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0-12-03 21:16:03| 人氣12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夢外之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讀到書的最末幾頁,隨著翻動書頁的感覺知道就要看完了,情緒也被文字累積到一定的程度。

作者彼得.韓德克(Peter Handke)德國作家,他的作品被譯成中文的,好像就這一本,時報出版。書頁不多,結束於130頁,但是並不建議閱讀,不是好讀的書。如果對閱讀有挑戰心的人,倒可以試試。

作者寫母親的傳記,書中的個人、性別意識頗鮮明,使用所謂實驗性語言,文字裡沒有情緒--作者定義成「讓故事自說自話」,之前讀書會討論中,導讀人比做《惡童日記》的文字特色,蠻同意的。

由於自己也是文字工作者,在閱讀這樣傳記式書籍時,也跟著作者一邊敘述,毫不避諱地在文字裡反省自己的描述。尤其是這樣傳記的文字中,必須用回憶去堆砌,但是這回憶文字的累積,不知不覺就開始矯情--深有同感,寫作時常有這樣的感覺,以及『寫作並沒有替下一次的回憶排除任何東西』。

讀書會導讀人,對於書中的「性別意識」、「精神病史」的著眼點蠻大;由於書是在讀書會場當下翻閱,會後才買下,剛才讀完。一邊聽著導讀人的解說,其實也一邊將書看完十之七八。(不忠實參加聚會的讀書會會員)

作者的措詞精確,雖然礙於翻譯之故,究竟有多確實的文本在中文形式裡被傳達,並不可知,然而僅僅就此,也已可感覺其精確之處。

關於性別,乃至於個人意識的感受--自我,在大多的時代裡都不能被實現,更不用說在戰時、在女性、在家庭裡,甚至是被嘲弄的,但曾經發現過的自我,畢竟存在著,壓抑了、隱瞞了之後,在到了停下來、可以面對、可以展現的時候,卻崩潰了『一些細節立刻被當作是病的徵兆而被歸納在一個較「精神崩潰」這個統稱的系統內』。

大多時候,我們的確只是需要被告知一個答案。

母親,無論如何是切身相關的人,無論血親它是如何暴力不由分說的一種人際關係,也因此代表著在成長過程,以幾許多往後生活的連結、情感;母親自殺了,作者回憶起來,終於在末尾,稍稍釋放些情緒。

對作者而言,母親的獨一無二,在求客觀的描述下,一些瑣碎的、沒有感情的事務所堆積起來的形象,卻又同時可以被按在他處。書中在「自我的不必要存在感」上,花了不少篇幅,而這種存在的無特色性,在女性身上又特別理所當然似的『女人手中的將來反正是個笑話』。

其實我認同每個人都有某種程度上的精神異常。如書中對「焦躁」的描述貼切;必須不斷行走,無法凝視定住,睡眠成為酷刑,時空失去意義。而旅行、渡假,成為一種恩賜,但是對作者的母親而言,已經太遲,短暫的無須思考、無須為那些焦點或自我特色交代什麼的輕鬆,讓許多不熟悉的人事物充斥在身邊,把自己安心放任地擺在其中。然而在渡假一結束之後,一切回到原處。

現實生活裡的模樣,究竟是不是你真實的模樣?或者你也選擇在夢中解放自己?

那一切像是漂浮在空中的,想讓它們悉數掉落好徹底休息的渴望。夢中的臉也已經用膩的時候。

台長: 秤子
人氣(12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