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0-05-30 06:47:45| 人氣46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六祖法寶壇經》〈疑問品第三〉淺釋04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淺釋文章彙整:https://mouniassn.pixnet.net/blog/category/list/3244229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完整版: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SixthPat/contents.htm

疑問品第三〉

原文: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淺譯:

「內心謙下是功」:你內心裏頭謙下,這就是功。謙下,就不自滿,對任何的事情,都很謙虛的。

不是說:「你看我比任何人都好,你看我多大本領,你看我知道佛法比誰都多。」你一教人看你,那你就糟糕了,就不是謙下了!不是謙下,你就沒有功,沒有功夫。

對任何人講話,都要和氣一點,不要像木頭棒子似的,講出一句話,把人家頭都給打破。不要說用手拿木棍打人,你這一句話,比拿著鐵棍打人,還厲害,那就不是謙下;謙下,就沒有不客氣的情形。

「外行於禮是德」:自己心裏要謙下,看誰都比我好,不要自滿。

中國有一句話說:「滿招損,謙受益。」怎麼叫滿招損呢?好像這一杯茶,你倒滿了還倒,就要往外流,流到外邊去了,沒用了,這叫滿招損。

謙受益,謙就是客氣一點,謙虛一點,你才能得到益處,不是說:「你看我!我是最大了,我是第一了,你看我這麼聰明,你們不懂的,我先明白了。」這佛法不怕你不明白,就怕你不行;你不明白不要緊,你若不行,那是沒有用的。你光明白,不去行,那是沒有用的。

「自性建立萬法是功」:你自性可以建立一切萬法;一切萬法,都是由我自性所建立的,這就是功。

「心體離念是德」:你自己心的本體,離開妄念。不是要你離開正念;念有妄念,有正念,你若離開正念,那就變成邪念。這個要離開你的邪念,就是德。

「不離自性是功」:你常常迴光返照,常常見著自性的般若,你見自己的本性,常生般若的智慧,這就是功。

「應用無染是德」:你用你般若的智慧,應用無方,變化無窮。應用,就是無論你怎麼樣去做去,都是對的;但是可要無染著,不要做那些不潔淨的事情,這就是德。

「若覓功德法身」:假設你要立功德,想找功德和你的法身。你法身也就是功德所成就的;你有功德,法身也就成就了。

「但依此作」:你要依我所說的道理這樣去做。

「是真功德」:這就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假設想要修功德的人。

「心即不輕」:你要心裏不輕慢人。不論是人,是畜生,是一切眾生,都要不輕慢他。

像常不輕菩薩,見到人就給人叩頭,就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所以他自己也成佛了。常不輕菩薩是誰呢?就是釋迦牟尼佛,他在過去生中,所行的菩薩道。

他「常行普敬」:他普遍地恭敬一切的眾生。

「心常輕人」:心裏常常輕慢人,看見人就妒忌人,就怕人家比我好,就怕人家比我聰明,就怕人什麼事情都高過我,這就是妒忌心。心常輕人,你輕慢人。

「吾我不斷」:吾、我,這都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很大。

就是前邊我講的:「你看我有多大!你看我,啊!你們誰也不能比我;我啊,這是現在這個時代沒有皇帝做,若有皇帝做,一定是屬於我的,你們都沒有份。為什麼呢?我比你們都聰明,我可以支配你們,你們不能支配我。」

這總有個我,吾、我不斷,不是吾,就是我,不是我,就是吾,這兩個,自己總是放不下。

「即自無功」:你就沒有功了!為什麼呢?你太自滿了。

「自性虛妄不實」:你自己不真實地修行,所以自性就虛妄不實。你自己本來就不實在,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怎麼回事啊?自己是個真的?是個假的?自己都不知道,這叫自性虛妄不實。

自己也不相信自己:「嘿!我不教你喝酒,怎麼你又喝酒去了?我不教你抽香煙,怎麼又抽香煙了?」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就搞出來一些毛病;怎麼去到賭博場去,也不知道。這就是自性虛妄,自己都沒有認識自己。

「即自無德」:為什麼這樣子?就因為沒有德行,缺德。

為什麼缺德呢?「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因為吾我自大,自己把自己看得太大了,甚至自己看自己就是佛:「你看我,我就是佛了!」你看有多大!

好像某某人,先提一個說:「某某法師是開悟的,但是我和他是一樣的。」他自己不說自己開悟,說某某法師是開悟了,他和這個開悟的法師,是一樣的,那就是自我介紹,說我是開悟的。這就是吾我自大,所以絕對沒有功德的。

以上摘自《六祖法寶壇經淺釋》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22_six-3-4(1)-tc.jpg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疑问品第三〉

原文: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浅译:

「内心谦下是功」:你内心里头谦下,这就是功。谦下,就不自满,对任何的事情,都很谦虚的。

不是说:「你看我比任何人都好,你看我多大本领,你看我知道佛法比谁都多。」你一教人看你,那你就糟糕了,就不是谦下了!不是谦下,你就没有功,没有功夫。

对任何人讲话,都要和气一点,不要像木头棒子似的,讲出一句话,把人家头都给打破。不要说用手拿木棍打人,你这一句话,比拿着铁棍打人,还厉害,那就不是谦下;谦下,就没有不客气的情形。

「外行于礼是德」:自己心里要谦下,看谁都比我好,不要自满。

中国有一句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怎么叫满招损呢?好像这一杯茶,你倒满了还倒,就要往外流,流到外边去了,没用了,这叫满招损。

谦受益,谦就是客气一点,谦虚一点,你才能得到益处,不是说:「你看我!我是最大了,我是第一了,你看我这么聪明,你们不懂的,我先明白了。」这佛法不怕你不明白,就怕你不行;你不明白不要紧,你若不行,那是没有用的。你光明白,不去行,那是没有用的。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你自性可以建立一切万法;一切万法,都是由我自性所建立的,这就是功。

「心体离念是德」:你自己心的本体,离开妄念。不是要你离开正念;念有妄念,有正念,你若离开正念,那就变成邪念。这个要离开你的邪念,就是德。

「不离自性是功」:你常常回光返照,常常见着自性的般若,你见自己的本性,常生般若的智慧,这就是功。

「应用无染是德」:你用你般若的智慧,应用无方,变化无穷。应用,就是无论你怎么样去做去,都是对的;但是可要无染着,不要做那些不洁净的事情,这就是德。

「若觅功德法身」:假设你要立功德,想找功德和你的法身。你法身也就是功德所成就的;你有功德,法身也就成就了。

「但依此作」:你要依我所说的道理这样去做。

「是真功德」:这就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假设想要修功德的人。

「心即不轻」:你要心里不轻慢人。不论是人,是畜生,是一切众生,都要不轻慢他。

像常不轻菩萨,见到人就给人叩头,就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所以他自己也成佛了。常不轻菩萨是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他在过去生中,所行的菩萨道。

他「常行普敬」:他普遍地恭敬一切的众生。

「心常轻人」:心里常常轻慢人,看见人就妒忌人,就怕人家比我好,就怕人家比我聪明,就怕人什么事情都高过我,这就是妒忌心。心常轻人,你轻慢人。

「吾我不断」:吾、我,这都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很大。

就是前边我讲的:「你看我有多大!你看我,啊!你们谁也不能比我;我啊,这是现在这个时代没有皇帝做,若有皇帝做,一定是属于我的,你们都没有份。为什么呢?我比你们都聪明,我可以支配你们,你们不能支配我。」

这总有个我,吾、我不断,不是吾,就是我,不是我,就是吾,这两个,自己总是放不下。

「即自无功」:你就没有功了!为什么呢?你太自满了。

「自性虚妄不实」:你自己不真实地修行,所以自性就虚妄不实。你自己本来就不实在,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怎么回事啊?自己是个真的?是个假的?自己都不知道,这叫自性虚妄不实。

自己也不相信自己:「嘿!我不教你喝酒,怎么你又喝酒去了?我不教你抽香烟,怎么又抽香烟了?」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搞出来一些毛病;怎么去到赌博场去,也不知道。这就是自性虚妄,自己都没有认识自己。

「即自无德」:为什么这样子?就因为没有德行,缺德。

为什么缺德呢?「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因为吾我自大,自己把自己看得太大了,甚至自己看自己就是佛:「你看我,我就是佛了!」你看有多大!

好像某某人,先提一个说:「某某法师是开悟的,但是我和他是一样的。」他自己不说自己开悟,说某某法师是开悟了,他和这个开悟的法师,是一样的,那就是自我介绍,说我是开悟的。这就是吾我自大,所以绝对没有功德的。

以上摘自《六祖法宝坛经浅释》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22_six-3-4-sc (1).jpg

台長: 淡雅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