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4-05-12 19:19:01| 人氣6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享受寂寞

    以下為一位師姐分享,來文照登:

 

    佛法是一個深入淺出的教育,教導我們修正自己的行為,體悟無上正等正覺的莊嚴智慧,並非迷信。《金剛經》就是佛用來教導我們福慧雙修的一本教材,經典是靜止不動的,就算您把經典供在塔廟最高處,天天膜拜,它依然不會發光;人的心是活的,必須依教奉行,把經典裡頭的一字一句融會貫通、運用到生活上、轉變心態,才是真正的打從心裡恭敬這部經典。

 

    一個人要從凡夫成佛,必須要有智慧的莊嚴、福德的莊嚴。曾有人告訴我,修行要到深山閉關或者出家才能修的成,我們在家人頂多也是念念佛累積功德而已,成佛對我們來說太遙遠了。其實,世間才是最大、最好的考場,什麼境界都有、什麼考驗都齊全,比起在山上無人打擾的靜靜打坐,在山下的世界修提升的最快、領悟也是最多的。如果只是在山上清靜的打坐,從未下山體會過人間的苦、救渡眾生,頂多也只是個自了漢,境界一來一樣打回原形。

 

    如果說智慧是成佛的方法,福德就是智慧的力量。有方法沒有力量,那這個方法就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有力量沒有方法,這個力量頂多淪為蠻力,只會衍生更多的問題。在《大寶積經》裡頭有一則故事:「有一對師兄弟,師兄為人很熱心,不辭辛勞每天奔波,做種種苦行、種種服務;師弟則是一個講經學者,每天做許多的研究,智慧高超。師兄弟兩人,一人修福,一人修慧,各有所長。但可惜的是,師兄勤勞發心,卻不愛讀經,不求了解經義,開發智慧;師弟則只顧研究經典,不勤勞作事,不肯為人服務。一個是「修福不修慧」,一個是「修慧不修福」,兩個人的因緣果報就各有不同了。

 

    師兄往生後,因為在生前沒有修智慧,投胎成一隻大象。雖然是投生畜生道,卻很有福報,生活在皇宮裡,吃得是山珍海味,身上披滿了瓔珞寶石,十分威風。智慧高超的師弟,後來修行有成,證得阿羅漢,卻因為過去不曾與人結緣,到外面托都沒人肯供養。

 

    有一天,他走著走著就走到皇宮,要向國王化緣。因為他已證得「天眼通」,看出皇宮裡的大象原來是轉世的師兄,他有感而發的說了一偈:「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託空缽。」意思是:你身在皇宮,儘管享受再多的富貴榮華,卻還是畜生道,不得聽聞佛法;我雖已證得阿羅漢,卻生活艱難,連衣食都不得溫飽。這時他才警覺到,原來修行是要「福慧雙修」啊!」。

 

    修行,如果只想求福而不修智慧,縱然求得了如恆河沙那麼浩瀚無窮的福德,也會因為沒有智慧,而不懂得去運用,可能還會造下更多業;如果只想修得智慧而不累積福報,沒有廣結善緣,縱然有至高無上的智慧,也無人肯搭理,所以福德和智慧是相輔相成的,唯有福慧雙修,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真正的救度眾生。

 

    念誦《金剛經》是開啟智慧的一把鑰匙,佛陀不斷的藉由和須菩提的對話告訴我們「修福」、「修德」的重要性,要修智慧,先從積功累德開始,「智慧不可賜」,想要培養智慧,必須先有福德,才有機會開啟智慧。一個沒有福德的人,智慧不可能憑空得來,所以我們得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來修一切福德,在藉由這一切的福德來培養智慧。因此佛陀先鼓勵我們布施一切,得到如恆河沙那麼多的功德,然後教我們要不住相布施,對於任何功德不住於心,引導我們放下對任何一切貪嗔癡慢疑的執著,循序漸進,待我們真的懂得「凡事不住相」、「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再告訴我們「福德無實」這個道理。世間上所有的福德都是有漏的,所以佛說「以福得無故」,真正的大福報是清福,是證到空性,悟道而成佛,這才是大福報、大成就。

 

    為何佛陀要用不同的例子比喻、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嚀福慧雙修的重要性呢?因為「大道至簡」,成佛的秘訣沒有什麼,就是捨去一切執著、福慧雙修、救度眾生,但往往最簡單的道理,最容易被人忽略,佛由人修成,佛陀最懂我們眾生的心,所以才會一直不斷的叮嚀、提醒,用各種方式將佛法深深的烙印在眾生的意識裡,待因緣成熟時,能夠有機會修持。

 

    「修福,粒米藏日月;持慧,毫芒有乾坤」。生活中處處都是佛法,每一個人的因緣不同,所經歷的每一件事,都是在激發我們的智慧、教導我們放下執著。人生,是從一連串不斷的失去累積而成的,從呱呱墜地開始,看似一天一天的長大,其實也是一步一步的走向死亡,一點一滴的失去在人間的日子,作失去的倒數。既然人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留不住的,那又何必執著於一時的榮辱得失呢?在人間最好的學習不是得到,而是失去,因為人性太貪,什麼都想要,欲望有如無底溝壑一樣,得了這個還要那個,永遠也填不平,心永遠也不會平靜。

 

    真正的平靜是「福德無故」,清靜無為才是人生真正的福德。前幾天看到爸爸在整理家門口的花圃,邊整裡邊哼著歌,我就問他,什麼事情這麼開心?爸爸告訴我:「我在享受寂寞。」弟弟走過去說:「寂寞有什麼好享受的?寂寞不就是無聊嗎?」爸爸答道:「每一個人都是空空的來,最後也是空空的走,沒有一個人能陪你到最後、也沒有一樣東西你可以永遠擁有。如果不能學會享受寂寞,等到有一天,繁華盡逝,所有的人、所有你打拼的一切都離開你的時候,你會沒辦法適應,到時候心不安,你的生活就會被恐慌和孤單填滿,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仔細想想,爸爸講得也挺有道理的,享受寂寞,不也是學習放下執著的一種嗎?養兒育女,子女大了各自有一片天,不可能一直守在我們身邊;拼命工作,退休了,再至高無上的主管地位也得換人作,不可能一直占著不走;家財萬貫,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如多做些布施,省的以後看著子女爭產嚥氣。

 

    塵事繁華如夢,不管流轉多久、輪迴幾次都是在作夢,為什麼不讓自己早點醒來?有個光鮮亮麗、生活很精彩的朋友告訴我:「管它下輩子會做什麼,我這輩子開心就好,反正上輩子的事我都不記得了,下輩子在哪裡也不重要呀,及時行樂才是人生!倒是我覺得妳把自己搞成這樣無欲無求的、日子過得很無聊,我都替妳覺得很痛苦。」原來的我,也是光鮮亮麗、每天呼朋引伴、日子過的精彩絕倫,但那時得我心裡很空虛,雖然每天身邊成堆的人,但總覺得孤單寂寞、終日惶惶不安,自從開始修行、學習佛法後,心才真正有了依歸,明白來這世間的目的。這位朋友,是我一面很好的鏡子,我常常用這面鏡子來反觀自己,還在執著什麼?還放不下什麼?或者還在貪什麼?有欲有求心不安,無欲無求心安然,學會放手,您將得到更自在寬廣的天空。

 

    把每一天都當成自己在人世的最後一天,盡力的修持、努力的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普賢菩薩曾警告大眾:「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一個學佛之人,應當常思「國土危脆,人事無常」,古人說:「繁華總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一切的榮華富貴都是過往雲煙,您可以擁有,但是不能不為生命的未來做一些預備。就如晴天備傘,白天備燭,居安思危,平日總要有些預備。人生如何預備?唯有把握當下廣結善緣,廣修善行,才不會空過這一世寶貴的人生!

 

    智慧,是佛教導我們的「戒定慧」三學之一,三學增上,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有了智慧,才能分辨邪正真偽,斷除無明煩惱,進而自度度人;有了慧解,還要實踐體證,也就是「福慧雙修」,知行合一。好事隨境,善事隨行;好人就隨他,好念頭就隨心,不管遇到什麼事,都是隨順因緣、不強求。就如同憨山大師所著《醒世歌》中的一段偈語:「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積極行善,隨緣安然度日,自然會增長我們的善因好緣,處人處事皆能合宜得體,有了善因好緣,自然也能增長智慧,所以,想要真的智慧,當然要做好事,因為智慧與善法是不二而一的。

 

(分享結束)

 

    廣欽老和尚:

 

    以在家人來說靜修就不簡單了,自度都已經很難了,怎麼談得上度人?必須先度自己的「心猿意馬」。倘這個未度,怎能度人?我們帶著五蘊假體來,就是要修這個。

 

    居士在家學佛,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這是免不了的,但是我們要知道有所節制,能夠吃得飽、穿得暖,一切能過得去就好,把所剩的錢財,拿去布施、做功德,做個護法,這才是在家居士所應做的本份事。(引用結束)

 

    修行到底要學到什麼?就如同師姐分享的「享受寂寞」——「好事隨境,善事隨行;好人就隨他,好念頭就隨心,不管遇到什麼事,都是隨順因緣、不強求。就如同憨山大師所著《醒世歌》中的一段偈語:『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其實就這些,不過在這些,只是在這之前,還得記得師姐說的「福慧雙修」,知道方向後,再來好好「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清淨是福不寂寞

    人生無境能緊握

    忙忙碌碌空一場

    隨緣延歲安心過

有些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臉,住在愁眉苦臉的當然不對,一天到晚在散漫無所歸的也不對,不空也不對,要一切無所住,物來則應,過去不留,這是大乘菩薩般若道的修法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台長: 淡雅
人氣(6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2-15其他 |
此分類下一篇:最重要的事得自己做—懺悔
此分類上一篇:如何跳出泥沼?就是這幾個字罷了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