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6-02 21:43:56| 人氣10,517|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行過台船的花樣年華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北囝仔來到南台灣

1974年,甫自高中畢業的張黎玲來到高雄小港,清秀的臉龐青春洋溢,還帶著一臉稚氣,十九歲的她忐忑不安看著這個陌生的城市,五甲附近看過去還是一片稻田,高雄的道路大大的,樹少少的矮矮的,這是她對這個充滿新鮮氣息的城市最初的印象。

她是台北囝仔,和她最要好的同學,同時考取中船委託國民就業輔導中心招考的繪圖員,同學卻在報到面試時臨陣落跑。她在基隆台船受訓實習後,和同期一、二十位女孩們一起,揮別了車站送行的親人,坐著火車南下,這一趟車程很漫長,硬板的火車座位坐到全身痠麻,讓她感受到自己終於離開家門,像高飛的展翅翱翔了。

來到高雄的中船,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工地,堆著鋼料的建材,各梯次建廠、造船生力軍投入,彷彿新兵入伍般熱鬧。有在台船實習就認識,被挖角來的同事,用驚訝的眼神說「妳們怎麼也來了」,有從日本研習歸來的工程師、 領班、班長。也有青輔會招考的新人, 她有點大開眼界的感覺。她聽說以前繪圖員初中畢業就可以報考了,今年卻開始規定要應屆高中畢業生,她心裡想著同期考取的女伴們,她們都是基隆女中畢業的,只有她是台北人。由於大家都沒有學過繪圖,錄取後就在國民就業輔導會北區職訓中心,接受為期半年的製圖訓練,受訓後還須實習半年。然後基隆女中那票女孩,多半希望留在基隆,她卻嚮往新興的大城市,於是選擇南下,她還不知道這會是一趟什麼樣的旅程,但她相信憑著自己的毅力,無論什麼考驗都能克服。

小港那時還屬於高雄縣,叫小港鄉,台糖廠的小火車行駛在機場附近的甘蔗田間,中山路大統百貨也還沒蓋好。公司派交通車來接她們,感受到好的照顧。她記憶猶新,當時辦公大樓尚未蓋完成,設計及繪圖員只好分散在已完成的餐廳及宿舍辦公食宿。她和同事四人一間,住進行政區的宿舍,宿舍緊臨建廠工地,基礎工程正日夜不停地敲打地樁,也習慣了每晚總是轟隆聲入睡。 逢年過節放假張黎玲才能回台北,當時高速公路尚未完工,而且連國光號也沒有,家在北部的同仁就合租,走省道的公路夜快車,第二天天亮才能回到台北。建廠期間,同仁們在簡單的環境下,建造世界第一大45萬噸超級大油輪,也培養出特殊的革命情感。
有一個禮拜天,公工組詹連創拿相機在宿舍前面拍照,好心的邀請她攝影留念,她趕緊跑回宿舍,特別穿上新買的衣服鞋子,在宿舍前留影做紀念,照片中的她穿著淑女洋裝,站在剛上樑完成的大吊車前,中船的標誌留下倩影。



剛到中船受訓時,張黎玲每個月的零用金是六百起跳,後來中船又招募一批女性從事庶務管理員的工作,一進來月薪卻有二、三千元,張黎玲年紀小,心裡感到納悶,於是有位長輩告訴她「別傻了,進來中船就是要學一技之長的啊,趁年輕眼光放遠多學習比較重要,有技術性工作是不會被時代所淘汰的。」
果然,實習結束後,她一個月領四、五千元,相當於當時一個國中老師的薪水,她覺得有耕耘才會有收獲是公平的。半年後中船的又招考兩期繪圖員,也沒有十八歲應屆畢業生的限制了,出現年紀比較大的女姓,及當完兵的男生。公司將每批新人大多分發到設計處,船體廠、工務處等部門趕工。另外也有配合各單位需要,或個人意願分發到人事處、物料處、政風處等做管理類的工作。
她看在現場的女前輩們,是做放樣的資深技術員。放樣是船體廠的第一道工作關卡,鋼板就像裁縫師畫布去剪裁,將船身曲線切割拼出。她們雖然只有初中畢業,但因為本身有專門技術,被高薪從基隆廠挖角過來。她將她們視為自己的榜樣,學技術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回蔣方良女士來中船,還特別來放樣間走動。說真的,十大建設是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所推動, 他經常來中船視察,但是張黎玲沒有見過他,卻見到這位來自俄羅斯的傳奇女性,她和公司的其他女性,都覺得蔣方良女士像經國先生的分身,很開朗活潑。



為了增進造船專業的知識,1978年,張黎玲進入高雄海專造船科,念建教合作班,中船提供進修的優惠,只要成績達到標準,學雜費全免,她覺得又是一個可以學到技術的機會,因此她也把握住。她是班上唯一的女生,三年來班上的同學,每天下班後會輪流騎機車載她,搭渡輪去旗津上課,令她非常感念在心,只是晚上經過一堆墓ㄚ埔,還是心中有點毛毛的印象 。畢業後,中船第一次舉辦升職等考試,沒想到竟一次就順利地通過成為工程師。這對張黎玲來講,是一個新的啟點,還是到了達終點,她自己卻無法預料。

受經濟不景氣影響,中船首度開始裁員,船體廠之各場女庶務員全被資遣。因此女姓繪圖員必須有半日去兼她們的工作,一個人要抵兩人用。張黎玲才體會出,其實庶務也是件繁雜的工作,要應付各場約二百人的管理,沒有三頭六臂是不可能擺平的。每天一開工就去工地統計缺勤的班員,再到他們每六人一桌的餐桌上,用粉筆寫上葷素便當份數,統計未事先退伙金額留作各場公積金。 當時未有電腦輔佐的年代,考勤卡、加班單、報工單等完全用手寫登錄。印象最深刻的事,是每個月兩次發薪日,銀行員搬大麻袋現鈔到船體會議室,一封封清點薪水袋上的金額,一個銅板也不能少,當然這些繁瑣或搬運重的粗活,班長都會派人支援相挺。張黎玲也很樂意以「有求必應」的菩薩心,鼓勵自己去服務現場基層同仁,不到一年就獲得許多的友誼。當景氣復甦,造船工程圖開始趕工,庶務管理的工作才改派現場公傷,或挑選出優秀的來接手,這對張黎玲來講,也是一段難得的經驗。



中船工作場合以男性居多,不過她覺得在船體廠工作的女性,不論在工作上、體育競賽或文康表演各方面,很有團隊精神。女性在中船的人數畢竟是少數,一般社會上的人不容易接觸船,更何況是女性?現在她看船、看BLOCK也漸漸習慣了,覺得是龐然大物,其實只不過是桌面上,各種工作圖設計的展現,「一切唯心造」。

張黎玲在中船船體廠的工作經驗大約27年,約可均分成三個階段,從早期在放樣間與技術員學習,到船體廠將所有新考進繪圖員,集結整編改為工程員,並包含七位女姓同仁,負責大小組合、安裝、起重、塗裝、電銲、塢墩等各種現場施工圖,藉以控管生產進度、掌握施工要領、統計產量效率。當進入中期階段,船體廠將通過升等考試的男性工程員,轉派到各場當工程師。繪圖人力不足部份,開始改由現場技術員遴選,或增加臨時點工,不再對外招考。張黎玲和僅存的三位女性工程員,則帶領培訓新人開始交棒。



船體廠推動辦公室電腦化初始,張黎玲負責作為船體廠對生管處、資訊處的窗口。當時的廠長王克旋,經常派她去台北,新竹或台南經濟部專業研中心接受資訊管理課程,甚至專案申請經費,讓她和張世宗一起去補習班學程式設計。所以在台船,只要肯學習就有成長的機會,長官栽培讓她感恩在心。當年在DOS作業系統下,完成組織表、危險加給表、退伙名冊等電腦化作業,免除庶務員人工手寫、立可白塗改,浪費時間沒效率困擾。
她又想起值得一提的事,由於王克旋廠長、江枝文、張黎玲住家都在附近,為解決現場停車位不足問題,於是三個人採上、下班共乘制,每週六天每人開車二日,直到廠長調離船體廠。節能減炭,他們十五年前就實施了。

張黎玲在船體廠後期階段,設計處自行研發開始,設計N5601新船型,船體廠成立新的因應小組,致力於設計結構圖之鋼材編整,在造船領域工作崗位上,讓張黎玲又更進一步學到新的技術。船體廠是以生產力為導向,分直接工和間接工,會跑工地的男性工程師才算直接工,設計製圖員在現場也是做桌面的,工作算間接工,所以女姓工程師在升遷上是不被考慮。長期下來。職等反而比非造船專業女性管理師落後,彷彿一場龜兔賽跑,抵達終點才看得出名次。因此造成女姓優秀人材,選擇轉換跑道或離開。默默走過27年歲月,最終願意留下來的只剩三位,張黎玲是當年那班南下火車。唯一堅持留下的女孩,還在期待每一個成長的機會。



計算「浮船」的舵手

2001年,「再生計畫」時實施後,她們三位被調到設計處三個不同課,張黎玲分發到基本設計課。那是張黎玲從未接觸過、很神祕陌生的單位,裡面的成員包括兼課長的曾國正副理,至少比她年輕十歲左右,工程師八成是碩士以上學歷,是中船最高學術研發單位。
曾國正副理約談她時說:「基本設計課工作內容: 包括估報價、初步設計、交船計算,妳以後做的是交船計算。」張黎玲很緊張惶恐的説:「我什麼也不會呀! 」
曾副理一派輕鬆地說: 「只要知道什麼是LINES就可以啦! 」 她心想哪有這麼簡單。以前他也不認識張黎玲,只說是因為看人事資料,她是高雄海專畢業的。

新單位感覺非常安靜,「再生計畫」走掉一半成員,大家就更忙碌。辦公室靜悄悄的,所以她得輕聲細語。因位年紀比較大,同事都叫她「張姐」,不再是船體廠的「小張」。
課裡每位都是高水準的青年才俊,都非常有耐心訓練她。從如何上網,發EMAIL開始,到電腦TRIBON計算軟體,AUTOCAD繪圖軟體,各項出圖程式設計。更有意思的事,是課本上的「造船原理」,在這裡變成很實用。她從事的交船計算,除了計算浮船下水的重量重心、建艙的容積報表、壓載油水量計算以外,還要在完工新船上,幫忙做重量調查、傾斜試驗、或試俥等船上的工作,張黎玲會備足飲料、食糧及防曬,當成海上一日遊。



大約每二個月要浮船、下水各兩艘, 要計算浮船、坐墩吃水,有時要跑現場觀察聯絡。計算浮船要搜集很多資料,資料準備愈充足,浮船的計算愈準確誤差愈小,但她覺得浮船的工作很有挑戰性。她開始喜歡這個特別的工作,轉型做設計工作,讓她很幸運能跟著台船的「 再生計畫 」往前成長推進。

「除了努力,還要加上運氣,還好我的運氣都不錯,船都有浮起來。」
如果船沒有浮起來,那該有多糗啊 ! 張黎玲口中的運氣,就是資料的準備要充足,說穿了這不是運氣,而是細心和準備的工夫。「浮船 」是很有趣的工作,不只是計算讓船浮起來,還要讓船安穩坐下去,就是所謂的「坐墩」。想一想讓一個龐然大物在水中站起來,又乖乖的坐入水中,是不是很有趣的畫面。如果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的工作做得好,八、九成浮船沒什麼問題,現場工作人員還可以處理。如果計算的誤差太離譜,就會產生船身前後左右不穩定的大紕漏,甚至壓載強度不足會有斷裂的危險。有時候,會讓現場人員喬了半天,還是無法順利坐墩,沒有兩把刷子,船不是都那麼乖乖聽話的。



「我和現場的工程師比較有默契,有問題要和現場人員比較容易溝通,至少人家認識。」
每次回現場,張黎玲就像回娘家的親切感覺。有次浮船大塢正在進水,船艏還沒浮起,她聽到負責的徐劍秋領班,與旁人觀看浮船高談闊論,「小張說吃水三米,就是三米會浮起來,是小張算的」彷佛自己人的傑作非常得意。背後傳來韓專案叫她,有三位老外船東看到她,想認識一下,當韓專案告訴他們,這次浮船下水是她計算的,頓時收拾起三張笑臉,瞪大傻眼呆住。想到他們那種瞬間表情,她就覺得好笑。不過從此以後,她比較喜歡在浮船過後,曲終人散時。再去看吃水船況,並拿出相機拍下那份寧靜之美。

「我擔心後繼無人,但不見得別人能接受我那套方式,注意到現場經驗的重要。」
張黎玲那套計算浮船的方法和別人不同,沒有現場經驗的人不容易領悟,她其實很願意和人分享她的經驗。原本這工作有兩個人在做,現在只剩她一個人。每當現場主管、工程師、領班稱讚她的仔細,說她計算的誤差比以前減少很多, 她會很開心,露出靦腆的微笑。在打水弟兄的心中,張黎玲的那張壓載計劃簽單,已經是有品質保証的註冊商標了。
張黎玲終於了解,現場工作那二十七年的可貴,就是讓她更上層樓,貢獻自己豐富的經驗。她的生命自我實現往前推了一把,也為公司「再生計劃」後,人才、技術流失的工作環境中,創下新的里程碑。



「我抱著單純的心態渡過34年,遇到困難就想辦法突破,認真的投入工作。」
有人說,她把青春都奉獻給中船,她卻認為是中船養育她34年,如果沒有中船,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張黎玲。難怪在船上有韓國船東,探詢她的學歷背景時,
「我是念台船大學畢業的啦! 」她朗聲笑出來。
那一次張黎玲協調完畢,走出船體辦公室,那時有一部載BLOCK 台車,向她的方向開出來,被夕陽下大吊車陰影遮住了,沒看到台車,只差一點點就撞車了,幸好沒事,她覺得冥冥中有神明保佑,要她好好活著繼續在台船做下去。


「我不是刻意選擇的,好像一切都是自然的安排,我只是不斷的學習成長。」
就是這樣自然,張黎玲默默的在台船走過三十四年的歲月,她的成長故事,宛如台船女兒的故事。

(《 鋼板在吟唱》 2008,12月出版)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文學創作」

台長:
人氣(10,517) | 回應(2)|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散文&報導文學 |
此分類下一篇:一片白沙灘(高雄應用大學文學獎散文類第一名)
此分類上一篇:台味是一種美妙的基因

阿 Han
這個人生故事厲害.
抱著認真學習.勇於嘗試的心態.
真是厲害.囋囋囋.^+++++^.
2009-06-03 22:41:35
版主回應
^^
2009-06-10 19:55:37
雷爸
她造船,我造飛機
花樣年華
年華難再
2009-06-05 16:44:59
版主回應
曾經豐富的足印
都在你的blog讓我們分享了
感謝
2009-06-05 20:28:4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