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鉤草
學名:Heliotropium indicum L.
科名:紫草科(Boraginaceae.)
俗名:大尾搖、狗尾草、狗尾蟲、蟾蜍草、肺炎草、魷魚草、金耳墜、蝦蟆草、斑草、貓尾草、象鼻廣、象鼻草、墨魚鬚草等。
莖:高約30~60cm,密生伏毛。
葉:葉互生或近於對生,葉片皺縮狀長約5~10cm,卵形或三角狀卵形。
花:綠色萼片,花冠淡藍紫色或白色,雄蕊5枚,花序頂生,為單向的穗狀花序,密生小花只長在花軸的上側,先端向外彎曲,由下逐漸向上開放,花期5~9月。
果:果為蒴果,由兩枚小核果合生而成。
鑑定特徵:
1.一年生直立草本,全株被剛伏毛。
2.葉卵形,長2~10 cm,柄長2~8mm;花瓣淺藍色至藍紫色。
分佈:亞熱帶至熱帶地區,主要產於中國的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台灣低海拔地區的田間、荒地及山野;本縣廣泛分佈於平原地區。
在秋冬的農田及菜園邊,有一種植物正在悄悄的展頭露面,可是它的葉片皺巴巴的,就像癩蛤蟆的背部一樣,不僅貌不驚人還長滿了短毛,連蟲蟲都懶得理它,等到植株長成開出紫色小花,才發覺它是鼎鼎有名的耳鉤草,連蝴蝶都一直繞著它打轉;對於同一株植物的觀點差異如此懸殊,真是此一時彼一時!耳鉤草的花朵柔美特殊,再配上毛茸茸葉片,姿色一點也不輸那些觀賞花卉,值得大家在空地保留幾株耳鉤草,除了自己欣賞外,也充當蜜源植物。
耳鉤草是紫草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度30至60公分,全株披覆粗伏毛,有特殊味道。葉片互生但是接近對生;卵形葉表面具有粗糙皺褶,葉柄有窄翼。花冠漏斗形,5淺裂,花為淡紫色至白色,直徑約4公釐。花序頂生為雙叉蠍尾狀排列,整個花序長達15公分,末端捲曲有如一隻毛毛蟲,這也是「耳鉤草」一名的由來。核果呈堅果狀,縱向2裂。
說實在的,耳鉤草以特殊氣味及毛絨絨的外觀,防止覬覦它的饕客,等到開花時期需要媒婆授粉,再以甜美的花蜜及花海戰術,來招蜂引蝶,時機及策略搭配之巧妙,令人贊賞。不過番茄、馬鈴薯、耳鉤草、龍葵等等,都會感染蕃茄晚
疫病,所以栽種番茄或馬鈴薯的農田,要慎防旁邊的耳鉤草罹患「蕃茄晚疫病」。
耳鉤草分佈於中南部及東部的平地至低海拔山區,生性喜好陽光和鹼性土壤,常在開闊的路旁、荒地發現它的蹤跡。看到它有這麼多的俗名,就知道耳鉤草在臺灣傳統民間青草藥佔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是袪風解熱、治療肺炎、肺積水、肝病、咽喉疼痛、口腔糜爛、癰癤、腫瘤…等;最特別的是,傳說耳鉤草搗碎外敷,是功效強大的消腫藥。
文字資料取自:
http://ltrc.tnc.edu.tw/modules/tadbook2/view.php?book_sn=4&bdsn=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