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4-05-10 15:10:35| 人氣2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修行觀念─控制與佔有(二)─淨空法師說法集

修行過程,除了每日定課與奉行斷惡修善外,您亦可多多參考高僧大德文鈔,學習效仿他們們精神與作為。以下為現代帶高僧 淨空法師的講法內容節錄,給您做參考,希望您多多參照與轉發分享:(以下取自網路後編輯分享)

文章目錄頁面:http://mouniassn.pixnet.net/blog/category/list/3122819     

 

凡夫是念念當中要控制別人,念念當中要佔有一切,所以心裡患得患失,憂慮煩惱永遠不斷,這種日子過得好苦。而佛菩薩的大慈大悲,一定圓滿含攝「真誠、清淨、平等、正覺」。這五句中的任何一句,都含攝其他四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若慈悲心不清淨、不平等,就是佛法講的四種慈悲的「愛緣慈悲」。這是凡夫的慈悲,沒有捨棄控制、佔有,沒有捨棄種種要求,這不是大慈大悲。愛緣慈悲往上提升,是「眾生緣慈悲」、「法緣慈悲」,再向上是「無緣慈悲」,大慈大悲就是無緣慈悲。無緣就是無條件,無有要求、無有佔有、無有控制,這是諸佛與法身大士的大慈大悲,也是具足真誠、清淨、平等、正覺的慈悲心。我們要是用這種心來處事待人接物,在處事待人接物裡就證果了;像《華嚴經》說的「入大解脫門」,就成佛了。這個大也是大乘的意思;小的解脫門是阿羅漢,小乘聖者。

 

我們是凡夫,業障、習氣、煩惱非常深重,很不容易斷除,唯有用覺悟的方法才能斷除。所以讀經聞法非常重要,一天都不能間斷。我們不是上根利智的人,不可能短時間的聽聞、學習就能開悟。中下根性的人,想在一生中得利益,唯一的方法就是讀經聞法,長時間的薰修,才能契入《華嚴經》所講「入佛法」的境界。入佛法就是覺悟,這是真正得大利益。

 

我是個凡夫,是個中下根性的人,今天能有這點成就,能有這點小智慧,是四十多年天天讀經、天天講經得來的。也有一些大德們也是講經,但他們除了講經外,還要管事;管事要操心,對自己多少有妨礙。我這一生的緣分殊勝,一生中「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所以世俗間的事務,對我沒有障礙,才能有這點成就,這也是我現身說法為大家做個榜樣。

 

什麼人能管事?真正得清淨心的人。所以古代寺院叢林裡的管事,都是諸佛菩薩應化再來的。我們不是聖人應化,我們是道道地地的凡夫。道道地地的凡夫若也辦事,就是捨己為人,也值得敬仰。雖犧牲自己的定慧來服務大眾,但是戒一定要清淨,這才是修真正的福報。戒清淨是如理如法的照顧大眾,沒有私心,以真誠、愛護、關懷,幫助一切大眾好好修學。

 

韓館長就是這種人,她不是佛菩薩化身來的,她創建道場,成就大家,對我們的恩德很大。我們對她的報答,是表現在臨終那一刻,我們送她往生,這是大報恩。可是這種緣很不容易得到,不是每個人都有這麼好的緣分,這麼好的機會。她若不能往生,來生得大福報,作國王大臣、大富長者。但世間的福報,做到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還是搞六道輪迴,出不了三界,所以那個福報不是究竟圓滿的。我們現在清楚明白,唯有往生不退成佛,才是真實的。

 

修學就是學過日子,知道如何對自己、對別人。對自己決定是清淨、慈悲,專修專弘;對別人,一定要真誠、清淨、慈悲,做到無緣,沒有條件。決定不可對一切人事物,有絲毫控制、佔有的念頭;只要有這個意念在,就是造業。所以放下一切控制、佔有,放下一切要求,這是智慧,這是功德,比福德還要殊勝。希望大家共同勉勵,依教奉行。。

 

心要隨時無住隨時不著相

台長: 淡雅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