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長在自家社團的網站貼了一篇文章,標題是:『凡經驗過的,都當受用』。雖然內文寫的是名人余美人的故事,我卻只覺得這句話像極了當年還在受訓階段所被時時提醒的『凡走過,必留痕跡』。提醒我們不要那麼在乎結果,而該在乎過程中的點點滴滴。
正巧在我很沮喪的那天看到了文章。
那天,好不容易寫出來的報告,老師卻說,需要找人幫我把『外國人式的英文』檢查 (proofreading)一下。其實說的沒錯。但期末手上還有三份報告。找人檢查,談何容易?同學嗎?人人都忙,誰幫?更何況同是博士班學生,憑什麼別人有義務幫忙?請人嗎?一頁$2.00的價碼,加總起來要付上上百元,長久下來豈能負擔? 念的是教育,還是ESL,即使知道自己是『永遠的外國人』,面對自己永遠無法native-like的英文,還是沮喪。
我覺得自己的人生老是在繞路,好像永遠做出錯誤的選擇。選擇英文,選擇繼續唸書,選擇了一門在美國既不吃香對外國人而言又極難念的教育。選擇了一所不好念的學校。選擇了一個永遠接受衝擊挑戰的未來。一時之間,只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的不值。
和老哥哭訴了一陣。問題解決模式並沒能解決我的沮喪。最後,老哥沒輒了。於是他說,你要這樣想;這樣你才有辦法以後拿出來寫成故事。太平順不就什麼好寫的了嗎?
忽然想到國中學到的:『文章憎命達』。因為經歷過起伏,才有後來的文豪蘇軾詩仙李白。所有生命的點滴,都當在日後漸漸浮現。是啊。我再回首過往時,也是這麼相信的啊。
其實內心深處我也相信老師應該是希望我『好還要更好』吧。
只是在那一剎,心中累積太多,即使知道老師並無譴責之意,也還是擋不住沮喪。是累積已久的,對自己在英語語言文字運用的挫折。
昨天上本學期最後一堂課。那是一堂研究報告的課。老師非常有彈性,一學期下來沒有固定的講義課本,但每週要討論每個人與課目相關,卻各有主題的閱讀及研究進度。期末則要交出一篇『可發表期刊』的報告。最後一堂上課,老師要求大家大家發表感言,說說自己學得了什麼,或是對本課的感想。一向讓我覺得樂觀堅強的日本同學也在大家面前不可遏止、出乎他自己和大家意料外的落淚。聽得、看得我眼眶也紅了。異國學生在人文社會學科的辛苦,大概只有在此中的人方能體會。有時不是老師的要求太多,而是我們對自己也失了耐心...還有信心。要怎麼樣慢慢來?美國學術界速度步調之快,加上學海無涯,永遠追趕的腳步...
不知道該怎樣安慰我的日本同學。雖然我也很替他心疼。
『凡經歷過的,必當受用』。我想這樣告訴她,等她平靜下來。所有的繞路,該都會有收穫的。希望今日的沮喪,是往後的回味。
圖片與本文無關。是我的收藏之一:呼拉小豬時鐘
04/25/03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