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9-22 08:19:50| 人氣12,79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黑死病》(Black Death):原來我迷戀那妖豔的女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黑死病》(Black Death):來自歐洲中世紀的恐慌(文:火神紀)
  我滅了你,或是你滅了我;  祂自有祂的喻旨。  於是有人說,祂才是操控所有一切的幕後黑手;     ——不論是我滅了你,或是你滅了我;       我們為何而存活,我們又因何而死去。               ——火神紀·《神喻》
  這部電影讓我想起了我摯愛的RPG經典的系列遊戲——暴雪(Blizzard)出品的《暗黑破壞神》(Diablo):走在一條通往地獄的荒野之路上,尋找一個隱蔽在沼澤地裏的惡魔之地,遊蕩在荒原和森林裏,以神之名去屠殺,以神之名號召神的戰士,把聖騎士、神的侍從、行刑者、劊子手和傳道士集結在一起,去征服那片背叛了上帝的邪惡土地,拯救那些被歪理邪說迷惑了心智的上帝子民,殺死那個邪惡的女巫和她的僕人……  在我的想像裏,《暗黑》世界應該是這樣,永遠穿著寒光閃閃的鎧甲,永遠招式華麗武力強大,永遠殺敵致勝永遠捍衛正義,永遠跋山涉水永遠一路前行,永遠衣潔體淨外貌俊美……只是,《暗黑》的世界更可能像這部電影裏所展現出來的這樣——和著雨水的泥濘道路,污穢滿地,色調暗淡,屍首遍地……  其實,這部電影跟《暗黑》沒有半點聯繫,甚至沒有半點可比性;我甚至已經有些無法理解前日在提筆寫這部電影的時候為何會如此無來由地提到我曾經那麼摯愛的《暗黑》。也許,僅僅只是因為摯愛後揮之不去的狂熱情感,抑或是這部過於陰暗的電影如此讓我難過,所以我想試著寫些不著邊際的字來排遣我那鬱結不開的情緒,看是否能從一個相對不那麼憤懣的角度來重新解讀這部電影……  經過了這許多天的思索,我發現,其實我只是徒勞。真正的所謂陰暗,原來是無法被完全地排解並且會一直纏繞,直到你徹底地失望;正如這部電影釋放出來的那種真正的絕望,竟會如此一直糾結著我,直到現在——徹底地放棄了掙扎。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部電影,那麼我想奉勸你:在你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千萬別對這部電影裏的任何人或事抱有太多的幻想,因為不管你的幻想是什麼,你終究會失望,然後絕望;一如我現在。導演克裏斯托弗·史密斯(Christopher Smith)曾經在某次訪談中說過,這部電影是他從影以來最陰暗的一部;在我看來,“陰暗”的說法似乎多少有些謙虛了,這部電影何止陰暗呢,它絕對比陰暗還要更陰暗些,甚至是極度的陰穢。我為何這樣說,我當然會有我的理由;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部電影到底講了什麼。

  欺騙;這是我在這部電影裏看到的第一個內容。埃迪·雷德梅尼(Eddie Redmayne)飾演的初級修道士奧斯曼在電影開始的時候就直接地撒了一個謊,肖恩·賓(Sean Bean)飾演的聖騎士奧力克(Ulric)就在電影開始時也同樣撒了一個謊;奧斯曼的謊言只是因為他年輕,並且愛上了一個女人,而奧力克的謊言卻不僅欺騙了修道院裏的“聖徒”,更欺騙了在“桃花源”裏所有渴望生存下來的也許並不很善良的人們。可以說,這一場華麗的“拯救”不過只是由許多的謊言組合在一起後的一個更大的謊言。在這部電影裏,我看到的是一個充滿了欺騙的世界;或者說,它很生動地替我們描繪了這樣的一個世界。修道士會背棄自己的信仰而去欺騙上帝,女巫會欺騙她的信徒以獲得本不該屬於她的尊貴;電影發展到最後,我一直覺得挺善良的奧斯曼竟然會完全地扭曲了自己的心智,開始了自欺欺人式的欺騙,把自己所渴望見到的一切毫無來由地強行施虐在任何一個人身上,發了狂地發洩著他個人臆妄的殺戮欲望與復仇渴望。這部電影在最後的十分鐘左右的時候裏,它在欺騙方面的描繪完成了一個自外而內的過渡,而這至少讓這種欺騙昇華了一個層次;從欺騙他人到自我欺騙。  死亡;每個人最終都將死去,這是我看完電影之後最直觀的感受。無辜的平民百姓化作了堆積成山的屍骨,這樣的描寫在電影裏幾乎是隨處可見的,沒有人知道自己會因為什麼而死去,自己會因何而得病,那奪人命的病痛又是從何而來,醫生們卻幾乎都束手無策,求訴於信仰也同樣無濟於事……自己的周圍每天每時每刻都在死人,鄰居、親人、朋友都在飛速地死去,最後自己也都會死去,死去同樣的病症。他們唯一知道的,是一旦得了病,自己將非常快地離開人世。是的,每個人最終都將死去;如果我們每時每刻都必須面對這樣擔憂,生活其實也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死亡也許並不很可怕,更可怕的是在等待死亡;最近所寫的電影似乎總在不停地申明同樣的一個道理。而電影在最後,讓奧斯曼活了下來,可是原來那個善良並且充滿了愛的奧斯曼呢在哪里呢,一個會為一個無辜女人而沖進憤怒的人群裏挺身而出的奧斯曼,到一個最終會指鹿為馬地將一個又一個的無辜女人當成是女巫直接處死……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瘋狂而漠然的奧斯曼;我想,奧斯曼其實已經死去了——良善不在,而冷血的漠然卻充斥在他的心裏,這個奧斯曼已經不再是我們所熟知的那個奧斯曼了。  恐慌;因為大批的人群在飛速地死去,因為我們必須去面對是的自己也將隨時死去,所以由死亡引發的恐慌也就隨之而至了。瘟疫和戰爭,也許是人類歷史上斬殺人類個體最多的天災與人禍了;黑死病的蔓延史,其實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慘痛的一段血淚史。因為在這期間,瘟疫與戰爭交織而來,天災與人禍並行而至;我們都在人間的煉獄裏,我們還該祈望什麼呢。有資料顯示,電影裏的這場瘟疫在其肆虐期間至少奪走了兩億人以上,並讓歐洲當時的人均壽命降至20歲以下……我曾想,假如沒有這場可怕的天災人禍,如此大規模長時間地不停持續地全面爆發,我們現在的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只是,歷史從來不曾有假如,所以,我們的這個世界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想想2003年的SARS和2009年的H1N1的疫情爆發,全世界範圍內死人數千,可是再想想當時的輿論主流和社會氛圍莫不是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終日;但這兩場近年來我們親身經歷過的瘟疫比起十四世紀三十年代的那一場,也許都算不上是瘟疫了,多少有點小巫見大巫的抓襟見肘了。當然,現代醫學技術進步了,通訊技術也發達了;所以一方出現疫情就能得到八方援助,地區性封鎖盡可能把疫情控制在局部地區,從而將瘟疫直接扼死在繈褓中……可是在中世紀的歐洲,他們對待病毒絕不可能像我們這般強悍有力;從一個地區蔓延到另一個地區,黑死病整整肆虐了歐洲大陸長達三個世紀之久。可以想見的是,當時的人們其自危與惶惶之心,要比我們更強上多少倍。在當時的歐洲,得這種病的死亡率高達100%,也就是說,只要得了病,就必死無疑;而每天,任何一個地方無不是死人成堆。所以當時那些現在看來多少有些愚昧的人們,他們所要承受的恐慌,恐怕是我們所無法想像的。而奧斯曼的變化,其根本性的原因,其實就是因為不堪於這種恐慌的窘迫而發生的一種完全歇斯底里的反撲。

  奧斯曼其實是解讀這部電影最好的一把鑰匙,通過這個人物從電影開始到最後結束這一路走來的形象演化,我們其實更能看到這部電影真正的核心所在。電影開始的時候,奧斯曼不過只是一個天真爛漫的年輕人,正如電影裏所說的——“他是一個初級的修道士……”;所以他無法抵制住來自本性與世俗地誘惑而愛上了一個女人,縱然他虔誠,縱然他深信不疑自己的信仰——可是他卻依舊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愛情。不管在什麼時代以及什麼樣的背景之下,愛情總是美好且讓人嚮往的;但是在這部電影裏這個黃金法則似乎卻並不通行。金伯莉·尼克森(Kimberley Nixon)飾演的艾薇爾(Averill)如同許多的愛情故事一樣死於她那應該歸於悲劇的愛情,而奧斯曼卻活了下來;孤獨而哀傷,幽怨而無助,並且飽含著自責與愧疚。卡裏斯·範·侯登(Carice van Houten)飾演的妖豔女巫蘭吉瓦(Langiva)一眼就能望穿他的悲傷,可想而知他的情感是如此強烈而無法掩飾的。  假如這只是一個愛情故事,也許故事就這樣結束了;但這並不只是一個愛情故事,所以故事並沒有就此而停止。奧斯曼又遇到了死而復生的艾薇爾並且見證了她的“復活”,看著她被人從土地裏被挖出來,然後又栩栩如生地“復活”在他的面前。在他的信仰裏,除了上帝可以如此之外,其他的種種復活也許都是邪祟的異端儀式,所以他不僅再一次見到了自己所愛的那個人,並且他為了她的救贖而不得不親手將她殺死在自己的懷裏……一個人也許可以承受住失去自己所深受的那個人,可是連續兩次,並且最後一次是因為自己的一次被欺騙後的殺戮;這並不是每一個人所能承受得了的。他也許還能如此堅定地選擇自己的信仰,可是他無法扼制自己那顆被傷透了的心,以及因此而燃起瘋狂的復仇欲望。  我們誰也數不清在黑死病的肆虐期間,有多少女人因為被指為女巫而被殘酷地處死;奧斯曼從一開始曾經想嘗試從一個憤怒並且沒有任何理智的人群裏拯救一個無辜的女人,到電影的最後將他所看到的任何一個女人都幻化成蘭吉瓦而將其折磨後處死,可想而知的是他已經完全地喪失了他該有的理智了。從奧斯曼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有關於墮落和復仇的悲劇,可是這部電影裏所講述的這個故事,不過只是一個特例;可是在中世紀的歐洲,這樣的特例又有多少呢。  這也許才是這部電影真正嘗試向我們講述的:每一個人都將死去,而尚未死去的那些人們,為了保全僅存的這些人,他們會完全地失去理智地處死另外一些人。除了生物意義上的死亡,更沉重地壓在我們胸口的,其實是人性意義上的死亡。這才是這部電影最陰穢的思想底蘊——在這部電影裏,我們看不到任何一個可能讓我們高興或者歡欣鼓舞的鏡頭,除了死亡之外,每一個鏡頭裏都是觸目驚心的死人。

  我為什麼說這部電影是一部徹底陰穢的電影,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導演克裏斯托弗說這是他最陰暗的一部電影,我曾以為這只是一個讓電影賣座的小小噱頭,可是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我認可了他的說法。因為我想不出一部什麼樣的電影會比這部電影更讓人難受,更讓人那麼不愉快。我的觀影感知也許更多的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憂愁,當我們看著許多有罪的人以及無罪的人都如此不明來由地一起死去的時候;宗教意義上的罪或不罪,法制意義上的罪或不罪,其實都該被拋之腦後了。我們最終都會學會承受死亡,承受那些我們關心的人或者我們壓根就不認識的人們漸漸地離我們而去;可是當如此廣泛的人群如此大面積並且迅疾地奔往死亡的時候,我開始覺得我其實承受不起。  女巫蘭吉瓦有什麼罪,她只是以她的方式保全自己的生命,並且保全那些願意追隨她的人們可能活下去的平安;從現代視角的觀點看,她甚至是有功勞的,就算她的作為不被當時的主流宗教體系所認同。有些資料說,黑死病改變了當時歐洲的政治格局,也誘發了歐洲大陸的信仰危機……是呀,當我們的信仰沒有辦法解脫我們當前如此緊迫的困厄,當我們的信仰甚至連我們所面對著的可能到來的死亡都無法給出一個讓我們信服的理由,我們還能如何去繼續如此盲目地相信這個信仰體系裏說到的其他教條。信仰是用來以拯救自我,以及救贖我可能犯下的罪過的;可是它突然之間不再能用以解讀我們所面對的所有一切時,我們還能如何去相信它呢。  由此而衍生的是無處不在的宗教迫害……我在這部電影裏看到的是一種人性弱點的完整展現,一段理智失控狀態下的人類歷史,以及一次完全扭曲的人性之旅。對於歷史,我們總是充滿了好奇,可是這樣一段被解讀出來的歷史,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開始有一種衝動,以詛咒我那無力自製的好奇……假如,我不曾看過這部電影;對於黑死病,我所知道的僅僅只是一些關於瘟疫的字面資料,而不像現在如此這般的有了許多具象的畫面一直不停地折磨我。  看完這部電影至今,已經一個多月過去了,可是電影裏的許多畫面,以及電影底色裏那種蒼涼的陰穢思想,卻一直在不停地折磨我。以至於這篇文章一直沒能寫完,有時候我在想,是因為我不願意知道的那段過往,或者是因為那段過往帶給了我太多不愉快的思索。如此斷斷而續續,續續而斷斷,我一直書寫到了今天;可是就算寫到這裏,我依舊無法排解我心中的那種悲而哀怨的鬱悶。我想,這也許是第一部讓我失語的電影,我曾看過許多的悲劇電影,我也曾迷戀過許多關於殺戮的血腥電影,可是我不曾遇到過這樣的一部電影——如此平鋪直敘,如此暗淡,如此讓人絕望。而我不喜歡這種觀望無力作為的感覺,不喜歡這種鬱結而不得宣洩之途的困窘,不喜歡這種被一語中的而無聲辯駁的預言……因為我知道,如果我在當時,我會做出的事情,可能跟電影裏的任何一個人一模一樣,甚至可能是他們的總和——而我不喜歡這樣。

  我迷戀那個如此妖豔的女巫,她是這部電影裏僅有的一點亮色。就算每一個人都心甘情願地慷慨赴死,或者往各條絕路上去尋找可能有的安慰,她卻以她想要的方式努力地生存著,不管她的這種方式是否被認同,在我看來,她至少給我們提供了另外一種相對比較積極的思路。  是的,我們都渴望活著;是的,我們都渴望一直平安地活著。這很重要;而她在這部電影裏所做的,不過也就如此。生逢亂世,與其被無辜地指為女巫並且無助地被殺;為何不真地成為一個女巫,艱苦而掙扎地生存下來呢。這部電影裏所描繪的那個全民恐慌的世界,我慶倖我們現在不 必再如此地無助地生活;而在這無邊無際的恐慌之中,我慶倖我邂逅了如此一個妖豔的女巫,至少在一個徹底讓我絕望的世界裏,我尋找到少許的趣味與快樂。這場來自於歐洲中世紀的恐慌,這場來自於歐洲中世紀的瘟疫;在這個女巫身上,我找到了可能被我所寄望的少許溫存。  原諒我,其實我從來都不是一個虔誠的信仰者。所以,縱然這個女巫也許會被全世界的信徒所責罵;但是我迷戀她。或者說,是她帶給我的那點關於掙扎和生存的勇氣。我迷戀這個如此妖豔的女巫,我愛這個如此妖豔的女巫。
         2010-9-21;庚寅虎年乙酉八月甲戌十四清晨;6:01。颱風夜。
  附注:電影資料。  ■片名:《Black Death》  ■譯名:《黑死病》  ■導演:克裏斯托弗·史密斯(Christopher Smith)  ■編劇:Dario Poloni  ■主演:肖恩·賓(Sean Bean)/卡裏斯·範·侯登(Carice van Houten)/埃迪·雷德梅尼(Eddie Redmayne )  ■類型:劇情/懸疑/恐怖/冒險  ■片長:102min  ■產地:英國/德國  ■語言:英語   ■色彩:彩色   ■製作公司:Egoli Tossell Film AG  ■發行公司:Revolver Entertainment  ■首映日期:2010年5月26日(英國/Film4 FrightFest)

如果您覺得本文值得收藏,請點此下載本文,保存一個PDF檔到您的電腦中。

台長: 火神紀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