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是第三回的麻豆行,之前兩次分別在幾年前的四月和八月。而今日這三月上旬的麻豆,行過處常有柚花香氣觸動嗅覺的靈敏與歡快,教人想呼吸得更深入、更真切。行前在網路上搜尋麻豆景點時,看見培文國小有過去製做酸菜留下的大木桶,足可為歲月添寫記憶。於是行走的路上看見培文國小的路標便轉往過去。
邁步行進中從校門外便看見了校內兩側分別兩個大湖塘予人驚喜。走入,湖邊植栽豐美,也有垂柳依依。綠頭鴨、大白鵝左搖右晃,歪著身子行走於塘邊草地,自在而添趣。順著湖畔行過一圈一邊讚嘆著,啊!怎麼會有如此小學啊。未久,卻看見一面「水深危險」的警示牌上某某敬啟幾個字,才發覺自己迷糊得緊了,哪是什麼小學呢?原來是國立曾文家商呢。雖是如此,但這般規模的湖塘在高中職仍是罕見,應很教人欽羡。
培文國小距曾文家商約莫兩三分鐘路程。這個時節許地方看見茄冬,也就是重陽木正開滿花穗。遠望,滿樹淺黃綠的細碎小花給原是綠色的樹冠添了漸層色調的美麗變化,於是一棵樹的色彩變得豐富了。多了淺色調的調和,開滿花的茄苳樹變得淡雅,益發顯得溫柔與和睦。特別是在進了國小後,在操場邊緣看見坐在花樹下專注閱讀書報的長者,如此情境,讓一棵樹的美麗身影益發增添靜好氛圍。
早晨的小學陽光柔和,空曠的操場邊上幾列直挺高樹美麗了情境。樹影與大樹及幾隻散落、有著圓椎帽冠舊昔醃製酸菜的大木桶的妝點下,使得操場一隅竟如畫中情景,教人有些著迷了。若不是幾年前到麻豆來時曾走訪過總爺藝文中心,想趁著今日再去尋訪,否則這美麗小學應能讓人待得更久。因為操場邊亦有一小小水池,光影亦正好,一個氛圍好的小水池常可讓我消磨上大半天呢。
操場邊緣的景觀區看見傳統農業灌溉工具「吊篙」。解說牌上說麻豆地區早期農作物灌溉方式以「吊篙」作為汲水與澆灌農作物的工具。早期日據時代,一支支吊篙座落在麻豆「草店尾」區域,美軍誤以為是高射砲而加以掃射,因此留下歷史性的公案。讀文使人不勝欷噓。說明牌上又說吊篙為節省挑水灌溉的時間與力氣,利用槓桿原理,而發明此套設備。後來為現代化抽水馬達取代,傳統吊篙的存在意義如今更具歷史性保存的價值。
傳統農業灌溉工具「吊篙」
柚樹小白花香氣襲人
柚子的葉片很特別,近葉柄基部多了一塊 翼葉,是柚樹的特徵。
出了小學,有一小巷弄的通道旁有棵仙人掌生長得很不錯,但往四方伸展的植株怕會妨礙了通行。那麼如何處理呢,將樹移走嗎,那也是一個方式,但也將少了植物帶來的風景。正如所見,仙人掌被框限成屏風一般,側植於通道旁。初春,有美麗小花苞妝點著色彩,仙人掌左右兩側有流木支撐美化,下段及中段兩支橫木框限了規矩,而上段仍可自在高低伸展,趣味中仍有美麗畫面,教人看得會心嫣然。
行進中的街道印象
去程時因為較早街道看起來仍清寂,回程時已熱鬧許多。
麻豆街道印象
行過商店林立的街道,有些屋子仍保留舊昔的古典。
酪梨花開
往總爺藝文中心前行時,行經麻豆國中,看見喜慶的大紅字,原來這所國中創校已有102年了,是一所有歷史的學校了。因還有目的地待前往,也因此未多做停留。只見幾棵花開滿樹的羊蹄甲嫣紅桃粉,霎是吸睛好看。
這一日往總爺藝文中心的路走得好遠,幾年前則是無意中的走訪。因為先生工作地點的不同,上回來時顯然近得多。這日往總爺的前半段路程是之前來訪未曾走過的,看來應是麻豆的精華地區。很熱鬧的街道,兩旁是各式各樣的商店,有些店家還留有昔日洋樓的風采,與西螺延平老街的屋宇有些相似。這樣洋式的屋子至少應有六、七十年以上了,說不定還更久都有可能。
途中兩回看見屋前曬著紅蔥頭,想起麻豆有名的碗粿也需這料辛香味。
總爺藝文中心目前大門外觀
散置於園區各處的裝置藝術作品
這一列燈飾頗能聚焦吸睛
這上下兩張是幾年前所拍
園區裡的羊蹄甲也舞春風
上回來時曾走過的後段道路改變了不少。原略為荒寂的道路旁才幾年間已蓋了許多房子,也多了幾家餐館。這一日好幾處看見路旁兩株、三株零星栽植的酪梨樹正開著花,是上回來沒有注意的。藝文中心則改變不大,比較明顯的是進出口大門有了新貌。總爺藝文中心昔日原是糖場,創建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內有幾棟建築頗具舊日特色,磚紅的外觀十分端正典雅,目前列為市定古蹟。
改制為藝文中心,供民眾休閒、娛樂與學習是最近十餘年的事。來的這日園區戶外展示與上回自然有所不同了。這日園區裡有街頭藝人器樂表演、與木器藝品教學的小攤,等著遊人聚集。樹下親子席地同樂、三三兩兩與三五成群的遊人園區閒逛。我也閒逛過一圈,室內的展示這日則未及參觀,未待很久,便朝來時路而返。
題名薪像的裝置作品
戶外園區目前的展覽與藝文中心變遷解說文字
回程柚樹花香滿樹
麻豆街道印象,麻豆戲院也在列。
下列圖片則是幾年前所拍
園區裡有座顏水龍紀念舘。顏水龍係台南人士,除美術卓有名稱外,同時亦是台灣工藝之父。
幾年前來時總爺藝文中心的大門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