○○二年開放稻米進口,在此之前為因應開放市場的衝擊,即大力推行稻田轉作、休耕等政策,凡此種種作為都仰仗國際糧食供應不虞匱乏。隨著國際市場供需情勢丕變,繼續維持稻米高自給率外,國內需求甚殷卻又無法自給的小麥、玉米、黃豆等作物,是否該利用休耕土地生產,以提高自給率,漸成為政策議題。

就現實面考量,零散而面積狹小的耕地以及氣候條件等,都是我國大量種植黃豆、小麥等作物的不利條件。比較務實的糧食政策,應該著重發展替代糧食,譬如日本早年推廣生產甘薯做為戰備存糧。另外,發展飼料作物的替代品,例如開發農業廢棄物的飼料用途等。當然,以兩岸共同市場為前提,台灣專注品種改良研發,利用對岸廣大的農地,一方面增加生產提高其自給率,以減少對外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供應我國的需求,不失為可行的策略之一。糧食供給攸關國計民生,社會政治的穩定,當然不能完全依賴進口,但是如何穩定而價格合理供應,必然成為新政府的重要施政項目。

台長: Jasmine
人氣(13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剪報分享 |
此分類下一篇:糧食危機 離台灣有多遠?
此分類上一篇:時間銀行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