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佛教的人都知道有位菩薩名叫觀音世菩薩,各地寺院的大雄寶殿釋迦牟尼像的後壁就供奉著她的神像。天下最著名的觀音道場地在浙江普陀山。普陀山為何成了觀音道場呢?其間有個故事。
日本的佛教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日本僧人對觀音菩薩十分崇拜。唐朝末年,日本高僧慧鍔到中國來學佛法。他來到著名佛教勝地五臺山文殊菩薩的道場地。
慧鍔走進五臺山法華寺大雄寶殿後,看見一尊觀音菩薩的寶像。慧鍔在觀音法像前足足禮拜瞻仰了一個多時辰不肯離去。慧鍔到中土來,就是想要朝拜觀音,今天有緣見到了觀音菩薩寶像,要是能請到日本去供奉,那該有多好啊!
第二天,慧鍔便專誠叩見了方丈,徑直向方丈說明心意,有心請觀音東臨日本,以教化那裏百姓,救度彼地一切苦厄。方丈覺得一個日本僧人有此宏願,也是難能可貴,在慧鍔再三懇求下,也就答應了。他領著慧鍔來到大殿內,雙方跪在觀音大士法像前,虔誠禮拜。方丈叩首說:“菩薩在上,今有弟子慧鍔歷盡千辛萬苦,從東瀛來到中土,誠心禮請大士東去日本。弟子見他志誠懇切,斗膽隨順了這一因緣,懇請菩薩恕我。”
慧鍔聽方丈所言後連忙叩謝。方丈把那尊法像交給了慧鍔,又說:“此尊觀音法像為文殊菩薩所造,據說文殊菩薩來五台開闢道場以後,常常思念觀音大土,於是塑造了這尊觀音法像,可謂稀世珍寶。如今讓你請去日本,此去萬水千山,路程遙遠,一路可要多加小心。如遇到困難,可禮拜菩薩法像,誦念菩薩聖號,菩薩自會指點迷津。”
慧鍔拜別方丈,捧著觀音法像下山向南走去。到達長江後又轉乘一艘帆船順江而下,七天后進入東海。帆船馳到一處群島附近。這群島就是著名的舟山群島。可是海上突然刮起了狂風,掀起沖天波濤。眼看就要翻船,慧鍔想起方丈的話,急忙向觀音大土叩拜求救。果真靈驗得很,雖然風暴仍舊,但帆船卻不再顛簸,海水把船送到了普陀島的一個山嶴之中,這裏風浪平穩。慧鍔把船停下來,決定等大風平息後再走。
第二天,風浪平息,慧鍔揚帆起航。可是船剛馳出山嶴,海面上突然升起了一團灰白色煙霧,越升越高,像頂簾子,正好掛在船頭前面,擋住了去路。慧鍔抬頭望望,頭頂上一片藍天,左右看看,煙霧兩邊都是清晰明亮的大海。沒辦法,只好調轉船頭,繞著煙霧朝前駛。可是帆船駛向左邊,煙霧飄到左邊;帆船駛向右邊,煙霧飄向右邊。船在海上繞來繞去,繞了一大圈,還是回到了普陀山的海面上。慧鍔無奈,只好仍然把船駛進嶴口,等煙霧消散了再走。
第三天,太陽從海平面慢慢升起。慧鍔走出船艙,抬頭看去,朵朵彩雲中間,有幢巍峨絢麗的彩色牌樓,寶幢流蘇,仙女往返,珠光寶色,耀人眼目。慧鍔心中大喜,合十頂禮,馬上揚帆啟航。可是船出嶴口,天上的奇景突然消失,烏雲遮住了太陽,海風拋起了巨浪,天色轉眼就變了。慧鍔發了急,想想在這裏已經耽擱了好幾天,老是這樣,什麼時候才能把觀音請回日本啊?心一狠,船繼續往前駛。
這時,風浪更大。沒駛出多遠,帆船突然停在海面上,再也前進不得。這時海上漂起來一朵朵鐵蓮,轉眼之間,整個普陀山海面全是鐵蓮花,把帆船團團圍在中間。慧鍔大驚,靜下心來細細一想,莫非觀音大士不願去日本麼?他回到船艙裏,跪在觀音像面前祈告說:“如若日本眾生無緣見佛,我一定跟從觀音菩薩所指方向,另建寺院,供奉我佛。”剛說完,忽然聽到“轟隆”—聲,從海底鑽出一頭鐵牛,張開嘴巴大口大口地吞嚼鐵蓮,一會工夫就吞食了—大片。海面上現出一條航道,正好夠帆船通過。鐵牛在前面遊,帆船在後面駛,行了不多久,鐵牛沉入海底,滿海的鐵蓮也無影無蹤了。慧鍔定神一看,帆船仍然駛進普陀山這個嶴口來了。
這時有個漁民過來,對慧鍔說:“這幾天的事情,我都親眼看到了,你走不成呵!還是請法師到我家裏住幾天再說吧。”慧鍔手捧觀音佛像,跟著漁民爬上普陀山。放眼看去,金光閃閃的沙灘上,海潮時退時漲;綠綠的山峰周圍是一眼望不到邊的茫茫大海;晝觀日出,夜聽潮聲。慧鍔心想,就在這裏造座寺院,讓觀音菩薩定居在普陀山吧。
庵堂造好,佛像供上,慧鍔知道自己喜愛的觀音佛像再也請不回日本了。他朝暮參拜,有時望著佛像苦苦發呆,一天,他突然想到,既然請不回觀音,我何不把觀音佛像畫下來,回到日本以後,再請人照著畫樣雕刻一尊,豈不是好?於是慧鍔拿出紙筆,對著觀音佛像,一筆一筆精細地畫了起來。三天后觀音圖畫成,畫得和觀音佛像一模一樣,鬢髮修眉無不畢肖,慈容慧目端莊可敬。慧鍔帶著滿腹的無奈捧著觀音畫像回到了日本。
從此,這尊白玉雕成的觀音佛像就留在普陀山。那座小庵堂就叫“不肯去觀音院”。普陀山也成為觀音道場地。
法雨寺又稱後寺,為全山第二大寺。占地33408平方米,建築面積13845平方米,共有殿宇樓閣廳堂294間。創建于明萬曆八年(1580),初名海潮庵。萬曆二十二年(1594)擴庵建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賜“天花法雨”額,遂稱法雨禪寺。圖為法雨寺大雄寶殿
法雨寺又称后寺,为全山第二大寺。占地33408平方米,建筑面积13845平方米,共有殿宇楼阁厅堂294间。创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初名海潮庵。万历二十二年(1594)扩庵建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赐“天花法雨”额,遂称法雨禅寺。图为法雨寺大雄宝殿
普陀山短姑道頭建於1919年。四柱三門,翠瓦飛簷,上有“南海聖境”、“同登彼岸”、“寶伐迷津”、“金繩覺路”、“回頭是岸”匾額五重,為北洋政府黎元洪、徐世昌、馮國璋等人所題。門柱上刻有楹聯;“有感即通,千江有水千江月;無機不被,萬里無雲萬里天”,“聖跡著迦山,萬國生靈皆樂育;佛光騰海島,千年潮汐靜波濤”,“一日二度潮,可聽其自來自去;千山萬重石,莫笑他無覺無知”,“到這山來,未謁普門當先淨志;渡那海去,欲登彼岸須早回頭”。
普陀山山門,門旁邊為七祖塔,匾額書《普陀聖境》
普陀山山门,门旁边为七祖塔,匾额书《普陀圣境》
普陀山千年古樟树
普陀山普陀济寺前的“定香亭”,皇帝到普陀山进香时所用。
普濟寺又叫前寺,是佛國第一大寺,全國重點寺院。占地面積37019平方米,共有殿堂樓閣軒357間,建築總面積15288平方米。該寺前身是後樑貞明二年(916)始建的不肯去觀音院。現寺為清康熙、雍正年間所建。全寺有六進殿堂,自南向北貫串在一條中軸線上。圖為普濟寺大雄寶殿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