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
●
香頌女伶們細抒歌聲,及她們身處的戰雲密佈的時代,很難不讓人聯想另一個東方的巴黎──上海。上海和巴黎都有相似的時空背景,硝煙四起之後,短暫的繁華之都立刻成為淪陷區。上海女伶傳唱的時代曲,也是所謂的流行曲,和香頌之原意十分類近。時代曲五大歌后周璇、白光、李香蘭、姚莉、歐陽飛鶯,也隔著歐亞大陸在另一端的城市中歌唱。
此際,巴黎雖遭德軍佔領,文化意識與藝術自尊並未崩潰,流行音樂流露輕快的氣氛,主要維持以手風琴、黑管、鋼琴、弦樂樂等樂器演奏。上海則處於是向舊社會與舊文化進行劃分時代的西化啟蒙階段,位在上海外灘英法租界傳出的歐洲音樂,美國發展出的爵士搖擺樂(Swing)與大樂團(Big Band)形式,拉丁美洲透過美國輸往世界的倫巴、探戈等,都影響當時時代曲的發展,演奏樂器也較為多樣,除管弦樂、黑管、鋼琴之外,還有源自於古巴的沙棰。
巴黎香頌與上海時代曲的曲風頗為類近,女伶唱技都優於當時男歌星,多數女歌者常以提嗓技巧演唱,伊迪絲‧皮雅芙與白光則屬例外,都以自然醇厚的歌喉發聲。兩地人物間拿來對照,還有不少微妙的發現,約瑟芬‧蓓珂美國出身黑人,卻在異國的巴黎享譽歌壇,原籍日本的李香蘭(原名山口淑子)也成為中國歌唱史上重要的里程。伊迪絲‧皮雅芙與周璇都有慘綠的童年,以及數段的黯淡婚姻,皮雅芙從走唱與俱樂部歌星起家,周璇則自歌舞團發跡,她們後半生又均長期為精神耗弱所苦,命運多舛;歌曲〈巴黎的天空下〉與〈夜上海〉都是當年都會榮景的寫照,〈玫瑰人生〉與〈花樣的年華〉也在歌詠生命的華美。
後來,香頌或時代曲的發展,女歌者都放棄了原初提嗓的唱腔,改以自然發聲或融入部分美聲唱法。法國女伶演繹香頌時,歌裡每個句處都有濃醇的鼻音味道,和目前蘇杭、上海女人說話時保留的吳儂軟語風味幾分神似。
●
舊巴黎與老上海就像是互為鏡子中的投影。三十年代是許多文化人想要回味往日風華的遠去時光,香頌、時代曲群星的歌聲與影像,以及同時期演唱的莉莉‧瑪蓮(Lili Marlene)與再度陷入愛裡(Fall in Love Again)的德國著名女星瑪蓮‧德黛麗(Marlene Dietrich)的影歌作品,都成了電影與電視中重構過去的文化財產。
唱機中流洩著老香頌的旋律,過去的繁華與風流之聲,卻成了當今的蒼涼與輕愁。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