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2-26 05:53:52| 人氣50,113|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傳說中SM的低溫蠟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片一:低溫蠟燭
----------------------
圖、文 : 毫不留情
===================================

自古以來蠟的種類繁多大致上根據蠟的來源不同被分為動物蠟、植物蠟、礦物蠟和合成蠟。又依化學成分不同而有各種不相同名稱的臘和應用不同用途。

有這麼多種類的臘原料,如果又經過一些添加和調配,臘的材料特性和熔點也將各不相同,熔點溫度高低差異會很多,大致上一般蠟燭熔點都在60~70度C 左右,較低溫可溶化的臘也大致有45~50度C。

圖片中傳說中的低溫蠟燭其成分不明,本人為了讓好奇的人知道效用如何,特地親自冒險實驗嘗試,結果並沒有想像中的不會燙,實驗步驟開始點燃此蠟燭之後,在距離大約50cm的高度,將熔化的蠟液滴在手臂上仍然感覺相當灼熱難以忍受,弄掉手臂上的臘之後觀察皮膚,雖然並未灼傷卻有變紅,而且觸摸會有一點點刺痛,輕微灼熱感覺要好幾分鐘才消失,顯示此類低溫蠟燭,並不是不會燙,熱熔化的蠟液滴落高度一定要很高,才能讓滴落的蠟液溫度降低(蠟燭應該距離超過一公尺以上才安全)所以請勿任意冒險嘗試,而且玩火容易造成危險,千萬別幻想這種所謂的低溫蠟燭能增加男女情趣,除非你有特別的癖好;妳(你)真的非當女王(國王)不可。
============================================================

古代蠟燭的使用歷史

西周至秦代的大燭、庭燋等固定式火把是「以葦為中心,以布纏之,飴蜜灌之」而成;而拿在手上的火把則用荊燋製成。最早的燈具出現在戰國,戰國時代人們在煮食動物時發現動物油脂的易燃性及耐燃性,以動物油脂加入木材製作「蘭膏明燭」,放置於燈具之上。漢代將麻稈去皮縛成束,浸泡動物油脂,製成「麻燭」,立於燈座上使用。另外漢代已有蜂蜜蠟,但是相當稀少。

晉代時始有蠟燭出現,不過當時僅限於貴族階層使用,平民則使用油燈。當時並沒有燭芯,使用蠟燭還要加熱溶化。從晉代到宋代蠟燭的種類不斷改良,從黃蠟、白蠟進步到石油蠟。
黃蠟就是蜂蠟,蜂蠟是構成蜂巢的主要成分,也是最早的蠟燭原料。白蠟則是白蠟蟲分泌的蠟,出現於唐代,凝固性和易燃性都比黃蠟佳。宋代出現石油蠟,在沈括《夢溪筆談》、陸游《老學庵筆記》皆有提及,而油煙污染是石油蠟的一大弊端。明清時大量植物油成為製蠟原料,取材廣泛容易,使蠟燭成為主要的照明材料,不再被貴族壟斷。

註解:
從文獻資料來看,西周時的「燭」應是一種由易燃材料製成的火把。
燭:用於執持的火把,則叫做「燭」。
燋:沒有點燃的火把通稱為「燋」。
大燭:放在門外的叫做「大燭」。
庭燋:放在門內的則叫做「庭燋」 。
燋由一種叫做「荊燋」的木材製成,所以有「以薪為燭」之說。
兩漢時依製作方法開始不同有「麻燭」、「蕡燭」、「蜜燭」的出現。

蠟燭:現今的「蠟燭」則根據漢語大辭典的定義:「蠟製的照明用品。通常做成圓柱形,中有棉紗芯,點燃紗芯以發光。」
一般自製蠟燭製作方法
------------------------------
材料(許多化工材料行有賣)
1.白臘(基本材料)
2.黃臘(避免蠟燭過脆易碎,與白臘比例約10:1)
3.蜜(蜂)臘(防止滴臘用量約5%)
4.油性色粉或蠟筆(用量少許)
5.過完臘的棉心加底座
6.模具或容器

工具
1.鍋子1個
2.瓦斯爐或電磁爐1個
3.竹筷(攪拌顏色用)1支
4.用膠帶、小髮夾或其他可稍固定棉心之用具1個
5.剪刀1把

步驟
一.將成比例的白臘切成小塊狀、黃臘和蜜(蜂)臘,放入鍋中用瓦斯爐小火、隔水或用電磁爐(約80度)加熱,使其完全溶化成液態。

二.熔化後,依個人喜好加入油性色粉或蠟筆顏色調色(需充分攪拌均勻,否則顏色易沉澱),通常顏色所用為三原色(黃、紅、藍),可互相調色。

三.調色後,將過完臘之棉心(棉心長度需高過容器約2~3公分)及底座,放入模具或容器之正中央,用膠帶、小髮夾或其他可稍固定棉心之用具,稍加固定後將調好色的液態蠟油緩緩倒入。

四.待其冷卻硬化後,將上端過長之棉心減去,然後拖去模具即成為蠟燭。

台長: 毫不留情(James)
人氣(50,113)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生活常識與知識 |
此分類下一篇:帶我走 Tiramisu

日本藤素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5 23:08:4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