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聖經』:先論基督教所用的聖經.天主教聖經名字我還不清楚咩@@
*《聖經》全本66卷,以耶穌基督降世為分水嶺,分成《舊約聖經》與《新約 聖經》。《舊約聖經》39卷,《新約聖經》27卷,用“九九乘法”來記便 很容易記,就是3x9=27!
*《舊約聖經》以『預言彌賽亞降世拯救』為經,以『如何靠行為守律法誡命 好成全人的義換永生』為緯;
*《新約聖經》以『拿撒勒人耶穌便是預言中的那位彌賽亞』為經,以『如何 憑信心好成全上帝的義獲永生』為緯。
(『彌賽亞』乃希伯來語,希臘語即『基督』,也就是『救世君』的意思)
*問題一:《聖經》既然同其它宗教的經典一般,都是人手書寫、人手編輯成 書,那麼《聖經》又有何超越凌駕其他宗教典籍的地方呢?
1:首先,當知道《聖經》不單只是人手書寫、人手編輯而已,其裡頭充滿了 『上帝超自然的自我啟示』,也就是說,這群跨越不同時代的作者們,都 只是書寫工具而已,背後真正的作者實是上帝祂自己。
2:『啟示』又或者說『默示』,其實這兩個詞的原文並沒有多大的差異,倒 不必在這上頭大作文章刻意作分別。『啟(默)示』的原意即『移(撤)去 遮蓋使之揭露顯示』,其典故請查考【出埃及記卅四29~35】。(請手邊 準備《聖經》以翻閱,我不贅述冗長經文以省篇幅)
3:當摩西面見上帝聆聽囑咐時,及傳達聖意給百姓時,也就是摩西在接受並 傳遞『神聖啟示』的當兒,矇臉的帕子就揭去掀開以顯示榮光,其它時候 則遮臉掩蓋榮光,這個『揭開帕子』的動作正是『啟示』的意思。
*重點是:榮光本就存在人群中,但帕子不掀開,任誰都看不見!上帝本就在 我們當中,但祂『自我隱藏』【以賽亞書四十五15】,以致人肉眼 看不到,所有關乎上帝的知識,全賴祂的『自我啟示』,而這就是 上帝推動多位作者的手寫下《聖經》的目的,要人透過《聖經》來 認識祂,此乃祂欽定的途徑,捨此別無它法!
*問題二:其他宗教也聲稱他們的典籍也同樣帶有“神聖啟示”啊,何獨基督教的《聖經》呢?
1:所以,那『啟示』的源頭有必要作番追蹤釐清了!《聖經》中的上帝自諭 是『至高無上且獨一無二』,反觀其他宗教的典籍皆自述是『眾神中的一 位』。
2:『名字』是一條重要的線索!《聖經》中的上帝明顯是『光之源頭、光之 本體』,而推究其他宗教膜拜的神明則是『光之守護者、光之傳遞 者』其身份僅僅是『光』的“僕役”而已,兩者高低優劣已見分曉了!
3:『口氣』是另條重要的線索!人們常批評《聖經》中的上帝其口氣“狂 妄、排它”,的確從【申命記卅二39】,祂說祂是那絕無僅有的一位, 除祂之外再無別神,只要祂定意殺誰傷誰,斷無人能阻止祂,更別妄想 從祂手中搶救出那人!祂真的口氣很“狂傲”!
4:【出埃及記卅四12~14】祂把其它自稱為神的,一概貼上『邪』的標籤,只 有祂是唯一的『聖』,祂自詡是『忌邪者』,吩咐屬祂的百姓要以絕對 的強制手段拆除剷平異教祭壇、砍倒打碎假神柱像!祂“目中無神”何 止口氣“狂傲”,簡直是手段“霸道”哩!
5:難道“眾神”沒祂輒嗎?沒有一個夠份量的大神義憤填膺出來替眾同僚出 口鳥氣嗎?不然怎眼睜睜坐視上帝一直“狂傲霸道”由古叫囂至今呢?只 有一個可能,那就是祂說的是真話,果真如此,誠實說出真相的祂,就不 能算是“狂傲霸道”了!
6:【以賽亞書四十五14~16】述說著古代強盛如埃及、蘇丹(古實)、葉門(西 巴)的國民,都要俯伏異口同聲說『除上帝外,別無真神』。當知道,古 代每個城邦都有其專祀的『守護神』,若這些城邦的國民被征服,並帶 上鎖鏈千里押解至異國向人俯首稱臣的話,就意味其『守護神』已被擊 敗了。古代的戰爭,不只是人的戰爭,也是『守護神』拼高下的戰場, 通常神像會抬在軍前。『埃及守護神、古實守護神、西巴守護神』這批 當代的一級大神都無能蔭庇膜拜牠們的子民,牠們的子民都要轉向上帝 所立的君王腳前俯首稱臣,意味著“眾神”也要向上帝求饒!
*《聖經》是『至高者』的『自我啟示』,絕不要把《聖經》與其他宗教經典 相提並論,以免犯了把『忌邪者』與『邪者』相提並論的錯謬!
*詩篇 第一百三十八章
(大衛的詩)我要一心稱謝你,在諸神面前歌頌你。。。
*這裡的「諸神」是指那些背叛天使嗎?
*如果是,聖經為何要稱他們為神?
1:『神』或『守護神』正是指『天使』沒錯!大衛的詩中多次提到『諸(眾、 萬)神』,有時是指聖善天使,如《詩一三八1》;有時則是指墮落天 使,如《詩八二1》。而那在『諸(眾、萬)神』之上的是『上帝』,如 《詩九十六4》,因此『上帝』與『神』的稱謂不能混淆。
2:早期漢字把『上帝』與『神』的分際劃得十分嚴明,『神』與『鬼怪』同 級互通,所以孔子常將『鬼神』一起提,如『子不語怪力亂神』、『近鬼 神而遠之』,因此先秦時代,『上帝』與『神』的區別很清楚,但秦漢以 後,五行方術盛行,加上道教的推波助瀾,『神』字才被混淆的,奉勸華 人教會萬勿稱全能造物者為『神』實乃大不敬。這違反獨一上帝的觀念。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