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系 曾曉芝、黃玉琳
美國也搞教育改革:班級、學校越小越好
美國現在正在推行「小型教育」這種教育方式,小型學校的規模的約不超過500個人,在學校中老師投入在每個學生的心力會比較多,也較容易發現學習困難的學生,並給予適時的幫助。也較容易形成親密的人際網,對學生而言她們也較願意參與課外活動,在學校的團體中擔任重要角色的可能性也比較大。現在美國學校的槍擊案、毒品交易、性犯罪、欺負弱小等事件對於他們是一項很頭痛的問題,而對於小型學校和一般學校的統計報告指出,大型學校(招生規模超過1000人)發生暴力案件的可能性是小型學校(少於300人)的8倍,這對於美國改善此一問題可能會有很大的幫助。雖然已有少部分的學校施行此一策略,但經費仍然是一項需要考量的問題。
http://www.wretch.cc/blog/huiwenshay&article_id=3604950
社會的現實案例:
青少年勇敢面對道德選擇題— 您相信嗎?
明明說謊、考試作弊,下載音樂…是不對的,但是只是它是有人做過的或者是大家都在做的,很自然就會認為那沒關係,那是人生必經過程之一…
而他們的理由不外乎是:作弊---課業壓力
下載音樂----認為那是免費的
說謊---害怕被責罵
http://www.tw.org/blog/
從社會價值變遷談青少年文化
現在的年青人對於流行資訊常常是了解的十分透徹,但對於自已的情感卻往往無法表達出來。其實在這些外表下常常隱藏著孤獨而脆弱的心靈,現在社會上層出不窮的社會事件,像是「一位成績優秀的女大學生在開學的前一天自殺」、父母不給零用錢就將之殺害…,這都是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就發生了某種偏頗的精神發展,無法回應外在環境,無法表達內在情感。在外表上互相的模仿、競爭,但卻沒辦法真正欣賞他人。
http://www.wretch.cc/blog/ivon320&article_id=9316336
額外補充:
使用者付費:
美國教育,白吃的午餐?
我們許多美國回來的朋友一直在向台灣民眾傳達一些美國教育的訊息,譬如說,美國都是十二年高品質的免費教育 (十二年國教?!),他們的校舍漂亮舒適,老師水準高,又敬業負責,他們的家長都努力跟學校配合,社區內也有一大堆體育設施和體育活動,每個小孩都可以自由選擇來參加,並且,最妙的是,每一個小孩都不必花太大工夫就可以進到很好的大學!
問題是,他們在傳達這樣的滿理想的景象時,卻往往漏去了一個重要的背景分析,就是這樣的景象基本上只限於美國一些富裕的社區而已;
全面看美國教育
美國在政治上長久以來是一個保守勢力主控的局面,它的整體的教育理念仍然在相當程度上受到「使用者付費」這樣的「富人觀念」的影響,因而難以像世界其它先進國家那樣,落實「由國家大力投資平民教育」的理念。
它的原因根植於歷史和文化的深層,但是對於富裕社區的居民來講,怎麼樣不讓窮人 (常常是黑人)「滲透」進來,確實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份。 一個有名的黑人在接受訪問的時候說,他小時候從來沒有嚮往過富裕的郊區,因為他根本就不知道它的存在!
貧窮社區的小孩所面臨的教育問題,還不只是教育品質的低落而已;譬如說,他們也缺乏教育資訊,即使有心要接受進階的教育,也無法作最有利的安排;有一個黑人小孩說他長大以後想要作律師,卻不知道美國的學制是要唸完四年大學才能進入 law schools,也不知道要作怎麼樣的準備才會被相當難進的 law schools 所接受;又譬如說,比較好的大學常會對窮人作比較多的限制,免得影響了其他好學生來申請的意願;當然,大學學費的昂貴,本來就限制了窮人子弟許多選擇的機會。
歸國學人和美國制度
當我們的留學生們回到台灣來,卻會面臨到一個全然不同的大環境。首先,台灣的孩子是同樣的中國孩子,每一個都是在教育上絕不會退讓的拚命三郎,所以在教育資源的競爭上,留學生的孩子就不得不面對比美國孩子強勁得多的對手;再來,台灣跟美國一樣基本上沒有什麼社會主義的力量,因而同樣難以作到像其它先進國家那樣對平民教育作全力的投入,但是在另一方面,從威權時代開始,教育機會平等卻又一直是政府對人民的基本承諾,也是社會穩定的最重要條件,所以,儘管留學生們在台灣擁有相對比較高的社經地位,卻難以得到像在美國那樣的教育資源上的優勢。
意識型態 (ideology)
問題是,提出反彈的朋友們往往忘了一個簡單的基本事實,就是威權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已經沒有一個「國家社會主義」政府 (也可稱為法西斯政府) 具備足夠的能力來回應人民這個或那個的單方面的訴求;既然大家熱情的歡迎民主時代的來臨,就必須要以民主的方式來解決我們的教育問題,我們固然要花工夫來搞清楚我們「要什麼」,也必須要花工夫來搞清楚怎麼樣才能達成那些需求。
http://www.wang5.idv.tw/Po/edu/US%20edu.html
總結:我覺得不管是使用者付費,或者是全民教育,都不是一夕之間可以改變的每個人說得都有理,而我也不知誰對誰錯,或許因為沒有到外國去感受他們的上學氣氛,所以有些傾慕,有些嚮往,有些包容。我只知道學習的路是很長的,而且方法也很多種。最重要的是你必須有心,克服一切的勇氣。
[ 轉貼 ] 美國大學教育與南加州的香蕉-台灣學生到美國讀書的心聲
一轉眼,暑假過去了。很快地,我目送駛離我宿舍的父母,我眼眶就快不爭氣了。在加州,我有親朋好友能夠互相照應。但如今,我卻遠在北美大陸的另一端,一住就是要半年。況且,我的宿舍沒有人會講國語。………
……
後來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同樣大家都是頭一天來到校園,但是會出來客廳與大家聊天的有白人、有黑人、有印度人,就是沒有黃種人。
住在同一層的馬來西亞學生和韓國學生,都是一回到房間就沒再出過門一步。
從我們的對話中我發現,其實在座的每個人不是私立高中的學生就是公立高中的優等生。
…
相形之下,我那些親密同鄉的行為模式則讓我覺得非常地庸俗:他們每天上完課就逃回房間,連住自己隔壁房的同學叫什麼名字都不知道,
這是其一;若在路上撞見,他們身邊的朋友永遠都是華人,一群人在校園大聲地講著國語,這樣英文會進步麼?
這是其二;有一次我一位台灣朋友在我做功課的時候打電話給我,說他作業不會做需要我的幫忙。我雖然忙,我也沒有推託,我跟他說他可以來我宿舍找我。十分鐘後,他到了我的宿舍,我花了整整兩個小時教他寫程式;一天,我在做物理,發現有一題問題非常模糊,若認知上稍有不同,導出的公式也不同,同樣地,我打電話問我朋友他是怎麼做的,他隨便丟了個答案給我,我問他是如何能確定要如何去架公式,他竟然回我:「我也不知道,這是我朋友跟我說的,我現在很忙,你去找別人吧。」這場對話前後不到五分鐘。之後又和同鄉們來往了幾次,我發現:在這邊,一旦遇到難題,急著像熱鍋上的螞蟻的華人學生會忙著搬救兵;而當自個兒的問題解決了,那些沒憑沒據的人情債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這是其三;講到學術,大部分的華人學生就是談成績,一旦成績搞定了馬上就會改變話題,因為根本沒有人在乎自己的所學:還不都是為了找工作?
這是其四。
我並不討厭台灣人,但是在互動越來越乏味的情況下,我不知不覺地跟同鄉漸行漸遠。我知道我未來與這些台灣的同學還是脫不了關係,所以一開始我還是盡量參加台灣人的聚會。但過了一個學期以後,我真的受夠了。我已經非常厭煩在美東方人從「祖國」帶來的那種近乎自虐的封閉思維。他們認為自己能到美國來念書,就代表自己思想上比一般人開放,但事實卻不然。每次到了華人的社交場合,常常可以看到一堆因為跟大家不熟而尷尬地躲在角落的人。
而那些自以為是老大的人們呢?他們不但沒有扮演好學長學姊的角色去迎接新來的同學,反而是自己跟在社社員聊起來,完全無視其他人的存在。這些社團美其名「台灣學生會」、「亞洲學生會」,實際上哪有什麼「學生會」?這些社團演變到最後就是一個個封閉的交友圈,由這些自以為是的社員去剔除那些與自己合不來的同學。而很好玩的是,這些社員在這些社團內可以作威作福,但是一旦走出了這個交友圈,看到了其他人,他們就只能跑掉角落去搞自己的小團體。這些華人社團的作風不像是在搞社團,而比較像是在搞文化自虐。
我更厭倦這批台灣老鄉過了幾個學期後,還整天在抱怨這城市的生活環境多麼糟糕、學校作業給太多、希望自己可以趕快畢業回台北去工作;不然就是每天跟一堆台灣同學聚在一起嘲笑其他美國人多麼沒有文化。我不禁想問,既然你不喜歡這城市、不喜歡美國人、又不喜歡寫作業,那…你來美國做什麼?你不了解美國人究竟在想些什麼、你不了解美國人的生活與台灣人相比有何利弊、你不了解自己所受的教育與台灣的教育有何不同,而且,我在校園上看到你的時候你都在跟別人講國語。所以,你是來這邊幹什麼的呢?你燒了這一大筆錢來到這邊,卻極力地用台灣人的思考模式去對抗美國人的思考模式,那來美國讀書究竟有何意義?你這筆錢不是就買了一張廢紙回去嗎?慢慢地,我與台灣人的互動只剩下了寒暄。
…
我只能說,就我所看到的,台灣與美國大學的教學手法都是一樣的:講課、作業、專題與考試,一樣不缺;而同樣的事情換了一個場地做,好像也不會有什麼實質的助益?有鑑於此,我們至少可以確定:任何教育上的差異,都不是出在教育方法。那差異究竟在哪裡?其實大二學年結束前,我因為要展覽一項自修科目的學習成果,首度參加了全校大學部的研究成果發表會。我的展覽攤位的正對面,有一群人圍繞著幾台插著大大小小風管的機器。由於我發表的成果只是我幫實驗室寫的幾行程式碼,並沒有多少好講地,我就偷了個閒,靠了過去瞧瞧這些人在搞什麼名堂。原來這群人設計了一台可以即興奏樂的機器,而剛剛我看到的那些就是發聲管。與他們交談一會後,才知道這些人是機器人社的社員,他們其中有電機系、資工系和音樂系的學生。
這個專題,對他們的學業一點實質幫助也沒有,但是他們卻願意貢獻課外的時間去一起完成這個專案。與他們交談以後,我逛了會場一圈。我發現,這會場的人沒有我原本想得那麼簡單。有至少一半的人都是自己上課後有了一個有趣的想法,便抓了幾個同學去跟學校申請一筆經費、利用課外時間去研究,將自己的構想做出來。很多台灣父母對於這種做法很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對於學業沒有直接幫助的就不重要。」但走完了這一圈,我發現這種風氣不但不是學業的附屬品,而是高等教育的精髓。許多跟我同屆,都已擁抱了這個精神,將自己的點子付諸行動。我這才驚覺自己雖然在思考上已經有所突破,能將想法、點子寫下,但是我卻還未能突破台灣教育哲學灌輸的觀念,一直用學業和自己的主科壓力去當作被動的藉口,導致現在自己錯失了這個將遠景付諸行動的大好機會。
…
這讓我想起我大一離散教授對在座同學講的一番話:真正的好學生,不應該執著於技術,而要懂得如何思考、發現然後創造。若你進來只是為了要當一位好工程師、好職員,那你其實隨便去一家馬馬虎虎的大學就可以了,甚至根本不必上大學,因為我們所有的教科書都可在書店買到、講義也都可以免費從網路上下載。你們今天能夠坐在這裡,代表了一件事:你們都是世界上最絕頂聰明的一群人;而今天你的父母願意每年花這筆錢讓你來這邊,並不是希望你們學習方法,而是要培養你們的思考能力來察覺其他人漠視的現象,然後發展、創造相對的方法來讓其他人使用。」
回頭看看當初與我一起來到這校園的台灣同學,我認為美國與台灣的教育,若真有差,恐怕也只是差在教育哲學上。台灣的學生太拘泥於社會投射的遠景,而完全無法去突破思考上的盲點。很多台灣學生都已經相信自己的生命就是讀好書、找好工作、過好人生。而要如何讀好書?就是苦讀。又要如何找好工作?就是找一個熱門的科系,然後咬緊牙根忍到畢業,然後去做一份自己恨之入骨的工作。
…
我不了解為什麼有人可以如此無知地去吹捧自己的價值。別人若崇洋媚外,你有接觸過的應當是予以講解。然而,你們卻是不求進,利用別人的無知來安慰自己,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
…
當然,由於一個人的時間有限,我最後雖然沒有對每個領域都有很深入的了解,但是這點涉獵卻讓我了解刻板印象對人造成的盲點。一個人有各種不同的素質(美感、理性、體能等),若一個人對自己持有一種過於強烈的自我定位,比如說:「我是好學生,應該呆在房間裡面唸書」、「我是讀理科的,文科的東西我不碰」,那一個人對於學習的視野就會非常地侷限,對於事物的看法也是極端片面。我雖然讀理科,但我也閱讀哲學、文學、管理、經濟、物理書籍;在不讀書的時候,也跟朋友去練歌、錄音和練舞。即使自己不是專門讀這些科系,自己也不應該放棄自己在這些領域中學習突破的機會;或許我們學久了,還能發現各種領域交集之處而激起一些不同的看法。第二項發現是我終於在哲學中找到了另一個思想的歸宿。在讀了半個學期以後,我發現我先前的想法終於能夠透過哲學去沉澱,我毅然將哲學從副修改成了我的第二主修。而我台灣的朋友聽到了這個消息,你大概也猜得到他們怎麼說:「哲學這東西有什麼用?我勸你最好還是不要浪費時間。」
…
而最後讓我最興奮的,是我在高中時自己設計網站時所發覺的問題,我也找到了正在進行相關研究、能幫助我繼續探討這個問題的指導教授。經過這樣的過程,我發現我的教育觀不再侷限於書本、紙筆,而拓展成為一個更有條理的學習系統。而所發生的這一切,與方法、環境其實都沒什麼大關係。就只是因為一個很簡單的概念而激出了這一切:「凡事都要去探索、去思考和去辯論;不要將社會與自己既有的意識形態當作理所當然,在探討事理前就打退堂鼓。」如果我至今訪問過的美國和台灣大學生所言屬實,那我相信美國其他名門學府所提倡的,也就是這麼簡單的概念。而這個理念,難道是美國獨有的嗎?
我才不信。
而且我覺得最諷刺的是:我竟然飛了半個地球,才明瞭這麼簡單的概念。
http://www.wretch.cc/blog/lovedebby&article_id=9678136
---
作者 幫主 蕭瑟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