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4-05-07 07:06:57| 人氣3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七十六歲才有機會誦經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有一天我偶然看到一本書,是牟尼精舍出版的《因果濟世集》,閱讀後對此書很感興趣,人生中諸多疑問都在看過這本書後得到解答。我明白ㄧ個家庭的組合都是因果,不是討債就是還債,人生際遇的好壞,亦是因果。欲知今生的命運,就看自己前生的作為;欲知來生的命運,就要考量今生的作為;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弟子接觸到牟尼精舍時已經七十六歲了,是一位垂垂老矣的老人,常常情不自禁的想,如果能早些年遇到牟尼精舍、早些年學習佛法就好了。早點修行,或許就能早日改變自己的習氣、待人處事的方法,才不會活了大半輩子一直庸碌無為、與家人關係不親近。

 

           第一次去牟尼精舍請示時,佛菩薩慈悲,為弟子開示出一條過去世因利益衝突,拿刀砍人致死的業障。努力誦經並且迴向成功之後,又陸續開示出三條也是因利益衝突或侵占他人財產的業障。弟子一輩子出外工作都不順利,想做任何事都會碰壁、得不到支持,我相信這其中一定有因果,經由佛菩薩開示,已經得到解答。雖然年至退休之齡,也沒辦法再找什麼工作賺錢了,但還好家住山區,矮屋旁還有一塊空地可以種菜,我與內人同住,兩個老人不需要太多花費,種菜賣菜自給自足,生活過的去就好。現在最重要的事就是誦經銷業,把握人生剩下的時光彌補過去世的過錯,修來世的福德。或許起步比其他人晚很多,但總比一輩子都與佛法錯過,沒能修行來的好。

 

           我與內人感情不親密,但也相伴多年,開始誦經銷業之後,心態慢慢轉變。以前老是認為內人不好,看她不順眼,常常藉故與她起爭執,承蒙佛菩薩開示,才知道原來是自己的個性衝動、脾氣急躁,而且有魔性,才會處處看別人不順眼。現在想起來真的很慚愧,內人心胸寬大,從不與我計較,一輩子為家庭盡心盡力付出,對我的脾氣也是諸多忍耐。我不好意思當著內人的面向她道歉,所以常常在心裡向內人的靈識懺悔、認錯,希望她能原諒我。現在對她的態度也有很大的改變,和顏悅色、主動幫忙做家事,向她介紹《因果濟世集》裡頭的故事,希望她也能一起來學佛修行,為來世種下善因緣。

 

           現在我和內人每天除了種菜賣菜之外,就是誦經銷業,日子過得清淡卻非常的充實安穩。沒有任何凡塵俗事打擾我們,兩個住在山上快八十歲的老人日出而作、日落誦經,身體原來的一些病痛也漸漸消失,感覺精氣神越來越好了,我想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閒雲野鶴的生活吧!沒想到我們的晚年竟然能過得如此安穩舒適,這一切都是佛菩薩慈悲護佑,原以為古稀之年才接觸到佛法已經為時已晚,但現在想來,不管年紀多大,只要能在接觸佛法之後精進修持,一切都還來的及,今生來世都有重生的機會。誦經的好處說不盡,不要再猶豫了,早一年修行就早一年斷煩惱,只要有心修行,就能為自己與眾生結好因緣,早點開始吧!

(分享完畢)

 

           每個人因緣不同,得遇佛法的機緣也就不同,有些人因宿世善根累積深厚所以能早日與佛法相應,也有些人需要多一點時間磨練、累積善因緣才能得遇佛法。「人生酬業」,人來到這世間就是為了修行和了結因果,若能早日受到佛法的薰陶,遇到任何磨練就能用智慧圓滿的面對,才不會因為習氣使然而留下遺憾。

 

           上述分享文中的有緣人因為一本《因果濟世集》開始誦經銷業,日日不輟的誦經,漸漸從經典中淬煉出圓融的智慧,明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的道理。經由佛菩薩開示的因果業由,明白過去世因為貪嗔癡無明所造下的一切罪障業障,在因緣成熟時都會阻礙人生各面向的發展。人會造業源自於本身的欲望與執著,常聽到一段話:「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人生在世,如果沒有從小接受因果教育、道德規範,思想和行為就很容易偏差,會因為不斷膨脹的欲望和執著造下無邊的罪業。舉個簡單的例子,幾個小孩子在一起玩,都可能會因為搶玩具而吵鬧打架;那麼爭奪名聲地位、財富權勢甚至感情上的占有,就可能會用更激烈的手段去達到目的,這樣就容易傷害到別人,結下因果與業障。

 

           會讓我們起執著的都是內心的貪嗔痴慢疑,不知道各位是否曾經有類似的感受:起嗔怒心的時候,身體好像被炸彈洗過一樣,除了情緒不好之外,身體也到處不舒服;煩惱雜念多的時候,很快就沒有精神元氣、身體變得虛弱;起計較分別心的時候,腦袋亂哄哄的無法控制,只好任由五毒控制自己,越來越墮落……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內心的習氣魔性,無法控制它們就只能任由它們控制自己。修行、善護念、勤誦《金剛經》、閱讀高僧大德文鈔都是在淨化深藏在內心的魔性,魔性的影響無邊無際,不但影響自己也會影響他人,若不儘快剪除,修行之路難以通達,甚至連俗世生活也會大有影響。

 

  修行,是為了把心量越修越大,生活中的任何磨練都是來成就我們的,每個人因緣、業報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磨難和考驗,不管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把心安住、如如不動,不能任外境擺盪自心,起無明煩惱。凡事隨緣任運,命中該遇到的、該磨的、該發生的,時間一到就會發生,與其強求,不如隨緣,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安守本分,爲眾生謀福祉,這才是我們應當做的事。

 

  清朝詩人袁枚曾做一首詩:「七十猶栽樹,旁人莫笑癡。古來雖有死,好在不先知。」這是一個很豁達的心境,從古至今,能活到七十歲就算是高齡長壽了,尤其是在醫藥不發達的古代,七十歲真的就是古來稀。但凡一個世代、一個人生、一個事件快要完結時,就比較不會再是眾人關注、追捧的對象,棄舊圖新更是俗世間恆久不變的習慣。因此,在人生走到黃昏的時候,很多人會選擇得過且過,對未來不再期待計畫、安安靜靜的等待人生完結的時候來臨,很多老人家都是因為這樣,讓晚年越活越不快樂,身心都容易生病。但袁枚的心境豁達多了,在七十歲的高齡不顧別人的議論與嘲笑,還是欣欣然的種下一棵樹,細心照顧並等待著它的成長,期待每一天看到小樹不同的變化。從古到今所有人都逃不過死亡的命運,幸運的是,我們並無法預知死亡的到來,所以,活著的時候才能怡然自得。人的生命都有終結的時候,那些劫難或不幸始終等待著、潛伏著,好在我們暫時不具有預知的能力,因此,我們才可以安心的吃飯、睡覺、修行、工作,日復一日的體驗生活、感受每一個喜怒哀樂並且充滿期待迎接每一個黎明。

 

  修行也是如此,常言道:「無常迅速,生死事大。」世間萬事萬物都是一合相,緣起緣滅如同泡沫一般,時間到了就聚合,過了就幻滅,怎麼樣都留不住。既然都留不住,就不需要太執著於這些虛幻,安守本分、精進努力,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就像一朵花一樣,該是怒放的時刻就盡情的怒放,別讓時間空過徒留遺憾,能修行、度眾、行善布施的時候就要盡力去做,就像一朵盛開的花,等待花落成泥碾作土的時候,還能滋養大地,如同我們現在行善布施、廣傳佛法、流通因果濟世文章造福眾生一樣,將自己來這世上的價值發揮得盡淋漓盡致,這才是真正的不空過。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台長: 淡雅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