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21 22:53:04| 人氣1,20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社會階級(宏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機械系 簡宏哲

貧富差距!
台灣近年貧富差距日益惡化,由行政院主計處調查顯示,我國最低所得組平均家庭可支配所得,從八十九年的三十一萬五千餘元,降至九十年二十七萬九千餘元,一年之間,生活所得水準倒退了七年,但最高所得組所得水準卻是屢創新高。再由家戶平均所得比較,八十九年全體國人家庭的平均每戶所得收入是109萬元,中低收入戶的家庭比重不到六成,但在九十年,卻有超過六成以上家庭(約四百一十萬戶)僅達106萬元的平均家戶所得標準;台灣貧富兩極化現象值得重視,當有錢人越有錢,越能累積財富時,相對的多數人卻是越來越窮成為新貧階級時,貧富差距惡化所引發的連鎖效應,是政府當前刻不容緩的重要政策課題。

「貧者愈貧,贏者全拿」的問題如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必然弊端,那麼社會福利政策目標,即在減緩貧富不均現象繼續惡化。就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之際,社會安全制度如何發揮功能,成為保障民眾生活最後一道防線。

首先,我國的社會安全制度,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津貼及福利服務,架構出台灣社會安全網絡。目前,除了全民健康保險是以全體國民為保障對象外,各社會保險制度係以職別為基礎,只有勞、公教、農等工作人口群在遭受風險時,能獲得保險給付,而社會津貼及福利服務也是以不同的人口群為對象(老人、兒童、婦女、身心障礙者等),有不同的金錢津貼與福利服務標準。因此,社會福利的支出雖然近十年呈現大幅的成長,但在不同群體間,存有差別的福利待遇及資源配置。

其次,社會救助應如何發揮最低生活安全網功能?隨著台灣失業威脅越來越大,社會新貧階級日益增加;工業社會中,面臨失業無疑失去一切保障。現行嚴苛的社會救助標準,如未能因應新貧社會需求,妥善修正或放寬受益標準,坐視愈來愈多的失業人口淪為福利的邊緣戶,也無法從現行救助體系中獲得協助時,失業的窘境戶帶來家計困難,更會讓無數家庭陷入連鎖危機中,貧富對立如長期累積成為反抗能量時,則需要社會整體付出更多的成本來彌補。尤其,失業效應目前已擴及到有工作能力者、白領階級,甚至企業老闆,社會救助範圍除老弱殘疾族群為對象外,更需連接至有效的就業服務措施,來發揮福利的積極功能。

此外,如何避免貧富差距成為代間循環問題,當失業與貧窮產生世代效果時,會持續影響其下一代人口,在未來也不易脫離貧窮循環,長遠而言,嚴重影響國家的競爭力。現今諸多學者提出對台灣教改的問題,主要也在擔憂,當繳得起學費及繳不起學費的家庭的子女,因為多元入學的負擔,導致生涯選擇及發展的差異越來越大,教育無法發揮有效促進社會流動的功能時,國家的未來堪慮。

最後,隨貧富差距加大,高齡化社會之老年經濟保障勢必成為重擔,目前六十五歲以上未參加公、教或勞保者,雖部分享有老人福利生活津貼、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或老年農民福利津貼等給付,但就目前物價水準,三千元對一般老人僅是錦上添花多些零用錢,但對社會救助邊緣戶的老人,卻又無法達到雪中送炭目的。泛津貼化之福利意識型態,長久發展會形成資源排擠,讓真正弱勢者無法獲益外,同時也造成龐大財政負擔。如果老人福利津貼方案是國民年金之過渡階段,期待政府儘快落實具體可行的老年經濟生活保障制度。

新貧階級逐漸形成、貧富差距日漸擴大,在考驗著台灣社會如何因應結構變遷的挑戰,周延的社會安全制度,方能兼顧新興社會問題及各人群多元的需求,以防範新貧社會之衝擊。

台長: butterfly Yen 奶油蝴蝶
人氣(1,205)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葉蝶
這篇全部是以下人家的文章,不是你的,因此無法給分。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2/SS-C-092-114.htm

貧富差距下社會福利政策省思

國政基金會社安組召集人詹火生

助理研究員林慧芬


台灣近年貧富差距日益惡化,由行政院主計處調查顯示,我國最低所得組平均家庭可支配所得,從八十九年的三十一萬五千餘元,降至九十年二十七萬九千餘元,一年之間,生活所得水準倒退了七年,但最高所得組所得水準卻是屢創新高。再由家戶平均所得比較,八十九年全體國人家庭的平均每戶所得收入是109萬元,中低收入戶的家庭比重不到六成,但在九十年,卻有超過六成以上家庭(約四百一十萬戶)僅達106萬元的平均家戶所得標準;台灣貧富兩極化現象值得重視,當有錢人越有錢,越能累積財富時,相對的多數人卻是越來越窮成為新貧階級時,貧富差距惡化所引發的連鎖效應,是政府當前刻不容緩的重要政策課題。

「貧者愈貧,贏者全拿」的問題如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必然弊端,那麼社會福利政策目標,即在減緩貧富不均現象繼續惡化。代表弱勢團體的泛紫聯盟,日前即曾提出警語,認為政府如繼續向資方靠攏,對資本家釋放減稅利多,卻忽略百姓生活困境,將衍生惡果,但在拼經濟聲浪中,這樣的聲音似乎逐漸被淹沒…,我們暫不論政府財經政策走向之利弊得失,或「經濟」與「福利」孰輕孰重的老問題,單就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之際,社會安全制度如何發揮功能,成為保障民眾生活最後一道防線的議題,可以觀察到台灣社會安全網有如下漏洞:

首先,我國的社會安全制度,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津貼及福利服務為經緯,架構出台灣社會安全網絡。目前,除了全民健康保險是以全體國民為保障對象外,各社會保險制度係以職域別為基礎,只有勞、公教、農等工作人口群在遭受風險時,能獲得保險給付,而社會津貼及福利服務也是以不同的人口群為對象(老人、兒童、婦女、身心障礙者等),有不同的金錢津貼與福利服務標準。因此,社會福利的支出雖然近十年呈現大幅的成長,但在不同群體間,實存有差別的福利待遇及資源配置,其公平性有待商榷。

其次,社會救助應如何發揮最低生活安全網功能?隨著台灣失業威脅越來越大,社會新貧階級日益增加;工業社會中,面臨失業無疑失去一切保障。現行嚴苛的社會救助標準,如未能因應新貧社會需求,妥善修正或放寬受益標準,坐視愈來愈多的失業人口淪為福利的邊緣戶,也無法從現行救助體系中獲得協助時,失業的窘境戶帶來家計困難,更會讓無數家庭陷入連鎖危機中,貧富對立如長期累積成為怨懟及反抗能量時,則需要社會整體付出更多的代價來彌補。尤其,失業效應目前已擴及到有工作能力者、白領階級,乃至企業老闆,社會救助範圍除老弱殘疾族群為對象外,更需連接至有效的就業服務措施,來發揮福利的積極功能。

此外,如何避免貧富差距成為代間循環問題,當失業與貧窮產生世代效果時,會持續影響其下一代人口,在未來也不易脫離貧窮循環,長遠而言,嚴重影響國家的競爭力。今年諸多學者提出對台灣教改問題的針砭,主要也在擔憂,當繳的起學費及及繳不起學費的家庭的子女,因為多元入學的負擔,導致生涯選擇及發展的差異越來越大,「教育」無法發揮有效促進社會流動的功能時,國家的未來堪慮。

最後,隨貧富差距加大,高齡化社會之老年經濟保障勢必成為重擔,目前六十五歲以上未參加公、教或勞保者,雖部分享有老人福利生活津貼、中低收入老人生活津貼或老年農民福利津貼等給付,但就目前物價水準,三千元對一般老人僅是錦上添花多些零用錢,但對社會救助邊緣戶的老人,卻又無法達到雪中送炭目的。泛津貼化之福利意識型態,長久發展會形成資源排擠,讓真正弱勢者無法獲益外,同時也造成龐大財政負擔。如果老人福利津貼方案是國民年金之過渡階段,期待政府回歸制度面,儘快落實具體可行、可長可久的老年經濟生活保障制度。

新貧階級逐漸形成、貧富差距日漸擴大,在在考驗著台灣社會如何因應結構變遷的挑戰;周延的社會安全制度,方能兼顧新興社會問題及各人口群多元的需求,以防範新貧社會之衝擊於未然。期盼政府正視現行社會福利制度缺失,在公平與正義的政策目標下,將資源合理配置,除檢討與整合現有支離分歧的社會保險、津貼及救助等各項社會保障體系外,並透過社會福利及就業安全網之建構,以發揮福利的積極功能。
2007-06-21 22:56:47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