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基本上根據這篇臺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的〈流浪教師哪裡來?〉(
http://blog.yam.com/lakatos/archives/83094.html)還有上述其他相關文章來立論的。
由於女友這兩年都在考國小教甄,他也是剛成為流浪教師的一員。
基本上,駱明慶的論點是立基在國中小不是處於自由競爭市場體制,而是管制的角度以及待遇過高。當然也受到少子化的原因,但是這點卻非其立論的觀點
而其他文章,基本上有一個提到是教師甄選的過程不採取中央聯招,而由各縣市甚至各學校自行招考的方式,造成弊端。另一個則認為應該降低薪水及建立退場機制。
但我認為這些都跟瞎子摸象的感覺很像,有人摸到的是腳,有人摸到頭,觀點各不同。加上原文的學科背景是經濟學,很自然的運用經濟學來提及。
誠然,駱明慶的論點似乎暗指應該應該建立自由競爭市場?由於名額皆由中央管制,又待遇過高,所以造成這些流浪教師。但是駱氏並沒有提及根本的解決之道....
難道是大幅放寬私立學校?以現在少子化的現象,如果大幅放寬私立學校,是否我們也應該將舊有的公立學校也仿照公營公司民營化的模式招標給私立機關?
還有政府乾脆不規定師生比例名額?也不需控管教師的名額?
個人認為:臺灣教育改革這關鍵的時期,正是大家對於政府的專制權力產生反感另方面也是整個臺灣的黨國體制產生鬆動的時期,導致整個政府機器產生很大運作危機。我認為似乎恰恰是中央主管機關似乎在這幾年過於將權力下放,又無法由全國的角度統籌或管理,反而造成這些問題。
另方面,是慣性的問題,過去的教師很多僅是公費生或是師範院校畢業,而來當老師,很多對於教育沒有熱誠而這些人有不少是相當保守但在自己的待遇及保護權利上,在整個社會變動及權利要求高漲下,似乎有些在既得利益的位置上,不希望減少其待遇。
到現在,很多老教師有很多已經退休,一個原因是以後的待遇是否會調整不知道,另一個個人認為應該與教改的過程,改得很混亂,而以高中為例(不太好的例子但相似),我以前代課高中時,有一個老師就對我說,希望你們以後回到大學希望那些教授把教材編好一些,有些編得實在是......。教科書版本的混亂,及審核當中的問題,加上新的教改對老師有許多要求。但似乎在教改第一線的老師們對於整個教改是無能為力沒辦法或缺乏有效參與機制,使其基於本身的經驗而提出教改的意見。
現在當然有人在提另一位網友說的,老師退場機制,但是如何去合理評分?客觀基準何在?則是需要相當的討論,但是如果放任地方政府去評分,是否會重蹈教師甄選的覆轍?又如果要求政府扮演萬能天神的角色似乎也有所困難?如果成立專門的教師適任評審委員會似乎是可行之道,但如何執行,委員如何選任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至於減薪的部分,這個其實不如把教師退場或考績的問題放在一起,我女友說即將實行的新制度(這個我不熟),是希望教師可以透過努力進修還有研習等方式充實教學而考績等級就靠這個,而不是按照年資固定升級給薪,這樣其實是比較好的,也就是新進教師可以透過努力進修及研習等方式,讓努力進修及教學的教師一方面得到較高薪水,而不是完全按照年資來給薪。
不過我覺得,駱氏還有一般社會大眾的刻板印象似乎停留在老師吃好最輕苦的輕鬆印象上,現在的老師在教學上其實被賦予很多責任及要求,未必薪水就比其他
職業輕鬆....。這點還需要仁人志士提供意見。不過我認為這種刻板印象在於:
如果老師要讓自己過得很輕鬆,當然還是有辦法,所以才會讓大家覺得勞力程度與薪水不合的印象。
最後,我想探討教師甄選的問題。
早幾年,由於大肆開放教育課程,這造成很可怕的現象,就是產生很多潛在流浪教師。
我認為應該將教育課程(及其後的教師證)配合未來數年的教師需求而予以適當比例控管,這點,也應該是有全國性的統籌,不應該只是放著爛,我不知道教育部到底對此持何等看法,就我感覺,並沒有深思這個嚴重的問題。
我昨天跟女友聊天認為:少子化才是教育界最大的危機,臺灣的少子化危機是全世界有名的,這三十年來的生育子女比例減少速度是全世界第一,而生育人口的數量也是急速減少。政府對此沒要沒緊的,只說一句沒用的話(游前院長):希望大家愛國多生。
這種話根本沒有什麼營養。因為現在根本沒有人要生小孩,原因在於托育制度幾乎是欠缺,但是少子化是全世界的問題,我之前上歷史人口研習營,教授提及全世界人口掉下去的國家,幾乎沒有往上爬的,只有法國。他推測原因是法國下重本,將托嬰制度作得很好,才讓人口回升的。這點頗值得借鏡。
與其一胎補助多少托育費,不如雙管齊下,一方面以政府的力量建立托育制度,這點集中設立總比給個別生育夫婦當散財童子好,另方面應該由立法院立法,要求企業及機關團體如果超過多少員工或多少比例就應該設立托育制度,這點我不知道是否有這樣的作法。我之前看一個節目,只有少數企業會這樣照顧員工......。
少子化真的很嚴重,以國小為例,今年就有好幾個縣市減班嚴重,已經停止甄選教師了!
有人提及,可以減少班級人數到二十五人,這樣也能一舉解決流浪教師的問題,但是這樣還是有問題,因為這樣需要大幅增加教育預算,但以目前臺灣財政的惡化,如要增加這筆預算怕是有困難。
所以我認為在修教育課程前,應該強制所有報名學生,要聽說明會,內容講明未來幾年內的學生數目及教師比例可能為何(有點歷史人口學的味道....),如還是一心想當僧多粥少的老師,再來修。不然很多人修了也是浪費時間,讓自己進退不得,反而不能利用在校時間替自己作其他的生涯規劃。
另外,我提出一個治標的方式:就是現在的教師甄選制度一定要改革!
一方面是應該由中央統籌聯考,而筆試前百分之多少的人才能自行到各縣市進行
口試。就跟公務員考試一樣,真的蠻奇怪的,有全國高普考,而教師這種也是公務員性質的職業,其招考卻因官僚習氣說一向由地方編列預算,所以一向由地方縣市招考甚或由學校自己招考。臺灣的地方政府與地方的勢力密切掛勾的情況,導致連最基本的公平都很難顧及,特別是如果該學校自行招考,這樣更造成內定的情形。我前幾天遇到一個學弟,問他近況,他說要去實習,我說你有修教育學程?他說有,我說不好考教師,他笑說:我畢業後就要去哪裡當老師囉,已經內定了。
我強烈建議應該要由中央聯考。
現在的教師甄選制度,由各地方招考,加上如下述的考試內容有問題,使得要死讀書的人或走後門的人才能考上。而口試則是要先考過那些很多沒有用的筆試後才能進入,很多不善於讀那些死書的教師但實際教學能力充足的,在此馬前失足,形成之前網友提的劣幣驅逐良幣,較公允的說法應該是他們只會招到會讀書而在口試表現上可能平庸的教師。所以如果要由中央考試,應該在筆試部分,由聯考,而這跟學科能力測驗大致相同意思,只要達到一個門檻,就能進入下一關筆試。這個有這麼難嗎?
另一方面,考試科目也要有大幅變革。以國小為例,現在的國文科目,內容也幾乎是以中國文學為主,此外還有超古老的文字學,還有一些很奇怪的字,不僅是在小學階段不可能遇到,連到高中也屬罕見字,這種內容幾乎是大學教授或研究所等級的題目,到底是要幹什麼?我也是很好奇....另方面,臺灣的華語基本上有其自己的特徵應該根據這個臺灣特殊口音的華語為標準來制訂臺灣華語基本標準,以此考試。
我上次看到女友的教甄課本上寫的很北京腔式的念法,全台灣沒有任何人會以這種方式講話的,卻要這樣考。看來臺灣還是以中國作為標準的想像基礎。真正的本土化應該是制訂符合臺灣人使用習慣的語言標準,也不能在文學層面獨厚中國文學....。
又以其他的地方文史為例,我認為如果改成聯招,這一科可以改成臺灣鄉土研究概論要考的是方法,理論及方法論。至於細部的研究可以等該老師到學校後透過研習及實查習得該地方鄉土文史。
到了結論了。
我覺得駱氏當然是看到一個部分,但是如何所謂自由市場競爭化,是很大難題。
如果全面開放自由市場競爭,以臺灣的權力下放方式大概會導致公營民營化的很多弊端。而私立學校多設,也不可能提供廉價的國中小教育,這樣會導致更多夫婦不敢生育,因為教育費將要比目前多更多更多,反而造成反效果,人口減少,然後又進一步衝擊教師市場......。
我覺得這個牽涉到我們對於政府權力的想像。我覺得過去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但是有些制度就是真的要由中央彙整各地方的情況來分配,政府要扮演的是協調
各方勢力的角色,最終推行利大於弊的政策。
以現階段而言,很容易入手跟作的事情,就是對於教師甄選制度的改革,還有教師退場及給薪機制的變革。
補述:關於偏遠師資的問題,我覺得日本的例子很值得參考,我日本朋友的親戚是日本國中小老師,他們規定在幾十歲之前,只能在某國小固定教幾年,規定
老師要調任,至少要有一次到偏遠地區教師幾年。
我覺得如果把教師甄選考試統籌,然後教育的經費也改由中央撥給,而非縣市支出。然後將全國的學校分類重新分配教育區(要兼顧交通問題),這樣一個區內可以依照人口多少分為都市鄉村偏遠地區等方式來分。參照日本的經驗,要求年輕教師應該要這樣調動,即使他想調離某區(試圖逃避這種調動),仍要在另一區的同等級的偏遠地帶教書,任何一位老師只要想退休,在幾十歲前至少要有一次到偏遠地區教書的資歷。如果要兼顧家庭,我認為這些老師可以將家購在該教育區交通適中位置,不過這是細節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