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正欲返回台中,鄉間景色寧謐而動人。接連成大塊面積,一畦一畦水田閃閃動人,雲影天光裡透著安和。水田剛蓄水不久吧,應是正等待著翻整再種上新作,有可能是水芋,也有可能是水稻。
大年初六,明日就立春。此時水鄉澤國也似的鄉村小道上,一幅風和日麗山明水秀的安康。陶然於水光中,卻不意看見遠處水田上幾隻頭頸灰黑的大白鳥,連忙喊說有黑面琵鷺,嗯哈,就連自己也暗覺好笑,是黑面琵鷺的可能性實在是很小。
駕車的他也好奇吧,停了車,我們往回走。他說,哪是啊!黑面琵鷺明明是扁扁的嘴,並且覓食的姿態也不同。我知黑面琵鷺的可能極小,但我的腦袋瓜裡,當時就是有點好笑的蹦出這個鳥名來。後來想著是在哪個網頁曾見的埃及聖什麼嗎,回家一查果然是了,原來是埃及聖䴉,䴉音ㄒㄩㄢˊ。
查埃及聖䴉文字資料,看見有野鳥協會說,是待驅逐出境的鳥,看見鳥的歡喜好像頓時消弭許多,賞鳥似乎也添了些悵然的因子……。
埃及聖䴉
學名:Threskiornis aethiopicus,
又名埃及聖朱鷺、埃及聖鷺、聖䴉。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伊拉克東南部及以往埃及的一種朱鷺。牠們在埃及備受尊敬,經常被製成木乃伊當做托特的象徵。牠們也被引入到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及美國。
現在,在台灣西部濱海地區也可看到牠們。保守估計全台灣約有1200至1500隻的族群量。
特徵
埃及聖䴉成鳥長68厘米,身體全白,後羽黑色。頭部及頸部都是禿及黑色的,喙厚而彎,腳也是黑色的。飛行時雙翼張開後邊有一道黑色羽毛。雄鳥及雌鳥相似,雛鳥呈灰白色,喙較少,頸上有一些羽毛。
行為
埃及聖䴉在樹上築巢,會與其他水鳥(如鷺科)一同生活。牠們很多時會在猴麵包樹上以樹枝築巢,每次產2-3顆蛋。
埃及聖䴉在沼澤濕地及泥濘出沒,有時會到訪農地及垃圾站。牠們主要吃魚類、青蛙及其他水中生物,包括昆蟲與螺類。
埃及聖䴉很靜,但有時也會發出一些哇聲。
保育
引入到南歐的埃及聖䴉急速破壞了燕鷗等動物的棲息地,且與牛背鷺及白鷺競爭築巢的地方。牠們很能適應環境,在冬天的時候會吃垃圾來補充牠們的食物。
埃及聖䴉是《非洲-歐亞大陸遷徙水鳥保護協定》中所保護的物種之一。
神話傳說
在古埃及,埃及聖䴉倍受尊崇,且會被製成木乃伊,成為托特的象徵。希羅多德及老普林尼都指埃及聖䴉可以對抗蛇。另亦有指只要將埃及聖䴉作為祭牲,就可以殺死帶來瘟疫的蒼蠅。
註解
「䴉,左睘右鳥」,拼音:xuán,注音:ㄒㄩㄢˊ,音同「旋」
文字資料來源: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F%83%E5%8F%8A%E8%81%96%E4%B4%89
今日新聞NOWnews…..2019年3月3日
3000隻埃及聖䴉巢穴照曝光!外來種急速複製成環境隱憂
埃及聖䴉(音同「旋」)被歐盟列為百大入侵物種,原產在非洲、中東地區,因 30 年前被某樂園引進台灣作為觀賞鳥後,原本只脫逃 6 隻,至今在台灣西半部快速繁殖約有上萬隻。近日被嘉義縣野鳥學會理事長陳建樺,在嘉義東石鄉拍到埃及聖䴉巢區,密密麻麻至少 2000 多隻,如果加上外出覓食的應有 3000 多隻,且看起來已經在孵蛋了。
空拍埃及聖䴉巢穴令人頭皮發麻,因具有極強的適應能力,主要以昆蟲、螺類、魚類、青蛙等為食,就算嚴冬缺乏食物,牠們還會靠吃垃圾充飢、搶奪其他鳥類食物資源,且埃及聖䴉的棲地和食物鏈多和台灣其他鳥類重疊,引發食物資源及棲地競爭,恐會讓台灣原物種的生存受擠壓。
埃及聖䴉在台灣幾乎沒有天敵,也曾有漁民透漏,「埃及聖䴉肉很難吃,大概也沒人會去捕捉。」因此過去埃及聖䴉的棲息地大都在濕地或人煙稀少的農田,近幾年因大量繁殖,甚至在來往車輛多的嘉義高鐵大道現蹤。
埃及聖䴉的喙厚而彎,因此又稱「巫婆鳥」。
林務局早在 107 年度就開始進行埃及聖䴉的生殖管理行動,去年 9 月起在台灣多地移除多顆埃及聖䴉的卵及幼鳥,不過埃及聖䴉頑強的生殖能力還是繼續另闢築巢點,令林務局相當頭痛。近來爆量的埃及聖䴉被農委會林務局列入今年移除對象,規劃以空氣槍進行撲殺,埃及聖䴉在非原生棲地屬於外來入侵種,「應予以控制,是國際上的共識」。
文字來源今日新聞NOWnews…..2019年3月3日
https://tw.news.yahoo.com/3000%E9%9A%BB%E5%9F%83%E5%8F%8A%E8%81%96%E4%B4%89%E5%B7%A2%E7%A9%B4%E7%85%A7%E6%9B%9D%E5%85%89-%E5%A4%96%E4%BE%86%E7%A8%AE%E6%80%A5%E9%80%9F%E8%A4%87%E8%A3%BD%E6%88%90%E7%92%B0%E5%A2%83%E9%9A%B1%E6%86%82-01585524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