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
母親離世後,我便成了孤兒,應該說是舉目無親。本來還有來往的姪女,都變成了陌生人。更可怕的是,親生的女兒也變得不認識;唯一的大哥變成了仇人;本來都是我在照顧的父親,也翻臉不認人。啊!這就是因果。這段時日真的過得很痛苦,還好有精舍可依靠,靠著佛菩薩的慈悲,解開了一件件的疑惑。
我不傷人,人不傷我;我不欺人,人也不會欺我。曾經是我的最愛、我的至親,如今都變成仇人,原來是因果成熟的果報。如果沒遇到精舍開示因果,估計我沒精神分裂,也會憂鬱而死。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因果法則,天公地道,但我們看不到過去世的我,只知道本世的我,為這些親人做牛做馬。
因果討報啟動,讓我變成舉目無親,世態炎涼,原來以前種種都假的!其實也不假,因為他們都是我的業主菩薩。以前付出沒有回報也不假,因為那是欠他們的!該還的,還是要還,不還,到了下一世,遇到了只會更精彩,不會更好。
透過佛菩薩開示,無一倖免,他們都是我的業主菩薩,所以他們的討報都合理。不用懷疑,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命中註定愛上你,化成灰都認識你。不是冤家不聚頭,沒有因果,不會安排住在同一屋簷下。
末法時期討報多,好在有精舍佛菩薩可請示、可消業障,不然光是自家這串長如粽子般的業力,都不知如何解開。目前這串粽子至少我解了,雖然沒法補上善緣,至少少了惡緣,來世如果不小心碰到,應該不會再像本世這麼精彩!不過還是要感謝他們的討報,感謝佛菩薩的眷顧,讓我有機會「因果債,功德還。」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沒佛菩薩的開示,哪能得知前世因。今生遇到精舍、阿伯、各位師兄姐,一起同修、一起消業障,應該是本世最大的福報!
(分享結束)
人生中的許多遭遇,常讓人覺得驚喜或沮喪,但事後仔細想想,似乎冥冥之中都有蛛絲馬跡可循,並非全然巧合,只是我們忽略了其中推波漸近的過程,所謂「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可說是因果的最佳註解。
許多人之所以不相信有因果存在,是只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尤其看到作惡的人沒有得到惡報,依然消遙法外,作威作福;做善事的人沒有得到善報,死於非命,窮困潦倒,受盡折磨,因此否定有因果報應這件事,認為做惡沒有惡報,行善沒有善報。這些都是人們被自己的思維邏輯侷限,不了解「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道理。
「前世不欠,今生不見;今生相見,定有虧欠。」其實,報應已經現前。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鄰居,看看這些人對你的態度,大概就能猜想出,你過去是造惡還是行善。身邊親人的因果討報,往往最讓人痛苦,因此相愛容易,相處總是那麼難。因果討報無法避免,好在我們能依循開示,「因果債,功德還。」
當我們用平靜的心去面對每筆開示出的業力,不代表生活從此就不會有任何的挫折跟難處。但是,當我們都能以樂觀和正面的態度,積極看待所有的「負面」時,便能減少自己的內耗、抱怨和委屈,這時呈現出來的,不僅是從容的態度,還能保有對生活的熱情和愉悅的心情。
有緣人身邊的親人,都是來討債的,女兒、父親、大哥、姪女,這些人曾經讓有緣人痛過、哭過、苦過、磨過,但有緣人回顧過往,因為有這些陽世業主菩薩的討報,加深了有緣人想修行、出離世間的決心。若沒有這些陽世業主菩薩的積極鞭策,有緣人還活在自怨自艾的情緒中走不出來,如有緣人自述,自己不是精神分裂,也會憂鬱而死。
眾生的心都有千千結,許多的苦都不方便對人訴說。有時候你看見一個人笑得很開心,其實他的內心在下雨。有時候你看見一個人正在沉靜的思考,也許他腦海裡想的是人生艱難,生活艱苦。我們總是善於偽裝,裝作若無其事地工作、生活,假裝自己很堅強,假裝一切都很順利,假裝心情就是這麼平靜,彷彿歲月如此靜好,但其實自己知道,這是給自己的體面。
人生的經歷都是修行,人這一輩子就是一個修行的過程。作家楊絳說:「人與人之間最舒服的相處方式,就是我用真心待你,但不執著於你,活在緣分中,而非關係裡。」這世上,無論是摯愛,還是至親,還完因果,沒有緣分便不強求。所有痛苦都是養分,我們不斷吸收與釋放,然後有了成長跟體悟。
沒有不老的青春,沒有永恆的生命,真的沒有什麼好執著的,百年之後,沒有你,沒有我。我們計較一輩子,帶不走一草一木;我們執著一輩子,帶不走絲毫親情、愛情。人生短暫,與其花時間傷心,花時間爭吵,花時間去爭辯誰欠誰多,不如好好把握時間,努力消業,用心修行,畢竟人生最後能帶走的,只有業力和福報。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人生在世,修行是根本,應作為首要任務,所有人事物隨著時間流逝都會幻滅,因世間的一切都是成住壞空,到最後都是一場空,所以要看清真相、學會放下、不要看重這個暫時的『假我』(即去我執、無我相),唯一能帶走的是心性的提升與未銷完的業障。」不管人生所愛為何,你我終有一日會告別所愛,告別世界。如果今天是人生的最後一天,你會怎麼過?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