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重翻義大利建築與規劃師柴飛拉提談論『波隆拿(或譯作「波隆尼亞」)城市整合性保存』等那套書,它曾經是1995年左右,議員曹以雄邀請台大教授夏鑄九來馬祖觀念播種「長住馬祖──聚落保存與社區營造」的理念藍本。之後的1998年夏季初來時,曹議員、楷智兄、錦鴻、曹常永村長與我一番思維激盪,共同寫下『牛角社區發展計劃』。後來,鄭智仁加入與城鄉工作室的成立。
時間流轉,馬祖雖然在傳統聚落修繕,與其間閒置民居再利用,初見成效。然而,再回首當時閱讀思考之路,與未來走向,我以為「社區總體營造」或「整合性保存」目標在牛角與芹壁的操作實踐上,其實仍有未竟之業。
二、三十多年前,柴飛拉提在義大利共產黨執政的左翼城市波隆拿,展開被後來世界都市計劃師稱許的重建志業,它所挽救的是避免城市核心區的傳統建築物紛紛走向拆除的命運,如何讓裡頭的住民願意住下來,解決現代化設施的不足。換言之,柴飛拉提遇到的問題不僅式建築與都是計劃的問題,同時也要社會性的課題。
整合性保存總規劃師柴飛拉提團隊很清楚意識到,推展這個計劃,除了基本的建築相關專業人員參與,必須與城市民眾,藝文、文史工作者之間不斷對話,甚至一個傳統老石匠的角色也絕不能輕忽,因為他可能最了解「城市的人文肌理」,永續居民共有記憶與人文脈絡,與建築物修護成為了並重議題。由於當年他們共同的努力,使得波隆拿城市全區人與原有建築物被完整保存下來,遠勝於巴黎、羅馬等城市。
思緒回到馬祖,牛角與芹壁、等聚落區舊式民居與景觀協調性能否維持,自有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歷史背景,形成了今日面貌。
當下,馬祖推動方向僅止於補助古厝修繕與再利用為重心,在此操作前期,缺乏全區性整盤計劃與不同背景成員的對話互動模式,除建築設計者與地方民代角色吃重外,無法召喚更多居民關心共同事務與權益,社區中人文與社會層面課題其實未得到較多重視,社區居民意識也難以凝聚。
即便如此,不過半年來從側面了解,大坪村社區營造中居民家戶訪談,鼓勵民眾參與的操作模式,似乎看見另一種的社會實踐意義,相信這種模式也將成為未來落實與延展相關政策必須納入的重要參考方向,畢竟社區營造是人與空間共同保存,以符合社會所需與進化。
再者,未來政府規劃古厝修繕後,當作旅遊性的餐飲部和民宿措施的做法也應考慮彈性調整,以一部分空間作為提供給無殼公教人員申請租賃的居所,加強公共設施,以紓緩因住宅不足,必須大興土木,對生態更大的破壞與衝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