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一不是三。「佛」是這顆心;凡夫眾生也是這顆心。《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自性能生萬法,萬法不離自性;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六祖壇經》」阿伯時常耳提面命地叮嚀我們「歷事鍊心」,佛法是心法,應向內修,莫向外馳求。這顆「心」這麼神奇,應該要好好來了解認識一下。
《六祖壇經》:「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我試著問自己,「心」是甚麼?就未學佛前,凡夫眾生所見而言,會有喜怒哀樂、憂悲苦惱及生老病死……等等。「心」有多大?當我站在臺北市東區熱鬧的街道上,抬頭望去一眼便能看見101大樓聳立;當我登上101大樓往下看,臺北市東區所有的高樓大廈及車水馬龍的街道,無一處不在眼下。我能有所見,都是自己的本能所見,不假外物。
今時,有緣能遇見牟尼精舍,在精舍佛菩薩慈悲及阿伯循循善誘,教導我們持誦《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等等大乘經典,透過實際修行,讓我們知因了果,用「因果債,功德還」來與冤親債主解冤釋結。
當我開始學佛修行後,再去探究「心」是甚麼?有多大?就佛法而言,「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盡虛空、遍法界、究竟圓滿、寂靜涅槃。當下我還不能理解,現在,終於明白了,《華嚴經》中的〈覺林菩薩偈〉:「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我們的這顆「心」無所不能,想要什麼,心都可以成就。有了心的動念,才有世間的存在,所有的影像都是本心能顯能現,都是暫時的、都是假的,莫執著。心,如同一面鏡子,鏡子能照萬物,物來則應,過去不留。我能看見101大樓及整座城市的街道,是真心本性的作用。所以「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我們要知道,世間所有的相,是一合相,都是假的,有生滅,不究竟。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隨著緣聚而生,緣散而滅。如眾生有生、老、病、死;世間的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人的心念有生、住、異、滅的變化;自然界的時序有春、夏、秋、冬,或冷、暖、寒、暑的更替。唯有本自具足、不生不滅又能生萬法的佛性,才是最圓滿、最究竟的。
心若顛倒就會產生妄想,認假為真,便會隨著世間輪迴流轉,我們要清楚明白地知道,人的一生就是在上演自導自演、自作自受的一齣戲。眾生體內的這顆「心」,與「佛」體內的那顆心是一樣的,無二無別。六祖惠能大師說:「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讓我更清楚明白地知道,我心即是佛;佛即是我心,迷悟不同,見有遲疾。凡夫眾生的心是妄心,有著無量無邊的煩惱塵勞及無明;佛心是清淨心,有著無量無邊的般若智慧及光明,原來就是這樣,本來也是如此。
(分享完畢)
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是我們整天總是在煩惱這個、煩惱那個,好不容易過了昨天,今天一樣要煩惱明天,要掛心的事情彷彿川流不息的河水,若不從心上克服自己的思慮煩惱,就永遠擺脫不了凡夫的習氣。
我們若能找到自己心的毛病,就像將陳年汙垢一層層地撥離出來,才能恢復原本清淨的本性。
一般人認為在生活當中繁忙瑣碎,覺得心很難靜得下來。但是佛告訴我們,只要認清事實真相,每一個眾生都具有智慧德相。
修行,就是在幫助我們找回自心的清淨與智慧。凡夫最容易卡住的關卡不外乎是財、色、親情、事業、家人……等,大家會問,如果生活不抓住這些,生活還有什麼意義?當生活遇到困苦的時刻,我們會羨慕那些天生就有好運的人,生活樣樣一帆風順、得意風發;但也有人在一夕之間生命財產化為烏有,這些現象在佛法所教導的因果當中,我們能夠十分清楚明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如同分享文所述:「心若顛倒就會產生妄想,認假為真,便會隨著世間輪迴流轉,我們要清楚明白地知道,人的一生就是在上演自導自演、自作自受的一齣戲。」也因此,當我們汲汲營營去追求生命當中想抓住的任何事物而飄忽不定時,當我們內心有諸多煩心事無法解決時,不妨靜下心來,好好讀誦佛法經典,去審視自己的內心,我們總是習慣用著妄心在起心動念,妄心是什麼?用執著的心態、自私的心念,這些都是妄心的一種。妄心使得我們總是心隨境轉,處處不自在。
《楞嚴經》:「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淨空法師:「心與法的關係,由心攀緣外面的境界,境隨心起,所以叫心生法生;由外面的境界激發內心,心逐境現,所以叫法生心生。譬如我們眼識接觸外面的色塵,就生起貪瞋痴這些念頭,順自己意思的就起貪心,不順自己意思的就起瞋恚心,不見外面境界就不生這個心,見到外面境界心就生了,法生心生。所以說『心本不生因境有』,這個心是妄心,妄心太多太多了!真心是一個,妄心太多了。唯識裡面講八個識,八個心,與八識相應的那些心都是心,所以這個心就很多。
佛有常光,何謂常光?佛光普照。何謂普照?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祂保持著真常,在一切境界裡頭決定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常光,這就是普照,這是我們要學習的,這就叫做根本智。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的時候使用的是後得智,後得智是依根本智而起來的,所以它是智,它不是識。為什麼?它根本不迷。
像《金剛經》裡面教給我們,我們如何受持佛法?佛教給我們,離名字相受持。離開名字,沒有名字;離言說相,沒有言說相;離心緣相,心在這個相裡頭根本不起心動念,這叫做受持如來大法。這個如來是哪個如來?跟諸位說,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如來?那就錯了,你心裡有個釋迦如來,那又是個無明。要記住『如來者,諸法如義』,是自己的如來,是萬法的如來,不指哪一個人。這個時候,法也不生心,心也不生法了,那真是一了百了,這是佛法裡頭真實義趣。」(引用完畢)
當心能不被境界所轉時,便是智慧升起之時。《六祖壇經》:「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我們要從生活所接觸的各項人事當中去磨鍊自己的心,去磨出不執著、不被財色名食睡各式各樣所誘惑,才能擺脫過往混亂繁雜的心念,《六祖壇經》:「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修行,就是學習一再放下,覺悟一切因緣生滅,所謂隨緣不攀緣,煩惱自然破除。
《現場開示─阿伯的話精華語錄》:「人生兩大課題:去我執、無我相。去我執,即沒有執著心,不執著於人;無我相,即超出物我兩界,不執著於物;將心思沉澱,放空,來也空空,去也空空,如如不動,看破放下,來去隨緣,不住於心,身心方能自在。」面對人生各種考驗,無論好壞境界,都是來提升我們的心念,考不過,只能繼續留級;考得過,身心自然多一分自在!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