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骨瓣莕菜
學名:Nymphoides cristata (Roxb.) O. Kuntze
科名:睡菜科(Menyanthaceae)
俗名:銀蓮花、水皮蓮、野蓮、捲瓣莕菜、刺種莕菜。
莖:具有長得像葉柄的長枝,於頂端生出具短柄的葉片。
葉:心形,長4~10 cm,寬3~10 cm,葉緣紫色,有柄。
花:花冠約2.5公分,5瓣,白色,倒卵形,雄蕊5枚,雌蕊柱頭黃色。
果:蒴果,長橢圓形,長5 mm。
鑑定特徵:花瓣有縱向龍骨狀突起,為和他種莕菜最大之區別。
分佈:一般為園藝栽培,多見於校園生態池、水池。
龍骨瓣莕菜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具有葉柄,約1至10公分。和小莕菜一樣,龍骨瓣莕菜具有長得像葉柄的「長枝」,在長枝的頂端,長出一枚具短柄的葉片,花則從長枝和葉柄交接的位置長出來。花序為繖形,花冠白色,離水面開花,一朵花只開一天,葉柄上同時有數十個花苞,先後開花。花朵稍大於小莕菜的花,花瓣邊緣無鬚毛,但花冠筒口有放射排列的鬚毛,而且花瓣上有縱向的龍骨狀突起,是龍骨瓣莕菜和小莕菜、印度莕菜最大之區別。種子圓形,初為橙色,成熟後轉黑,直徑1.8公釐,表面多刺,所以龍骨瓣莕菜又叫「刺種莕菜」。
和小莕菜一樣,龍骨瓣莕菜一度廣泛分佈於台灣南北的大小水田、池塘、溼地中,現今只剩高雄縣有零星野生族群,其餘皆人工培植。1980年代,高雄縣美濃一地的中正湖猶存不少龍骨瓣莕菜,後來湖水因為遭受污染,急速優養化,1龍骨瓣莕菜岌岌可危,瀕臨滅絕。當地一位鍾姓居民,將其移植到附近的水塘種植,族群因此倖存下來。之後,由於龍骨瓣莕菜嫩莖可以食用,被當成蔬菜販賣,居民大量種植,使龍骨瓣莕菜成為當地有名的客家野菜。
在台南縣境內,並無龍骨瓣莕菜的野生族群,但仍可見到它的蹤影,白河、隆田一帶販賣水生植物的園藝中心,可以看到龍骨瓣莕菜一杯一杯的出售,每一杯放了一片心形的葉子和長枝,栽培方式與一般水生植物大同小異,只要將自來水先放上3天,讓氯氣消除後,在深約20至30公分的寬口盆底部,鋪上一層培養土與河砂(以3:1比例),不可用珍珠石、海砂,然後將龍骨瓣莕菜置入盆中,它就會自己伸長莖葉,之後便會開出一朵一朵潔白的小花了!
當然,只有龍骨瓣莕菜在盆子裡,看起來似乎有點寂寞,可以搭配青萍、紫萍、台灣槐葉萍、水蘊草、金魚草,再養上若干大肚魚、蓋斑鬥魚2等台灣原生淡水魚類,就可以擁有一盆充滿台灣本土氣息的水族造景了!這般雅致有趣的水族造景,相信數百年前,我們的祖先一定就看過了,可惜台灣的淡水水域破壞極為嚴重,想要看到我們祖先尋常可見的景象,竟然必須刻意營造,這真是我們這一代台灣人需要深切反省的議題。
文字來源:
http://ltrc.tnc.edu.tw/modules/tadbook2/view.php?book_sn=3&bdsn=432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