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日 在世界的角落遇見天堂
第三日一早,依舊是風和日麗的好天氣,我們出發前往此行最重要的目的地,也就是咖啡團隊成員Devin的老家。我們一樣搭乘當地的becha,沿途可見許多婦女帶著孩子一起在田園裡工作。她們的頭上覆蓋造型特殊的布墊,孩子們則光著腳丫在田間遊玩。只見大片坡地上種植旱稻,稻田裡還留有乾枯的樹幹和樹根,當時看不到任何輔助耕種的機械,完全是傳統的人工耕作方式。
*************************************
這是一個自然純樸、而且乾淨舒適的部落。其實已經忘的部落的名字,或許在地圖上也找不到,但對我來說,這裡是隱身在群山之中的世外桃源,與台灣早期的原住民部落類似,連家屋的造型和空間配置都很相像。房屋多為木造高腳屋,部落裡除了電力之外,其他生活所需的能源和物資都自給自足,也因此家中沒有多餘的電器用品,對於生活周遭的資源都善加利用。
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在廚房上方吊了一個沒有籠子的鳥巢,一隻鴿子正在享用飼料,而且可以不受拘束到處飛翔。當然外面飼養的牲畜都是隨意放養,也就是說,在這裡沒有任何生物被剝奪動物權;不分人或動物,都能夠與「家人」自由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我想,昔日台灣農村的生活應該也是這樣吧!
************************************
Devin首先帶我們參觀家族墓園,他的祖父母安葬於此。Devin所屬的Purba家族,在當地是地位顯赫的貴族世家,從美麗的墓園就可見其尊貴身分。上方的尖塔,為巴塔克族傳統建築與圖騰;屋頂下方,則引用聖經哥林多前書的經文。墓碑上除了姓名和出生死亡日期之外,還刻有十字架;可見Purba家族已經完全基督教化。不過特別的是,在墓旁有一支用牛角製作的權杖,以及牛的上下顎和牙齒,象徵Devin祖父在部落的領袖地位。因此部落的傳統文化仍然透過其他形式傳承下去。
***********************************
回到部落,Devin帶我們拜訪眾多親戚們的家。只見每一家都兒女成群,到處充滿孩子的嘻鬧聲,非常熱鬧。我也幫每一家拍全家福,無論大人或小孩,每個人都洋溢著純真的笑容。在這裡,我感受到家的溫暖和包容,也讓我深深體會:一個幸福的家,不在於房子的好壞或大小,而是一家人可以共同分享快樂或悲傷,以及家人之間的愛與羈絆。
Devin的叔叔熱情邀請我們進到他的家。老實說,屋子裡面空無一物,如果要用家徒四壁來形容,似乎也不為過。木板拼接的牆壁還有許多縫隙,大家圍成圓圈席地而坐;這個空間就是全家人吃飯、睡覺的地方。原來生活可以如此簡單、輕省。相較之下,我們的家顯然堆積了太多無用的東西。更可笑的是,大多數人花費一輩子的時間和心力,只為買車買房,卻犧牲了與家人相處的時光,甚至為了爭奪家產造成人倫悲劇。到底我們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才是生命中最要的東西?我在這裡找到答案。
***********************************
雖然屋子裡沒有任何家具,但是牆上卻貼滿了家族照片與紀念物,這也是家裡最貴重的東西。其中有許多Devin祖父留下來的老照片,包括年輕時充滿知識分子氣息的個人照;還有多張地方人士建立基督教會的紀念合照。可見祖父積極參與教會事務,受到地方敬重。另外有一張是祖父從軍時所拍攝的珍貴照片。二次大戰結束後,印尼獨立軍與荷蘭展開四年的獨立戰爭,祖父也參與了這場戰役,成為Purba家族重要的家族回憶,也為歷史留下見證。
Devin叔叔的經歷,也相當令人敬佩。原本在印尼首都雅加達擔任警察的他,幾年前決定放棄令人稱羨的穩定工作,帶著一家大小回到部落承接家裡的田園,過著簞食瓢飲的清貧生活。相對於牆上身穿制服一臉嚴肅的照片,回到家鄉的叔叔顯得自在快樂。他一點也不留戀都市的生活,儘管鄉下物質缺乏,但心靈卻無比富足。
當然,回鄉還是需要相當大的勇氣,畢竟要靠咖啡園養活一家人並不容易。咖啡豆價格的決定權不在農民手上,加上天候因素影響,收入十分不穩定,這也是我們想要推動公平貿易咖啡的原因。我和咖啡團隊成員跟叔叔簡單說明公平貿易的想法,也進一步了解咖啡小農實際面臨的狀況。
***********************************
老實說,公平貿易是浪漫而充滿理想性的想法,真正要成為可行的事業,還是需要建立一套商業模式。以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的公平貿易咖啡,基本上還是透過中間的公平貿易認證組織進口咖啡,很少直接找咖啡農合作,因為必須克服產量不穩定或品質不均的問題。當然,這也牽涉到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與生態意識,是否能接受每一批的咖啡豆,就是會有不同的風味?以及體認到我們所喝的每一杯咖啡,背後都牽扯著土地倫理與農民生計?
在我還未來到印尼之前,這些都僅只是腦袋裡的想像。當我實際走訪咖啡農,真實看見每一個人的臉孔,每一個家庭的生活,在沒有機具設備以及資材的情況下,從種植、採收、日曬到後製處理,都是親手完成,以整個部落的人力供應全世界所需的咖啡。我才真正感受到原來每一杯咖啡,都得之不易。也希望我可以透過影像與文字,讓更多人看見咖啡小農的生活。
***********************************
叔叔帶我們參觀他的種植園,真的是名副其實的食物森林。整個田地種滿了各式各樣的作物,而且層次分明;從高層的棕梠、椰子、芭蕉,中層的咖啡、可可、玉米,到底層的旱稻、青菜,令人大開眼界。我相信這才是人類農業的原型,所有生活所需都在自家的田園裡得到滿足。大面積單一作物的種植,是殖民經濟所發展出來的。很慶幸這裡的咖啡園,沒有為了經濟規模而失去多樣性,不同時節產的作物,讓部落可以自給自足。就算咖啡的收入減少或意外發生,依然可以維持生活的基本需求。
***********************************
早期這裡的咖啡樹多為羅布斯塔種,後來為了迎合市場需求,農民把咖啡樹砍掉,重新種阿拉比卡種(當地人稱:阿丁)。也許是新品種適應不良,病蟲害的問題日益嚴重。但是因為沒錢買農藥,農民只能自力救濟。為了解決問題,叔叔嘗試把阿丁接枝在羅布斯塔的咖啡樹上,希望增強咖啡的抗病力。當時還在實驗階段,不知現在是否成功?真心希望病蟲害問題得到改善。畢竟要不使用農藥,就必須從咖啡樹的體質和土壤的健康著手。這和人體一樣,如果不靠藥物治療,就得增強免疫力和維持健康的生活。
叔叔的種植園完全沒有使用農藥及化肥,唯一使用的資材是自己製作的堆肥,而且都是就地取材,讓資源循環使用,沒有任何浪費。因為沒有使用農藥,加上生態豐富,許多生物得以共享這片田園。各種動物、昆蟲和微生物的活動和遺留,讓土地充滿生機,作物也獲得需要的養分,這就是所謂的共生吧!
********************************
就在叔叔種植園附近,一旁的工寮正在熬煮一鍋汁液,濃郁的香氣撲鼻而來。詢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在熬煮棕梠糖。這也是我第一次見識純天然棕梠糖的製作過程。這位製糖人為了讓我拍照,不但展示各種工具,還特別爬上樹示範採糖過程,真是太感謝了! 除了品嘗原汁原味的棕梠糖,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所有使用的器具都用天然的竹筒製作,包括爬樹的梯子,也是用兩根竹子鑿洞而成。只要用一些巧思,身邊的資源都可以拿來利用。
************************************************
參觀完種植園,回到部落時已近黃昏,家家戶戶忙著收拾曝曬在地上的咖啡豆。大孩子負責收咖啡,小孩子則幫忙照顧更小的孩子,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工作。就像魔幻時刻一般,整個部落籠罩在金黃色的陽光下,形成一幅和諧動人的景象,不禁讓我從內心發出讚嘆,這就是所謂的天堂吧!
*********************************
回到叔叔家,我們坐在門前的地上享受天黑前的悠閒時光。涼風徐徐吹來,消去大地的熱氣,孩子們則是在馬路上踢足球。在這裡不用擔心安全問題,整個村子都是孩子們的遊樂場。這時一個小販騎著摩托車來到部落,車子後座放置特製木櫃,上面寫著BUBUR,兩邊各擺一桶鍋子,架上則有各種調味醬。後來我才知道,BUBUR是馬來語的粥或羹。因為村子裡沒有小吃店,小販的出現吸引一群孩子圍繞,連我都想嘗看看BUBUR的滋味。
為了迎接我們的到來,叔叔一家特別殺雞款待,我也見識到正宗咖哩雞的做法。新鮮椰絲和椰子油的香氣,真是令人難忘! 晚餐開動前,叔叔帶領所有人禱告,他除了感謝上帝賜給我們豐盛的食物,還特別感謝上帝把我這位遠道而來的朋友,帶來這裡與大家相聚在一起。當我聽到這段禱告時,不禁流下感動的眼淚。我是何其有幸能夠身處天堂部落,並被接受成為他們的一份子。這份感動至今仍然深深刻在心底。
************************************************
晚餐過後,部落的小孩全都擠在村子裡的雜貨店看電視。以前都是聽說台灣早期社會電視尚未普及,大家集合在一起看布袋戲的盛況,在這裡我竟然見到了傳說中的景象。雖然聽不懂印尼話,但螢幕上播出的應該是八點檔連續劇,充滿談情說愛及家庭倫理的劇情。觀眾顯然十分入戲,過程中不斷發出各種歡呼或嘆息聲。當節目結束時,大家還意猶未盡地討論劇情。這是大家一起看電視才會有的趣味。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