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2-12 11:12:58| 人氣33,50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典故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景氣不好,母親說起聽說小市鎮上幾十年前一個馳名的商人,家產敗落,家人零散,現下流浪在市場間,晚上睡在關帝廟下。有故人接濟,給些錢或食物,他常眼神空洞,喃喃自語,有時還氣憤罵人,沒人聽懂他說什麼,有人覺得自招無趣,索性不理他了,也有人說他是得了老人癡呆症,說他老早就瘋了。

有人說......
有人說,代表他是個有故事的人。

有一回母親去買菜,又在廟前看到他,頹坐在地上,全身從頭到腳無一不髒身上綁了一大堆塑膠袋,有股尿騷味,只好丟了零錢給他,他抬頭起來看看,嘴巴喃喃有詞說:

「士可殺不可辱,你知道嗎?你聽過『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嗎?......我這一生,萬般帶不走,只有業隨身......」
 
母親見他發癲,快步走人,回頭看看他,還是默默將零錢撿起,看他眼睛時,他眼角有淚光......。

母親說,看來他腦袋還有些東西,但是不知道受到什麼打擊,瘋癲成這樣了。

我聽了,心中升起心酸與同情。「他想說什麼?」我還在忖思著,母親打斷我又在胡思亂想的念頭,問起來:「他說那千金之子的意思是什麼來由?」

我趕忙去查了資料,看了典故之後,更加感慨了。
那個落魄的乞丐的前半生和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成功商人范蠡(ㄌ一ˇ),相似的身份,天地的差別啊。

**************************************************************
江蘇的「范蠡祠」。
 
****************************************************8

「千金之子,不死於市」——范蠡的小故事

春秋末期時,吳越兩國世仇,相互鬥爭。最後越王勾踐(史記作「句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忍辱負重,運用各種計策謀略,培植自己實力,最後終於擊滅吳國,北上稱霸。在這段長期抗爭之中,句踐信任並重用了兩個人才︰范蠡與文種。在事成之後,范蠡明哲保身離去,而文種竟被句踐逼死。
在范蠡告歸之後,司馬遷於他著名的史記裡,還有幾段關於他後期的有趣傳奇故事。以下的故事出自於《越王句踐世家》中的後段,TG 將其譯出︰
*********************************

……范蠡事奉越王句踐,苦身戮力,與句踐深謀二十餘年,最後終於消滅吳國,報了會稽戰敗之恥,並且北渡淮河,兵臨齊、晉國界,號令中國,尊崇周天子的地位。
句踐因而稱霸天下,任命范蠡為「上將軍」。返國之後,范蠡認為身處高位,必然難以持久,而且句踐為人,可與他共患難,不可與他共安處,所以他上書向句踐辭別︰「臣聽說過,主人憂慮,臣子就應當勞苦;主人受辱,臣子就應當死去。從前大王受辱於會稽時,臣之所以不死,就是為了復仇。今天既然已經雪恥了,臣請大王完成當年會稽不殺之事。」

句踐回答︰「我將誠心地與你分國共同治理。不然的話,我就要加誅於你。」范蠡說︰「請大王執行您的命令,臣也將順著自己的意願。」然後他攜了輕寶珠玉,帶著私產乘船渡海而去,不再回國。於是,句踐只能奏報會稽山為范蠡的采邑。

范蠡渡海到達齊國,改變姓名,自稱鴟夷子皮,在海邊耕作,苦身戮力,父子逐漸有了資產。待在該地沒多久,就擁有數十萬財產。齊國人聽說他的賢能,招攬他出任相國。范蠡感慨嘆息︰「在家獲得千金,做官直到卿相,這是我這布衣平民的極致了。長久享受尊名,是不吉祥的。」於是他歸還相印,散盡他的家財,分給他的知交與鄉人,只帶著貴重的寶物,悠然離去。

後來他到了陶地,認為這兒是天下的正中央,交通之要道,可以在此致富。於是他自稱為陶朱公。父子共同耕畜,依著時節不同,轉送各種貨物,賺取十分之一的利益。不多久,累積財富到了巨萬。天下人於是知道陶朱公之名。

朱公居住在陶地,生下小兒子。到了小兒子長大的時候,朱公的二兒子因故殺人,在楚國受到囚禁。朱公說︰「殺人的該被處死,這是官吏的職責。但是我聽說過,家擁千金之子,不應在市場上被處刑。」朱公告訴他的小兒子去探望二兒子。

他將黃金千溢裝在布袋中,用牛車拖載,派遣小兒子去楚國。不過,朱公的大兒子堅持請求派遣自己前往,朱公不肯。大兒子說︰「家中的長子,稱為家督,今天二弟有罪,父親大人不派我去,卻派小弟去,這代表我是個不肖子。」大兒子痛苦地想要自殺。

他的母親代他向朱公說︰「今天你派小兒子去,未必能讓二兒子生還,但卻先失去了大兒子,為什麼要這樣?」朱公不得已,派遣大兒子前往,並寫了一封信,要給他以前所熟識的莊生。朱公告訴大兒子說︰「到了楚國,將千溢黃金送到莊生家中,完全聽任他處理,切記勿與他爭事。」於是大兒子出發前往楚國,另外還自行攜帶了數百溢黃金。

到了楚國,莊生的家在城的背面,門前雜草叢生,行走困難,居家十分貧窮。但大兒子還是按照父親的吩咐,將信與黃金千溢送給了莊生。莊生說︰「你現在可以快點離去,不要停留!等到你弟弟出獄,也不要過問是怎麼回事。」大兒子離開,但卻不聽莊生的話而繼續留在楚國,並以自己私帶的黃金送給楚國的政府貴人。

莊生雖然居家貧窮,但卻以清廉正直聞名於全國,自楚王以下,都以師長之禮尊敬他。對於朱公送金,他並非有意接受,打算待事成之後歸還,用以表示他的誠信。所以他對妻子說︰「這是朱公的黃金。放在那兒,就像是叮囑自己,事後就會歸還,你們都不准動這批黃金。」然而朱公的大兒子不知道他的心意,以為莊生並沒有什麼作為。

莊生在閒暇時入宮見楚王,說「某星某宿的地方,代表楚國將受到傷害」。楚王向來信任莊生,問︰「那我應該如何?」莊生回答︰「只有樹立恩德,才可以除去傷害。」楚王說︰「知道了,寡人就這麼做。」於是楚王派人封閉三錢府。楚貴人得知之後,驚訝地告訴朱公的大兒子︰「國王將要赦天下了。」大兒子問︰「你為什麼知道?」楚貴人回答︰「每當國王要赦天下之前,常封閉三錢之府。昨天下午國王就派人封閉錢府,因此得知。」(案︰史記集解中述敘,為了擔心眾人知道將赦,於是先封閉鑄錢之府,防範有人藉機盜竊。)

朱公的大兒子以為即將遇赦,二弟當然可以出獄,但莊公卻什麼事都沒做,又捨不得白白送他千金,於是他又回去見莊生。莊生訝異地說︰「你為什麼還沒離開?」大兒子說︰「我一直都沒離去。一開始我是為了弟弟的事,而今天弟弟將因赦獲釋,所以特來向先生辭行。」莊生知道他是為了想要索回千金,說︰「那麼,就請你自己進房去拿回那千溢黃金吧。」於是大兒子進房取金,告辭而去,感到相當高興。

莊生自覺受到朱公大兒子的侮辱,於是他又入宮見楚王說︰「臣在先前對大王所說星辰異變之事,大王說要修養德性做為回報。今天,臣走在路上,大家都說陶地朱公的兒子殺人,囚禁在我國,而陶朱公用重金賄賂大王的左右,代為說項。因此大王赦天下,並不是為了體恤楚國,而是為了朱公的兒子。」

楚王聽了,大怒說道︰「寡人雖然德性不足,卻也不會為了朱公的兒子而施恩惠!」楚王命令立即判決罪行,論殺朱公的兒子,隔天,再下令赦天下。朱公的大兒子最後竟然帶著弟弟的屍體回家。

到了家中,母親與鄉人全都感到戚哀,只有朱公一人面帶笑容。他說︰「我早知道二兒子必然會被處決。大兒子並非不愛弟弟,但他卻有無法忍受的事。因為大兒子年紀很小的時候,就跟著我一起吃苦,知道維生困難,所以對財物相當看重。至於小兒子出生之時,我們全家就已富裕,騎著良馬在野外獵免,怎麼會曉得錢財是從何而來,因此他輕視棄財,不會吝惜。前些日子我要派遣小兒子去,就是因為他能輕拋錢財。但大兒子卻無法辦到這點,所以最後讓二弟被殺,這是事情必然的道理,不必太悲傷。我原本就一直等待兒子的屍體歸來呀。

范蠡遷徙三次,成名於天下,離去時不會沒沒無息,所到之處必然成名。最後他老死在陶地,所以世人留下陶朱公的傳說。

http://www.tglin.idv.tw/epaper/epaper09.htm 《TG的紅茶書坊》(以上資料來源)
圖為 無錫「蠡園」,左邊有西施石像。(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將撤下)
*************************************
上文中 「史記」記載原文如下:

范蠡(473BC在世)事越王勾踐,既苦身戮力,與勾踐深謀二十餘年,竟滅吳(473BC),報會稽之恥,北渡兵於淮以臨齊、晉,號令中國,以尊周室,勾踐以霸,而范蠡稱上將軍。還反國,范蠡以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且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為書辭勾踐曰:「臣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會稽,所以不死,為此事也。今既以雪恥,臣請從會稽之誅。」勾踐曰:「孤將與子分國而有之。不然,將加誅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裝其輕寶珠玉,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於是勾踐表會稽山以為范蠡奉邑。

范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千萬。齊人聞其賢,以為相。范蠡喟然嘆曰:「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乃歸相印,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而懷其重寶,間行以去,止于陶,以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無之路通,為生可以致富矣。於是自謂陶朱公。復約要父子耕畜,廢居,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居無何,則致貲累巨萬。天下稱陶朱公。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壯,而朱公中男殺人,囚於楚。朱公曰:「殺人而死,職也。然吾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告其少子往視之。乃裝黃金千鎰,置褐器中,載以一牛車。且遣其少子,朱公長男固請欲行,朱公不聽。長男曰:「家有長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殺。其母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長男,柰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長子,為一封書遺故所善莊生。曰:「至則進千金于莊生所,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長男既行,亦自私齎數百金。

至楚,莊生家負郭,披藜藋到門,居甚貧。然長男發書進千金,如其父言。莊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問所以然。」長男既去,不過莊生而私留,以其私齎獻遺楚國貴人用事者。

莊生雖居窮閻,然以廉直聞於國,自楚王以下皆師尊之。及朱公進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後復歸之以為信耳。故金至,謂其婦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誡,後復歸,勿動。」而朱公長男不知其意,以為殊無短長也。

莊生間時入見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則害於楚」。楚王素信莊生,曰:「今為柰何?」莊生曰:「獨以德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將行之。」

王乃使使者封三錢之府。楚貴人驚告朱公長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錢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長男以為赦,弟固當出也,重千金虛棄莊生,無所為也,乃復見莊生。莊生驚曰:「若不去邪?」長男曰:「固未也。初為事弟,弟今議自赦,故辭生去。」莊生知其意欲復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長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獨自歡幸。

莊生羞為兒子所賣,乃入見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報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殺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錢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國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雖不德耳,柰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論殺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公長男竟持其弟喪歸。

至,其母及邑人盡哀之,唯朱公獨笑,曰:「吾固知必殺其弟也!彼非不愛其弟,顧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與我俱,見苦,為生難,故重棄財。至如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故輕去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為欲遣少子,固為其能棄財故也。而長者不能,故卒以殺其弟,事之理也,無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喪之來也。」

故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卒老死于陶,故世傳曰陶朱公。

摘自 史記卷41 越王勾踐世家第11


中國四大美人中,我最喜歡的病美人「西施」。

***************************************************
以下再看看范蠡的事蹟。先說說我的感想......
 
范蠡機智無雙,不需贅言。他難得的是能夠急流勇退,另外開創自己的前途,是范蠡最令我佩服的地方。
 
文中他「看透」越王句踐個性上的缺失,與上文「千金之子,不死於市」中他理性評斷自己長子的個性,同樣令人佩服他的「識人」,然而,識人之外,大抵還有
「天性」與「天命」不能違,范蠡看透句踐,也看穿長子個性上的缺失,是因為他瞭解他們;但是多年經商,他同樣也瞭解不管如何清廉的人,碰上錢財一樣難持,(如上文的莊生),並非他們貪財,錢只是引子,是用來看重他們的「能力」的報酬,特別是對自詡高士自負者之流,善於用錢能夠廣結善緣,就在於捨不捨得與值不值得處衡量;如果糟蹋了他們(高士、清流者)的自尊,他們是可以什麼都不要,玉石俱焚的。而平常人不懂人情世故,遭到失敗的原因,往往在這些小節上面,然而,這需要依靠經驗的判斷。
 
他從商後流傳的「生意經」,仔細看看每一條,雖說是做生意,但是其實也是做人的法則和道理:確實、誠實、仔細、認真、用心。看來成功之道說來都是一樣,個人盡心盡力之後,唯有靠老天(命運)幫不幫忙了。
 
    「識人」,常被用來作為一個統治者、管理者、老師等人所必須具有的能力,但就我看來,恐怕對於為臣者、在下位者更需要有「識上位之人」的先見之明,尤其看看台灣的政治起落,一時權貴,一時囹圄,令人深深感慨。有些人,能為他效勞,因為他還當你是個「人」;但有些人,恐怕只是利用你。看盡這些是非冷暖,歷史不早就演繹了千萬遍了嗎?只是今人不讀史,讀史也不見得能徹悟。
 
*********************************************************************
 

范蠡

范蠡,字少伯,又名鴟夷子皮或陶朱公,生卒年不詳,有說約為楚平王十二年(西元前517年)。以經商致富,廣為世人所知,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
春秋楚國宛地(今河南南陽)人,是歷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濟學家。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青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縱有聖人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范蠡卻不為世人所識。

周景王二十四年(西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吳王闔閭陣亡,因此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周景王二十六年(西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江蘇太湖中洞庭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范蠡遂於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越國,「人待期時,忍其辱,乘其敗……」「持滿而不溢,則於天同道,上天會佑之;地能萬物,人應該節用,這樣則獲地之賜;扶危定傾,謙卑事之,則與人同道,人可動之。」他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後,他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

三年後歸國,他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了實施滅吳戰略,也是九術之一的「美人計」,范蠡親自跋山涉水,終於在苧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在歷史上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裡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於滅吳,成就越王霸業,被尊為上將軍。

范蠡認為在有功於越王之下,難以久居,「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深知勾踐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遂與西施一起泛舟齊國,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墾荒耕作,兼營副業並經商,沒有幾年,就積累了數千萬家產。他仗義疏財,施善鄉梓,范蠡的賢明能幹被齊人賞識,齊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主持政務的相國。他喟然感嘆:「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於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來講,已經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徵兆。」於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了相印,散盡家財給知交和老鄉。

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定陶西北),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的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當地民眾皆尊陶朱公為財神,乃我國道德經商——儒商之鼻祖。史學家司馬遷稱:「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史書中有語概括其平生:「與時逐而不責於人」;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的軍事宗旨:強則戒驕逸,處安有備;弱則暗圖強,待機而動;用兵善乘虛蹈隙,出奇制勝。為後世稱道並沿用。范蠡著名的經濟思想:「勸農桑,務積穀」、「農末兼營」、「務完物、無息幣」、「平糶各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等至今對現代的經濟建設也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著作有《計然篇》;在《國語.越語下》《史記.貨殖列傳》中均有記載;《漢書.藝文志》記有范蠡兵法二篇,但皆已流失。

陶朱公著有《陶朱公理財十二則》(可能是後人所托),內容如下:
1. 能識人:知人善惡,賑目不負。
2. 能用人:因財器便,任事可賴。
3. 能知機:善貯時宜,不致蝕本。
4. 能倡率:躬行以率,觀感自生。
5. 能整頓:貨物整齊,奪人心目。
6. 能敏捷:猶豫不決,到老無成。
7. 能接納:禮義相交,顧客者眾。
8. 能安業:棄舊迎新,商賈大病。
9. 能辯論:生財之道,開引其機。
10. 能辦貨:置貨不拘,獲利必多。
11. 能收帳:勤謹不怠,取討自多。
12. 能還帳:多少先後,酌中而行。

根據陶朱公的經商思想加工整理而成的《陶朱公生意經》,又稱《陶朱公商經》、《陶朱公商訓》或《陶朱公經商十八則》,至今仍在定陶一帶流傳。《陶朱公生意經》內容如下:
1. 生意要勤快,懶惰百事廢。
2. 用度要節儉,奢華錢財竭。
3. 價格要證明,含糊爭執多。
4. 賒欠要證人,濫欠血本虧。
5. 貨物要面驗,濫入質價減。
6. 出入要謙慎,潦草錯誤多。
7. 用人要方正,歪斜託付難。
8. 優劣要細分,混淆耗用大。
9. 貨物要修正,散漫查點難。
10. 期限要約定,馬虎失信用。
11. 買賣要隨時,拖延失良機。
12. 錢財要明慎,糊塗弊端生。
13. 臨事要盡責,委託受害大。
14. 賬目要稽查,懈怠資本滯。
15. 接納要謙和,暴躁交易少。
16. 主心要寧靜,妄動誤事多。
17. 說話要規矩,浮躁失事多。
18. 工作要精細,粗糙出劣品。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C%83%E8%A0%A1 以上范蠡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大陸演員李光潔飾演的「范蠡」。
************************************************
其他范蠡的相關知識錄於下,可依網址前往閱讀。
 

台長: butterfly Yen 奶油蝴蝶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