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觀德於忍,觀福於量;有道德,係看一個人的忍耐力多強;有福者,係看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心胸要寬大,心量放大、不要執著、要看開,不要去執著一些事物相,靜坐可幫助對事物相看得清楚,待人處事較不會發脾氣;量大,福就大。」
「嚼得了菜根,百事可為;忍得住考驗,百事可做。」
「遇到事情不能逃避,要面對,這是自己的挑戰與磨鍊;有時是耐心與毅力的訓練,慢慢發現自己的盲點,漸漸將人生的功課圓滿。」
這三則阿伯的話,真的是意義深遠,幫助我在最近的考驗中反省、思考、沉澱、轉化心境,不要讓境左右心,隨著外境起舞,在各種逆境中保持清淨自在。
我們公司有很重的官僚文化,還有靠關係進來要受特別照顧的風氣。常常聽到誰是哪位高官的親戚、哪位當權人士的兒子……等等。這些有背景的人分佈在公司各階層,且大多握著重要資源和福利,衍生出很多不公平的問題、檯面下的黑暗文化……等等,導致不少人才受到不平等待遇或覺得公司沒有制度而離職,例如某一年新進人員離職率高達70%。
我所處的單位約40至50人,那一年離職了10多位同仁,大多都是待好幾年、有經驗的熟手。長期觀察下來發現,制度執行不公、不彰是很大的主因。公司所有的決策大多以「特定人」為主,為了這些「特定人」的福利,可以朝令夕改或不顧公司的整體發展及全體同仁的權益,因此導致同仁大幅度的反彈,離職潮居高不下。這個現象讓我有很大的體悟,不管是社會團體或修行團體,想要永續經營,制度就要完善且徹底執行,才能造福更多眾生。若是只注重「個人」的利益或發展,那這個團體最後就會漸漸衰敗式微。
我也曾因為公司的問題,請示是否可離職?佛菩薩慈悲開示:「留著就好。他耗他的福,你修你的行。你在做,佛在看。」
反省思考後發現自己的心性盲點─「容易隨波逐流」,總認為是因為環境不好,染污清淨心,離開了就會好了。但眾生身在五濁惡世,都是來這裡修行的,若沒有用心修,心性不轉、不提升,其實到哪裡都一樣。因此,遇到困難、瓶頸時,要改變的不是環境,而是我們自己的心。修行要「知行合一」,如果遇到考驗就生起煩惱,則表示執心、我相尚重,那就要繼續考、繼續磨、繼續練,才能轉煩惱為菩提。
修行就是修心,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為與偏差的心性,在塵世中歷事練心。經云:「心淨則國土淨」,我們當下的狀態都是內心的投射,心念是什麼,呈現出來的就是什麼。心隨境轉,是煩惱;境隨心轉,是智慧。
阿伯說:「修行到最後就是清淨心和不動心。」這給眾生一個明確的修行方向,從唸誦《六祖壇經》中學習修心的方法,然後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能漸漸的去除煩惱、放下執著、提升心性。《六祖壇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待自己努力去實踐。唸誦《六祖壇經》真的很有效,常常帶來正念、正能量,越唸越有心境清淨的感受。
(分享完畢)
阿伯說:「修行修到最後就是清淨心與不動心」,修行其實就是修心,人的言行舉止都是內在心念的投射,心正則行正,心偏則行偏,所以佛說:「心淨則國土淨」,只要心清清淨淨,就算身在五濁惡世,又有什麼可怕的呢?
阿伯常說:「心靜,就能與宇宙相應」,同理,「心淨,就能與佛菩薩相應、與淨土相應」。修行就是修心,不是修相,世間萬物都是一合相,好壞都一樣。世間相是來讓我們修的,不是來讓我的沉迷、執著的,所以,遇相不需執著,世間萬物都是借我們用的,財富權勢、功名利祿、嬌妻貴子、豪宅金銀……等等,都是萬般帶不走,走到生命的盡頭,能帶走的就是自己一生當中造作的善惡,自己要承受這些因果,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六祖大師說:「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修行就是在修心,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各人修各人得,修心的要訣在哪裡?在「知行合一」。您是否曾經問自己,在這修行的歲月當中,修學的層次到哪裡?有沒有得禪定?有沒有明心見性?有沒有心清淨?有沒有一心不亂?能不能把握解脫生死、往生淨土?如果不了解、不確定,那我們就應當要認真檢討,這些日子的修行過程有無差錯?哪裡還不夠圓滿?否則,修行必定有顯著的提升。
阿伯說:「修行修到最後就是清淨心與不動心」,六祖大師說:「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心不清淨,看到人的是非善惡,一天想到晚,念頭從來沒有停過、歇過,意念不清就會心煩意亂,心不定,就不會清淨,妄念紛飛,修行如何有成就?我們要做自己心的主人,無論善惡都不要去執著,隨緣盡分,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做完就放下。「一切善惡都莫思量」,不要一天到晚抓著別人的是非不放,也不要一天到晚顯露自身的功績,修行要把握一個原則:「他造他的業,我修我的行。人在做,天在看;我在修,佛在看。」
《六祖壇經》:「若真修道人,不問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修行要了解一個觀念:常常看見他人的過失、執著於他人的過失,其實是自身的修行功夫不夠。這段經文的意思不是要我們不明是非、不辨對錯,而是要我們反觀自照、反省檢討、修正自己。人生活在這世間,如果沒辦法分辨是非對錯、好壞善惡,總是得過且過、渾渾噩噩,那不但不叫修行,連最基本的待人處事都沒辦法圓融,這是沒有智慧的表現。「不問世間過」的深意是,不要把別人的過失放在自己心上,不要把別人的過失放在自己嘴上,真正修行人,看到別人過失,不去與人計較、爭執、分別;要反觀自照,反省自己有沒有?如果自己也有同樣的過失,就要誠心的懺悔、認真地改過,這才是有用心在修行。別人示現過失給我們看,就是我們的善知識,重點是看到他就想到自己的過失,反觀自照,不是看到別人的過失,就一直檢討別人,那是造口業,對自己一點幫助都沒有。
世間萬物皆是一合相,我們都是來這裡借假修真的,示現過失的人,是我們的善知識、大恩人,他們在提醒我們,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要用心發現、努力修、認真學,若能如此想,則人生中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善知識,都是來幫助我們提升的。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清淨心與不動心,修行有成就,慈悲心與平等心就會油然而生。我們要常常問自己,在修行的過程中,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淨、一天比一天安定、一天比一天慈悲、一天比一天平等?如果是,那修行就大有進益;如果不是,越修越煩惱、越修越雜亂、越修越痛苦、越修越不順,那就是走錯路了。修行要「依經不依人」,誦經更要行經,要將經典的智慧實行在日常生活當中,真的去做、真的去運用、真的去執行,才能夠漸漸證悟進而徹悟。
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修行就是要斷惡修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是最基本的,時時刻刻都必須做到,但不能執著。要斷惡、要修善,但是斷惡修善的心不能提著不放;要認真做,做完就放下,心上莫思量,心裡沒有殘存的念頭,斷惡不作斷惡想,修善也不作修善想,這就是佛說的「自淨其意」,心才能清淨,才是真正有用心的修行人。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