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學名:Passer montanus)又名樹麻雀、霍雀、嘉賓、瓦雀、琉雀、家雀、老家子、老家賊、照夜、麻谷、南麻雀、禾雀、賓雀、厝鳥。
生態環境
麻雀是典型的親人種,活動於人類活動較多的環境,它們的棲息所和覓食地常就在城鎮村落中,但本物種僅見於平原,山區難見它們的身影。因為麻雀非常近人,僅在有人類活動的環境出現,因此有人形象地將他們稱為「會飛的老鼠」。
在歐洲這種麻雀居住在鄉間;在部份亞洲地區,這種麻雀則是城市常見的鳥類。在東南亞則在都會,鄉村,和野外都可發現它的蹤影,它們常成群棲息在電線上,特別是在清晨時。在澳洲它們分佈在野外和人口不密集的地區,在都市中則沒有發現。
有時可以發現它們在個別的樹上築巢,然而麻雀在一年的四個季節中都是成群的,具有很多洞的老樹群,通常是它們最喜愛的築巢地點。它們的巢比較不工整,築巢材料的種類很多,包括草,乾草,羊毛,羽毛等。有時它們的巢會位於岩石中,灌木叢的根部,或是建築物如穀倉的屋簷下。牠們每次生下4至6枚蛋,通常是5枚。
分佈地域
麻雀廣泛分佈於歐亞大陸,歐洲、中東、東南亞、東亞均可見到本物種,中國全境有本物種分佈。
特徵
麻雀體形較小,體長僅為14厘米左右,體形短圓,具有典型的食穀鳥特徵。麻雀雄雌同形同色,頭頂和後頸為栗色,面部白色,雙頰中央各自有一塊黑色色塊,這塊黑色的小臉蛋是鑒別麻雀的關鍵特徵,同屬的山麻雀與本物種形態非常接近,區分他們主要依靠的就是這一特徵;面部的白色延伸至後頸,在麻雀頸部形成一條白色圍脖;頜部和喉部黑色,有研究指出,在群體中地位越高的個體喉部的黑色區域也相應越大,黑色也越飽滿;上體褐色,具黑色斑點,所有飛羽、小覆羽、初級覆羽均為黑褐色;具兩道污白色翅斑;尾羽褐色;下體污白色;虹膜為深褐色;喙呈圓錐形,比較粗壯,呈黑色;足為粉褐色。
食物
麻雀是雜食性鳥類,根據一年中節令的不同會取食不同的食物,春夏季節昆蟲活動頻繁,植物較少結出果實,麻雀的主要食物是各種昆蟲,而秋冬季節,各種植物包括人工種植的作物結實,昆蟲活動逐漸減弱,麻雀的主要食物則為各種植物的種子、果實,尤以各種作物為主;近年來在城市中生活的麻雀早已充分適應城市生活,學會尋找人類丟棄的殘羹冷炙,獲得了穩定的食物來源後上述的季節差異就逐漸淡化了。
在歷史上曾經就麻雀的食性發生過激烈的爭論,毛澤東根據主觀經驗認為麻雀以穀物為食,嚴重地影響了農業生產,因而將麻雀「欽定」為四害之中的老四,在中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打麻雀運動,一時間包括麻雀在內的很多雀形目小型鳥類遭到了滅頂之災,很快這種人工干預生態環境行為的不良後果開始顯露,由於大量麻雀和其他小型鳥類因為消滅麻雀運動而喪命,農田蟲害嚴重,農業生產遭到嚴重影響。不久包括鄭作新在內的很多鳥類學者通過野外研究,證實了在麻雀的食譜中,人工種植的穀物僅占不到50%的比重,他們的研究成果甚至發表在中共中央的機關報《人民日報》上,這是絕無僅有的。1959年11月29日,毛澤東主席批示:張勁夫的報告印發各同志(註:作為杭州會議文件,印發給與會者)。次年3月,毛主席為中共中央起草關於衛生工作的指示:「麻雀不要打了,代之以臭蟲,口號是『除掉老鼠、臭蟲、蒼蠅、蚊蟲』。」
文字資料取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BA%BB%E9%9B%80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