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4-19 13:50:24| 人氣8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客家台北‧台北客家--在台北尋找客家認同的一百種方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客家的多元認同
許多少數族群的文化運動者,經常以「文化多樣性」的概念作為之所以要保存文化的理由,也就是說任何一種文化的消失,對世界上其他族群的文化都將造成損失,只有更多樣的文化並存,人類的社會才能和平共榮,尤其是語言的存亡,更被視為是文化是否消失的指標,但是如果只有考慮保存語言,卻未思考如何讓語言更適合現代使用,如何讓客家話更具競爭力,就算有再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沒有使用的價值,仍然會被社會所淘汰。另外,要讓客家話更具競爭力的方式,就是客家話本身也必須充滿「文化多樣性」,除了每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特色的腔調之外,不同階層的人也有屬於自己的客家話,年輕人摻雜其他語言的客家話,當然也是一種客家話。同樣地,在文化認同上,也是充滿多樣性的。
儘管多元文化的概念已經被主流接受,但是實際上並沒有落實在社會生活中,在媒體上對客家人及客家文化的呈現,仍然停留在原始時代,山歌、藍衫、客家菜變成被濫用的文化符碼,甚至連客家人自己都相信這些就是代表客家,這些文化符碼經過商業市場的運作,變成了商品化的文化產品,街上四處可見打著客家菜招牌的餐館,到底賣的是不是真正的客家菜,也沒人知道;近幾年流行的客家擂茶,壓根大部分的客家人根本就沒喝過這玩意兒,儘管我們不否認文化有創新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是憑空捏造,或是基於商業或政治利益去操弄族群符號,這不但無助於多元文化的可能性,反而會加深錯誤的刻板印象,甚至造成族群間的對立。
客家文化形成的過程,原本就是以漢文化為主體,融合各地在地文化形成的新文化,因此絕對不是只有一種面貌,也沒有任何一種文化可以代表客家,尤其是台北的客家文化,早已與其他文化交融在一起。但是在尋找客家認同的過程中,年輕一輩的客家人,顯然是被忽略的,因為大部分的客家意象與圖騰,多半是由上一個世代的人所主導,依照他們的想像去建構出來的,與我們這一代的生活經驗差距很大,也顯得格格不入,也就是說,以農業生活發展出來的客家文化,現在到了應該轉型的時刻,它並非被揚棄,而是以適合現代的面貌呈現,讓年輕人願意去認同客家。如果從這個觀點來看,首先要打破的就是誰才是「客家」的迷思,例如會說客家話才是客家人,刻苦耐勞是客家人的特質,或是說四縣腔才是正統的客家話,這些主觀的判定標準都是有問題的,而且排除了許多可能性,也與事實有很大差距。多元的台北客家認同,應該是與台北這個地方結合在一起,與都會的生活結合在一起,這樣,我們無論在何處,都可以找到客家認同,因為台北就是客家,客家就是台北,無論在台大附近的冰店,或是民生東路上的牛雜湯,儘管他們賣的不是所謂的客家美食,但是卻充滿著濃濃的客家人情,就像彩雲的母親說的:「還係嗯客人做介卡實在!」
在客家新民謠的運動中,我們看到了可觀的成績,也獲得不少年輕人的認同,這種融合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所表現的新音樂形式,展現了文化創新的可能性,另外,像是魅戲偶劇團充滿喜感的布袋戲,以及客家劇團對客家的省思,歡喜扮戲團從女性個人生命史回看台北的客家移民史,從這些不同形式的藝術呈現中,我們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客家面貌,它是多元的,而且和每個人的生活與生命息息相關,就是這樣的日常生活實踐,形成我們的認同,彩雲家的客家經驗,與阿貴哥的客家經驗,或許有相同的背景,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內涵,年輕一代的台北客家人,正試圖擺脫客家的包袱,從個人的生活體驗及都市生活出發,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客家認同。如果從這個觀點來看,在台北要尋找客家認同的方法,何止一百種,而是千種萬種,但是要達到這樣的多元認同還有很大的空間需要努力,許多障礙不在外在環境,而是來自於我們自己。
其實,無論客家、閩南、原住民、新移民,甚至在台灣生活的外國人,每個人都能在台北找到屬於自己的認同,並且互相欣賞及體驗彼此的文化,這來得比不斷強調族群優越或是文化危機來得重要吧!



台長: 光爸
人氣(81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