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4-10 17:11:57| 人氣7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來自無人地帶的明信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明信片,總是跟觀光旅遊有點關係的,無人地帶又怎麼說呢?艾登.錢伯斯很會起小說的名字,標題吸引人是必要的,哈!之前讀過的是《在我墳上起舞》總是帶點詩意又不至於太過荒謬。

《來自無人地帶的明信片》以兩個故事並陳的方式穿插,這樣的手法還蠻常在小說裡看到,而且這麼寫的小說,篇幅多半不會太短,畢竟是把兩篇故事鑲嵌在一起的,印象最深刻的是村上春樹的《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鑲嵌的兩個故事有呼應性,又抽象又現實的,相對《來自無人地帶的明信片》就沒有那麼強烈的對應必要。

小說讀到最後,才(大概)知道為什麼要叫做「來自無人地帶的明信片」,主角賈克的祖母從他六歲起開始可以獨自讀書,給了他一張明信片,小賈克很喜歡,說希望每個禮拜都能收到一張,認真的祖母就真這樣毫不間斷地寄到主角故事發生的十七歲,七百多張,就連主角在十五六歲開始就跟祖母住在一起了,仍然每個禮拜都有一張。

相較於《在我墳上起舞》裡淡漠的親子關係《來自無人地帶的明信片》裡面處處是令人嫉羨的親暱親子關係,不但是父母親與孩子,還有祖母與孫子,還有兄弟姐妹之間。

艾登.錢伯斯這兩本小說裡的主角,都有雙性戀的傾向,尤其是男孩的雙性戀,在那個十五、六歲到十八、九歲之間的年紀,世界、還有自己的身體,是怎樣觸動著、困窘著自己,倒是寫得很好。只是真正在那段時期的孩子,事實多半上是沒辦法用這麼精確的詞語來描述的,我承認青少年的孤獨比老年的孤獨還要孤獨,那一切混亂的世界,紛沓而來擾亂著,沒有頭緒,也無處可傾;因為連自己都不瞭解自己,如何讓人來瞭解自己呢。

小知堂的中譯本其實有點糟,一開始我還會留意明顯的錯誤之處,但後來一方面錢伯斯太喜歡玩弄一些文字詞語上的花巧,以至於有時候是分不清到底是錢伯斯刻意的,還是翻譯得不好,還是有錯字,或是排版錯誤,總之就是會間或出現一些明顯不通順的小段落。

兩個並陳的故事,一個是一九四四年,一個是一九九五年,一九四四年有一九四四年古老的時代背景,一九九五年甚至有非常超現實而「先進」的價值觀;主角二十來歲的友人大哥,同時有女友及同性戀男友,嘲笑摒棄婚姻關係,認為那是極度過時的社會制度;說起來這是可以想像的,說不上認同,只是整個社會結構的巨輪,就算要拋棄婚姻這樣的制度,也得要有另一項完善的制度關係取代,世界才能繼續順利地運轉下去。所以再怎麼被認為是老舊的觀念,總要過了好久好久,才能真正被放掉。

另一項在這本小說裡看到的,大抵呼應少年時期的世界體驗,那種彆扭又不太明朗的感覺,然而字句又有某種程度的易讀,我這麼想著,或許我再度翻看自己十二年前寫的小說(天啊!十二年前了),也會有相似的感覺吧!

再有,就是在文字裡禁錮的感覺了吧!狂熱地鍾愛閱讀的人,甘願在文字汪洋裡浮沉,或說徜徉(比較沒那麼慘一點),要如何崇尚文字的世界,不如說是我們這種人在合理化自己的喜好而理所當然的方式。主角賈克喜歡大戰時期的荷蘭少女安妮的日記,喜歡到熱切的地步,尤其是日記的形式,好像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聯繫親密得像歃血為盟的摯友一般,背誦、收集著作者的作品,直至到紀念博物館之後,震撼地發現完全不是這麼回事,那種與作者的親密感霎那間崩解。

在喜歡任何一位作家的作品時,多少會出現這樣的感覺,那簡直跟談戀愛然後失戀所得到的教訓相去不遠,你會知道那種令你折服的共鳴之處,其實對方(作者)怎麼也變不出什麼新花樣的,因為每個人的性格與歷練有限,就像每次的海誓山盟,覺得今生非此不可,然後年長些你會發現那只是生物性的赫爾蒙作祟之類的;有時候,倒也不是要嘲笑那種「認定」的單純專一,甚至要說,如果可以堅持地一直抱著這樣的感受,隨著生活流逝而熱情不減,那麼真是再幸運不過的人了。

好像說散了去。

閱讀是很讓人陶醉的一件事,即使是科技進步,發明各種更擬真的體驗方式,無非都是幫人們營造一個可以逃脫現實的世界,而書本文字,大概是落實夢想的第一個實際面,被符號文字定下來描述,卻又還有很多想像空間,很明確,卻也很古老而遠始…

很令人著迷。

台長: 秤子
人氣(78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