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12-28 22:37:39| 人氣3,25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時也,命也,當真「非吾之不能也」?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最近與多位數年不見的友人相見,彼此互道家常,暢談閒聊。聊到彼此的近況,總見有人興旺、有人衰。回想大家孩提時期,曾經在泥地裡玩紙牌,及至成年投入職場,在人生的道路上上各自奔馳。在人生的舞台上,有人一路綠燈,一馬平川;有人半路翻車,跌跌撞撞。

 

人與人在不經意之間總愛比來比去,什麼是成就?世俗上,家庭、工作、事業都可切入。常說人生最重要的財富是健康,如果賺到全世界卻丟失了健康,這又如何定義成就?倘若青壯時期健康都已亮起紅燈,恐怕事業也難有一番作為。俗話常說:「時也,命也」,恐怕很多人打從心底徹底不服,譏談這些都是結果論的宗教語言。但在學佛的道路上,我深信因果,勤消業障,認識了什麼是「心性」,並且積極提升自己的心性。《六祖壇經》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異。」心性提升,對人生的開拓是正向的。

 

當大家舉杯言歡時,看著彼此身上被歲月留下的痕跡,人人白髮蒼蒼是共同的印記;這一切說明一個事實,年少的青春已是昨日的回憶。但是回憶總會夾雜著美麗與哀愁,當有人提起某件兒時記趣時,大家彷彿又穿越時光隧道,回到那個純真年代。彼此口沫橫飛、翻箱倒櫃拉出舊帳,相互取笑揶揄,直至日落西下,卻還意猶未盡,欲罷不能。

 

沒有心機的爭鬥見證美麗回憶,爾時同一個老師教出一班同窗學子,為何有人發光發熱,有人卻黯淡無光?成功者分享他的奮鬥歷程,說得有點傳奇,因為成功了,怎麼說都對!但我認為除了個人的努力外,因果業障、福德資糧是繞不開的隱性關鍵。

 

這當中有人突然問我:「日常都做何種休閒排遣假日時光?」我的回答是:「除了工作外,無任何消遣。」這種回答,完全阻斷了要約我日後續攤的可能!他人不解我何以如此忙碌,我的回答是:「假日另有功課要做,我正在學佛,要唸經。」「那麼你是拜什麼佛」、「學什麼法」、「唸什麼經」……?種種不解疑惑,連番而出。

 

不問還好,問了我就隨意照經典所言:「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回應。心中有佛就有佛,我們都是自性佛、未來佛,眾生與佛本無差別。《六祖壇經》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學佛修行不是什麼高深的學問,只是一種日積月累的習慣,我每日誦經不間斷,細細品味,無須太多休閒,也能樂在其中!

 

分享完畢

 

看完此篇文章,小編彷彿聞到了菊花的香味,體會到了陶淵明不與世爭、不和人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心境。現代人生活緊湊,每天一睜開眼,除了忙碌還是忙碌,人生大半歲月時間,都在緊湊、忙碌中團團轉,也因此現代人罹患精神方面的疾病,比如憂鬱症、焦慮症、躁鬱症、失眠等等的人數每年有增無減。

 

生活忙碌,內心更無法平靜,因此大多數人最開始走入佛門,抱持的心態都是「想要尋求內心的平靜。」但實話說,「內心的平靜」,不是走入佛門後佛菩薩賜予的,而是接觸佛法後,自己想通、想明白了,原先困擾的問題已經不會再造成煩惱,內心自然而然就平靜下來。

 

人會生病,都是靈性與肉體之間失去平衡,兩者兼顧,病情才容易改善。假如您一直關注肉體上疾病的摧殘,忘卻了心理、情緒上的管理,病情將不會持續改善,雖一時之間可能因為某些治療而有短暫的效果,但終究是曇花一現,最終還是會轉惡或復發。但假如一直追求靈性的成長,而忽略肉體該有的治療需求,肉體也會漸漸損壞。

 

相同道理,佛法不是迷信,修行更不是一時的衝動決定,當您已經決定走入佛門,就要抱著忍受孤獨、減少睡眠時間、不攀緣、不說八卦……等等,這些世人集體意識認為是正常的社交活動。但這樣說的意思,並不是叫人只要專注自己的修行就好,關閉一切對外的活動,不跟人交際往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遠離人群,不跟人互動,不是修行的本義,而是要我們能在生活與修行之間取得平衡,提醒自己,不因修行而成了孤芳自賞之人,學佛不成,連基本的做人也忘了。提醒自己,不因接觸了紅塵事務,而忘了自己的初衷本心,度人不成,反而被紅塵俗務度走了。

 

淨空法師說:「我們學佛、我們聽經,首先要問問自己:我為什麼學佛?為什麼要來聽經?首先要把我們的目標、方向搞清楚,決定不能夠含糊籠統,這樣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學佛,有一些人是為升官發財、平安長壽,為這些學佛,得到的利益太少太少。實際上要是為這個目標,不學佛也能夠得到。學佛,經上講自度度他,什麼叫『度』?『度』是個比喻,像過河,從這個岸我們坐小船度到那一邊。這個『度』跟三點水的『渡』是一個意思。我們這邊這個岸,是生死、是輪迴、是煩惱,我們要從這個岸度到諸佛菩薩永遠沒有生死、沒有輪迴、得真正自在快樂的彼岸,這是我們學佛的目的。換句話說,如果不把目的訂在了生死、超越輪迴,我們這一生學佛就一定空過,那才叫真可惜!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清楚的。」(引用完畢

 

生活看上去如此相似,但差別就是我們每個人帶著各自的經驗、故事,以及對生活不同的觀察和體悟。別人的成功故事未必適合複製在自己的身上,再大的豐功偉業,人死後一樣都帶不走,人生最後能帶走的,只有業力和功德。明瞭此生學佛的目的是在了生死、超越輪迴,便能隨遇而安、隨緣盡份,不會想著處處與人攀比成就,讓自己患得患失。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雲間。」所謂生活的「磨難」,只要自己想通、想明白了,便能放過自己,當成是「磨練」。那些看似不可承受之重,當我們用平和的心境坦然接受與面對,所謂的「煩惱」,已經不再是煩惱!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20220801 (64).jpg

20220801 (67).jpg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台長: 淡雅
人氣(3,25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2-4身體疾病問題 |
此分類下一篇:父親脫離險境了
此分類上一篇:孝順要及時(二)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