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9-04 14:31:16| 人氣44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客家與周邊族群的關係--阿不滴的研讀報告(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客家研究在漢人社會研究中的特殊性

「我們的祖先是河洛祖,後來搬到客家庄,才變成客家人。」長輩們解釋著為什麼我們家拜阿公婆是用碗拜,而不是客家人普遍使用的牲禮,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們對於自己是客家人的認同,就像台灣的閩西客與漳州客,早已不認同自己是客家人,反而是北部平埔族有多數變成了客家人。到底族群認同的界線在哪裡?認同的機制是什麼?這是我想解開的謎題。
要建立客家認同的模型,其中最基本的問題是,客家文化到底有哪些特殊性?除了語言上的差異外,客家文化與其他民系的漢人文化似乎沒有明顯的差異,加上客家文化多元組成的特性,使得客家本身的定義就十分複雜,如何從其中分析出客家文化的基本概念,是首要進行的工作。
語言分析在近來成為社會科學之顯學,語言所承載之文化結構與心靈結構,成為最具體的證據。不過目前有關客語的語言分析,多半仍在不同方言與腔調上的比較研究,有關語言中所反應的深層思維,並沒有做進一步分析。在方法論上,客家研究還有很大的空間。
一般漢人社會研究,著重在家庭的社會功能分析,雖然的得出了基本結構,但欠缺個人在社會行為中的自主性,使得許多變異的情況無法解釋,如何將此部分納入,讓死板的社會結構與人的選擇發生關連,容許更多變異情況發生,這是建構認同模型所要努力的。

台長: 光爸
人氣(44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