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4-05-14 19:26:22| 人氣6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方向正確,結局才會美好

    以下為幾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有鑑於在網路上看到一些辦事、誦經的風評意見,深感世間眾生不懂因果觀念,真心感到惋惜,除了身邊的家人朋友不信之外,芸芸眾生皆對因果感到迷茫不已,近期流通《因果濟世集》圖繪系列影片,反應還不錯,我也注意到影片留言處的一些評論,發現有些人觀看此系列的影片後留下負面的評論,這些評論,讓我深刻體會到眾生大多沒有因果觀念。

 

    能夠深信因果的人確實不多,畢竟人在輪迴裡頭迷失已久、遺忘自己本來的面目,經過累劫累世的輪迴,善惡業力錯綜複雜,難以用一言蔽之,若非經過長年的薰習種下善根與積極的修持,光是他人的三言兩語、自身的知見不正等外境影響,極容易使人退轉、懷疑、甚至墮入外道,這所影響的結果更是深遠。假使所知不正確,確實容易受外境引誘而起惑、造業、未來受報也將是種種無奈,因果循環中無數的因緣交錯牽引著,使人難以脫離苦楚,因此也讓人感嘆三世因果說不盡,一切都是極細微且難以說盡的。

 

    尚未建立因果觀念的人最常見的問題是:「為何誦經能夠轉化功德?」因為罪由心生,還由心滅。心,其實是受、想、行、識的蘊積,也就是當這個心起一念,而這一念持續念念相續形成意識、思想,經由意識所產生的自我,驅使自身去行動,所產生的業力種子,讓人受苦的稱之為「惡業」,讓人感受喜悅的稱之為「善業」,人便是經由這個業力輪轉,隨緣受報,因果業障就是從此而來,所謂業障也就是由貪嗔癡慢疑所引起的障礙。

 

    如何熄滅貪嗔癡?佛菩薩教我們要讀誦大乘經典,藉由讀誦方式來轉化心的意識,因此持續的誦讀佛經便能造就其善業功德,或許初學者無法很快體會佛經的道理,但其實在唸誦時已經無形中潛移默化,每個人的深淺程度不同,所以佛菩薩會開示誦經皆是有其用意的,這也是誦經功德殊勝之處。

 

    學佛不一定要有多高深的聰明智慧,任何人都可以學佛修行,只要建立正確知見並深信因果,循序漸進必能走上佛道,而不是求到什麼。

 

分享二、

 

    我來自一個沒有什麼宗教信仰的家庭,自小爸媽只要求我們做好自己的本分,認真努力就可以達到我們想要的成功,從不認為拜拜祈福或是去算命就可以改善命運。因此一路走來我都是很認真努力,雖然求學時達到最高學府,可是後來並沒有按照一般人的期待求得功名;和先生結婚創業至今,有失落也有成功,一路走來起起伏伏,更遑論夫妻之間相處,也是跌跌撞撞的。曾經在最辛苦的時候,會認為自己並不是大惡之人,為何會落得如此下場?這些情緒都是自己的心魔在作怪,後來在因緣際會之下接觸通靈人、寺廟及流通善書和自己養成從閱讀中得到幫助,讓自己有機緣看到牟尼精舍的《因果濟世集》,加入修行社團而成為現在的自己。

 

    回首來時路,覺得自己一直以來都沒有什麼智慧,只會一直抱怨,在加入社團開始讀誦《金剛經》後,雖不敢大言不慚的說因為讀了《金剛經》後有什麼重大改變或得到智慧啟發,只能勉勵自己繼續保持這種處事態度:「儘量不生氣的好習性。」一路走來因為社團各位師兄姐認真努力讀誦《金剛經》和分享文章,讓我在很困難的情況下也堅持鼓勵自己不要放棄,才能有一點點因為讀誦《金剛經》所得到的收穫,感謝各位師兄姐,因為有了您們的榜樣,我才能繼續堅持在此,再次謝謝!

 

分享三、

 

    這些年因為長輩的關係,固定在北部某宮廟問事,也處理了家中部分問題,然而在前些年該宮廟的主事者身上突然出現不明紅腫,原以為是俗稱的「皮蛇」,注射所謂的「美國仙丹」仍無法好轉,進而住院切片治療,只見人形日漸消瘦直至死亡。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該長輩在該宮廟擔任財務一職,近日適逢胞姊逝世,未學與其通電話時該長輩告知恐無法出席喪禮,且告知身上出現不明紅腫,心中猜測可能被人下符,為解其心中疑惑遂代寫信請示,經佛菩薩明示確有此事。末學某日與該長輩碰面並告知請示結果,見面時著實嚇了一大跳,他皮膚出現的紅腫與前該宮廟主事者如出一轍,該長輩後來告知前主事者逝世之因係為被人下符,主因應與廟產一事相關,這些年來由於廟產一事仍未解決,加上長輩又掌管財務,故受牽連遭遇同樣的事情。這是發生在身邊的真實事件,深覺人心險惡難以預測,在「利益」上又有多少人能不動心不迷失自已,唯有在家老實唸佛,不要到處求到處亂跑宮廟、一步一腳印,才是最妥當的方式。

 

(分享結束)

 

    網路上有許多不同的評論,對於這些評論,其實您看看就好。這就好像是其他外道來宣導一樣,他可能會百般的勸您信他們,甚至用批評的方式說我們學佛不好……等,這樣的方式很常見到,但您要當面跟他爭執嗎?相信有智慧的您也會聽一聽,然後說「好,我知道了!」然後話就從耳邊過去了。這方法也適用於網路上看到的各種評論,其實連看也不必,多花點時間看高僧大德或是《因果濟世集》的分享反而實在多了!反正我們說什麼祂們也不會採信,認真做了驗證他們也不會聽。每人各有他們的立場,他們也是在做他們覺得對的事情;我們知道自己的是正確的觀念與方向,那我們好好修就好,把時間用在正確的方向上!

 

    誦經唸佛有沒有用?您要一心不亂的持誦經典並且依照經文所教導的去實行才會真正有效果。精舍蔡師兄常說:「口誦心不轉,喊破喉嚨也枉然。」就是這個道理。小編曾與一位師兄聊天,他說:「一開始誦經銷業的時候,我常常會看到金光,或者感應到佛菩薩,但現在都感應不到,好像越唸越沒感應了,讓我越來越沒信心,是不是佛菩薩現在不保佑我了?」我回答他:「沒有感應,就是最好的感應,人生在世平安無災就是最大的福報。靈界不是我們肉眼凡胎想像的這麼簡單,假若讓您看見滿天的神佛示現在您面前、對您開示,您能確定看到的真的都是佛菩薩嗎?越貪求感應,干擾越會來找您。佛與魔都是神通廣大,只是佛利他、魔利己,若是魔示現成佛菩薩的樣子來干擾您,讓您修偏、墮落,您還會想要這樣的感應嗎?我能理解您遭遇的苦楚,我也曾經對誦經銷業半信半疑,因為我的感應也很少,但我告訴自己,人生最糟的情況就是這樣了,有佛法就有希望,不堅持下去,怎能看得到花開?您現在雖苦,但您一定要記住,自性自渡,不要心外求法,把心安住、精進努力,修行人就是越苦越有成就。現在的不如意,可能是您的業障在阻擋,也可能是佛菩薩在考驗您有沒有堅持下去的心,既然已經走到這裡就不要輕言放棄,您要相信佛菩薩、相信自己,相信您吃的苦、受的累、繞的彎、掉進的坑,都會練就獨一無二、成熟堅強的您!」

 

    我初修行時曾經也很希望在誦經持咒時能夠看到佛菩薩示現在我面前,常聽其他師兄師姐說睡覺夢見佛菩薩、聽到佛菩薩說話、看到佛菩薩的影像,心裡總是好羨慕,為何他們如此幸運,可以得到佛菩薩的眷顧、看到佛菩薩在身邊?而我不管每天怎麼賴床就是夢不到,跑到佛菩薩可能顯靈的地方睜大眼睛四處找尋也看不到,更別說是聽到了。未修行前,認為自己與佛菩薩一定沒有緣分,否則為何別人都能看到、聽到、感受到,而我卻在夢中連個影像也見不到呢?修行之後才知道,原來自己太執著於表相,認為看得到佛菩薩才是與佛菩薩相應、才是有佛緣、才能得到佛菩薩的保佑。

 

    其實,看得到也好,看不到也罷,佛菩薩法身遍滿虛空法界,萬法唯心造,我們的心就是宇宙、就是虛空法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所以心裡在想什麼,就會感知什麼到來。淨空法師對於誦經唸佛有沒有效果做了以下開示:「我們常常想誦經、唸佛迴向有功德,是不是真的有功德?我們拿什麼迴向?為什麼天天迴向、常常迴向,還有很多冤親債主跟在身邊?古人迴向有效果,今人迴向好像效果不彰。我們要明白真修行的力量,明白之後那你就曉得,我們得真修、真幹,不可以幹假的。真幹真有功德,迴向才能真正起作用。我們現在是不是真修?不能說你沒有修,你是在修,你怎麼修都修不成就,怎麼都沒有辦法跟古人相比,這個要知道。

 

    佛在一切經裡頭,大乘小乘、顯教密教,沒有一法不是依戒定慧三學,戒定慧三學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根本。佛教什麼?就教這三樣東西,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要曉得,就像樹木一樣,戒是根、定是本、慧是花果,開花結果要沒有戒,就等於零。佛加持我們是相對的,我們有一分功德,佛加持一分;我們有兩分功德,佛加持兩分;我們沒有功德,佛加不上!所以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用功,不能搞假的。 

 

    佛家的戒,根本戒,這是戒律的基礎,根是五戒十善,千萬不要疏忽,這叫小小戒。我出家的時候,我們的老一輩告訴我們,這是小小戒。什麼是大戒?比丘戒是大戒,菩薩戒是大戒。大戒受了,有沒有做到?沒有,為什麼做不到?根沒有,怎麼學都學不像。這個問題嚴重!大家都感覺到佛法衰了,真的衰了,不但衰,可能還會滅掉。這個佛說過,戒沒有了,佛法就沒有了、就滅掉了。經留在世間有人去研究,當作學術去研究,變質了。它沒有辦法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也沒有辦法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你不是真的去做。依照經典的方法、理論去學習,真幹、真行,那有功德;不是真幹、真行的,沒有!」(引用完畢)

 

    修行是ㄧ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要您什麼都不管拼命的誦經唸佛,而是要您持續努力不懈的修正自己、改變自己,成就的秘訣無他,貴在「有恆」,有恆心、耐心去面對自己的習氣、依照經典一步一腳印的修正自己、努力做佛菩薩開示的每日定課、償還業障、行善布施、廣結善緣,這就是最精進的修行。若您能堅持不懈的努力,假以時日一定可以感受到自己從裡到外都煥然一新!

 

    別把時間浪費在關注別人、羨慕別人上面,人生苦短、時間寶貴,把自己的本份守好、該做的事做好,面對他人的批評、詆毀、謾罵都不住於心,也不貪求他人的讚美或誇獎,這就是真正做到把心安住,對於任何事情都不會起煩惱。人生就應該越活越清淨、越活越平淡,太多欲望帶來太多執著,過多的執著又生煩惱,唯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明瞭「平安是福、平凡是福、凡事淡中知滋味」的道理。

 

    文中有緣人提到:「能夠深信因果的人確實不多,畢竟人在輪迴裡頭迷失已久、遺忘自己本來的面目,經過累劫累世的輪迴,善惡業力錯綜複雜,難以用一言蔽之,若非經過長年的薰習種下善根與積極的修持,光是他人的三言兩語、自身的知見不正等外境影響,極容易使人退轉、懷疑、甚至墮入外道,這所影響的結果更是深遠。」世道澆漓,人心淡薄皆是因為沒有因果觀念,若有因果觀念、道德倫理,人心必定寬厚純樸、社會風氣必然安定祥和。牟尼精舍推廣佛法、流通因果知識,就是希望能從最根本處開始矯正,根本處在哪裡?在於「心」!若是人人都能了解因果、明白因果所帶來的影響,相信世人造惡的機率一定會漸漸減少,造善的比率一定會大大的提升。

 

    淨空法師開示:「『或於壽終,入三惡道』,『乃後世之果報,明五燒也。』造作惡業肯定到惡道受報。惡道從哪裡來的?現在我們清楚明瞭,惡道是自己惡業變現出來的,自然變現的,餓鬼、地獄、畜生沒有人設計,沒有人去建造,全是業報現前。我們自己冷靜去思惟觀察,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一生當中所有的機遇也是自己業報所感的,同樣的沒有人在策劃,沒有人在設計,沒有人在製造。

 

    你要看清楚、想明白了,經上講的話我們就五體投地,真的佩服;不但不再懷疑,完全接受、完全相信,佛說的話真不錯,經上所講的全是事實真相。『愁痛』,這是現在的,『憂悲苦痛』,我們現前所受的,憂慮、悲傷、苦痛。『酷毒』,那是死了以後三途果報,『極慘之苦痛」。『燋』就是被火燒,『然』是燃燒,這都是講地獄果報。《會疏》曰:『燋然,獄火劇貌』,形容地獄裡的獄火,』自者,自業所感也。故云自相燋然』。

 

    所以人不能造惡,造惡沒有好處。那人為什麼喜歡?經典上有個比喻,比喻作『刀頭舐蜜』,鋒利的一把刀,刀上塗些蜂蜜,愚痴之人,這有甜頭,甜頭嘗到,舌頭也被割掉了。這個比喻是什麼?眼前一點點的小利就誘惑他,他就敢造罪業,起什麼?起殺盜淫妄的心。他要造業,他想獲得這一點小利,敢做殺盜淫妄。利他得到了,說實在話,是他命裡所有的;命裡沒有,你造這個罪業你享受不到這個利益,因為你命裡沒有。得到這點小利是你命裡有的,你又何苦!你不造這個業,遲幾天得到,你造這個業是提早幾天得到,這何苦!

 

    所以因果報應它有個緣,無論是善是惡,緣成熟了果報就現前。聰明的人有耐心,緣不成熟不動,等待機緣成熟,自然就有豐收。像我們種稻米、種蔬菜,一定要緣成熟它長成了,你才去收割它;還沒有長成,還沒有熟透,你去收割是生的,不能吃,吃了要生病的。所以得有忍耐,有耐心去等待,不貪小便宜。不義之財決定不能取,你要是取了,後面肯定有災難。現前真的有憂悲苦痛,死了之後有三途惡報,那何苦來?真正了解、真正明白,他才真正相信業因果報絲毫不爽,決定不敢作惡;不敢作惡不是說惡不敢作,他連惡念都不會生,這真正有智慧,真正聰明人。」(引用完畢)

 

    人身難得,本世有幸為人是難得的福報,身為人又得遇佛法更是千載難逢的大福報!眼光要放長遠,不要被眼前的蠅頭小利迷惑而招致無窮的後患,大德:「修行如上百尺竿,往下容易往上難,其難如登天。無論遇到什麼境界,打不破境界就很容易遭魔障,期間只是ㄧ念之差。一念錯了,一念之邪,天魔外道變入你得心竅。若是正念,佛便與你合而為一。所以《六祖壇經》說:『正念之時佛在室,邪念之時魔在堂。』便是這個道理。」

 

    學習做一位懂倫理、明因果的聰明人,凡事不計較、謹守本分、努力精進、行善布施才是真正的大智慧!真正的智慧不是消極的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做,而是認真努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之後凡事利他,「利他」可以使自己的心胸越來越寬廣,「萬法唯心造」、「厚德載物」,您的心量越寬廣,福德就會越厚重、心也會越來越清淨!改變,從自己做起!期盼世界因為您我的改變,更加祥和美好!阿彌陀佛!

 

以下取自蔡師兄:

 

世道澆漓人心墮

皆因不識因果多

如是因緣如是果

如是耕耘如是穫

  

勸君靜心勤誦經

累劫累世業非輕

諸惡不做善力行

久持經咒福盈庭

 20180206_180207_0007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台長: 淡雅
人氣(6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2-15其他 |
此分類下一篇:確實中的確時
此分類上一篇:翻轉「魯蛇」的人生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