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1-07 13:23:15| 人氣33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日常佛學:菩薩行(8)佛陀覺悟前所學之人生思想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事實上,佛陀對於宇宙及人世間的見解,綜合自當時婆羅門、外道六師以及各家的思想;任何有益現實人生的見解。所以,他年輕時出家所遇之師所訪之道,對於認識人生和學習佛法都也是有參考價值的。

身為武士階級,婆羅門思想當為佛陀年輕時所熟悉並服膺的。
婆羅門思想,主張同時以先驗和經驗兩種知識,處理人生的問題。
以先驗來說,宇宙中梵神是實在的,其他萬物皆為幻象。
就經驗而言,宇宙的現象存在和人間社會各種價值、差異以及不平等,是必須接受的。
人生最終的目的,在追求解脫:超越生死循環,捨棄自我;未修得解脫境界時,人注定要忍受生死輪迴之苦;人,每一世命運之困苦或富泰,決定於個人前幾次的業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人生無論貴賤貧富,都應該分四個階段來生活:
第一期,學習階段,學習自我控制和嚴禁縱欲。
第二期,家庭階段,可以追求各種樂趣、財富功名以及滿足各種欲望。
第三期,成熟階段,不論功成名就與否,都應努力擺脫世俗的誘惑。
第四期,棄世階段,無論以前各階段的成敗,都要斷然揚棄物質的追求,專注精
神的修養。
所以,人生的過程,除了應該努力追求正直和精神的解脫,也有權利盡情滿足欲望;這種滿足必須遵從道德和公正。
人分為四個等級:貴族、地主、商人和工農,因果報應決定個人出生的等級;
精神修練,需要導師指導,主要是透過靜坐冥想,來控制軀體,進而控制心靈,因而體認個體之原本存在為淨潔神靈。

這種由婆羅門階級規定及指導的生活思想,平心而論,並非全無可取之處,和我們現在的社會生活及一般的佛教信仰內容也沒什麼太大不同。

佛陀在婆羅門思想後所服膺的精神領袖,主張自由出家自由生活,被稱為沙門;出家的佛陀就是和這些沙門學習三種主要的人生思想。人類從古至今,有關生活、生產及思想的工具固然有天壤之別的改變,但是這些思想的問題似乎是亙古不變的。黢

中阿含度經,記載了三種典型的人生觀:
宿命論主張,個人的命運都是自然形成的,無法抗拒。
精神論主張,個人的命運由神的意志主宰。
偶然論主張,沒有什麼命定的規律可拘束,一切都是偶然。

佛陀見識的六位重要沙門,他們的思想也都具有普遍性:黢

布蘭迦葉,明確而且公開否定道德、善行和報應。
長阿含沙門果經說他的思想:
即使殘害人或生物,用砍的、燒的、割的,使人發抖、痛苦、放聲大哭;即使殺生、姦淫、狂言亂語、攔路打劫、越牆偷盜;即使拿利劍把天下蒼生,全都一片片割成肉堆,這些都算不上什麼罪惡,也不會有什麼報應。在恆河南岸如此殘害生命,不會有惡報,而,在恆河北岸大做善事施惠眾人,也不會有福報。

莫伽拘舍黎,是泛靈信仰者,主張萬物都有靈魂,但是他們的存在是命定的,本身也不能有所作為,只接受偶然的狀態支配,在任何隨時發生的狀態中受苦或受樂。無論賢明愚蠢,都隨命運流轉、輪迴,直到痛苦結束,所以,他也是否定自由意志的宿命論者。
長阿含沙門果經說他的思想:
沒有什麼可說的,也沒有什麼規則可依循,沒有什麼善惡,也沒有什麼報應,人是孤苦伶仃的存在,也不可能藉修行得到解脫並且教導他人。

阿夷多,是唯物論者,主張靈魂和身體不可分,死後靈魂就不存在;死後,一切化為烏有。所以,人生在世應即時行樂。
長阿含沙門果經說他的思想:
只有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和它們活動的空間是真實恆在的。
人由四大元素組成,人死的時候,地歸還地,水、火、風各歸還水、火、風,一切都敗壞散離。屍床置於火塚,燒到骨頭變成灰粉,不管你是聖賢或愚癡,都如此斷滅得一乾二淨。

包浮陀加,相信靈魂是獨立存在的,不過他認為靈魂和構成身體的其他元素一樣,都是物質性的存在。因此,他主張:人是由地、水、火、風、苦、樂和靈魂構成的。苦和樂,不是個人主觀的屬性,是自己獨立的實體和狀態。同樣的,其他元素也不是被製作或創造出來的,它們的存在安定得像頑石,不動搖不變化,不互相侵犯也不互相作苦樂。
雜阿含一六三經說他的思想:
如果有人以利刃切斷頭,也不會害毀生命,這不過是利刃經過七元素之間的間隙罷了。所以,這世界沒有能殺人的,也沒有能被殺的;沒有誰看得到誰,也沒有誰能被看到;人彼此間也聽不到誰的聲音。

沙若毗,是懷疑論者,認為任何形上的問題都不可能清晰明確的認識和敘述,一切都是不可知的。所以,必須放棄思辯,只管實踐修行。
如果你問他:這事是不是這樣,他總是這樣回答(長阿含沙門果經):
這事是這樣,呃,不過我不以為是這樣,也不以為似乎是這樣,也不以為不是這樣,也不以為並非不是這樣……

倪犍子,是耆拿教主,他對知識的問題採取這樣的看法:不可對事物下任何判斷,應從多方面觀察。事物從形式來看可以說是不變動的,從內容來看則是變異無常的。人生是極其陰慘苦惱的;從亙古以來的一切苦和根源解脫,是他的理想。
他相信輪迴,認為惡業包障靈魂,使人束縛在悲慘狀態,只有藉著苦行去消滅過去的惡業,防止新業的流入,淨化靈魂,發揮靈魂的本性,才可能達到永遠寂靜和最幸福的狀態。
苦行的實踐,在他的徒眾間實行得非常嚴酷;有些人採裸體修行,認為靈魂已被肉體覆蓋,加上衣服更束縛。
他們也遵守極端的不殺生主義;走路時怕踩到小蟲會一邊以拂塵掃地,帶口罩以免吸進細微的生物,同樣原因飲水必先過濾。可是,他們斷食修行的時候,經常會把自己餓死。
他自己說(長阿含沙門果經):黢
我是看透了一切的人,沒有我不知道的事物,無論行、住、坐、臥,我時時刻刻都保持這種徹悟的智慧。

其他還有各種派別,說來說去,無非還是世界的起源、如何存在以及人生的歸趣,這些問題的見解:

長阿含梵動經說:
在過去和未來的時間裡,生命不增不減;所以,吾人和世界是永恆不變的。
經過極長的時間之後,世界會壞滅。
吾人和世界,有部分是永恆的,有部分是無常的。
世界是漫無邊際:無限大。
世界有其限界。
世界有部分是無限大,有部分有限界。
世界並非有限也非無限。

善惡要如何分別,善惡有沒有報應,有沒有前世、今生、來世這種輪迴。或者認為這些論題,根本沒有明確的跡象可分辨。

偶然起源論者,說:這世界的存在,是沒有原因而自然生起的。或說:這世界本來無,後來有;我們的生命也如此。

關於人死後知覺意識是否仍存在,或說形相和意識都會存在,或說無形相有意識,或說有形象無意識,或說各有相當程度或相當成分的存在,或說像生時一向的苦、樂、有苦有樂或不苦不樂那樣,或說完成斷滅,或說在欲界斷滅,或說在第一層天:空無邊處斷滅,或說在第二層天:識無邊處斷滅,或說在第三層天:無所有處斷滅,或說在第四層天:非想非非想處斷滅。

由於吾人具有享受官能之樂的能力,對事理探索的心識作用,還有意志力;所以,都可能在現世就獲得幸福。

這些思想和問題,無論是在宗教或是科學的領域中,至今都仍然是無解的。

台長: 東年
人氣(33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