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聊聊,即興劇的「Game」。
在即興劇的世界裡,不論是課程、排練、演出,都有很多的Game。
Game,是遊戲。
Improv Game,就是即興劇遊戲。
Game在即興劇中,真的很重要,所以我想聊聊,我所認為的Improv Game是什麼?
我認為即興劇的遊戲,就是一種有規則的活動。即興劇遊戲的規則,是特別設計來訓練人的即興表演能力,或是設計來讓演員在觀眾面前,一邊挑戰規則,一邊演出即興劇。
簡單來說,即興劇遊戲,是用來做什麼的?不是用來「吃」、不是用來「喝」、不是用來「穿」、不是用來「知道」就好的、不是用來「收集」,是用來…「玩」的。
透過玩的過程,我們學習了即興劇的概念、我們鍛鍊即興劇的技巧、我們表演出即興劇。
在繼續聊下去之前,我想先引用一下,維基百科中一般對「Game」的定義:
Game是什麼?
一種有結構的遊戲,通常作為娛樂用途,有時當作教育的工具。
遊戲的成份,包括:目標、規則、挑戰和互動。通常能帶來精神和身體上的刺激。許多遊戲可作為發展特定技能的一種練習,或者發揮教育、刺激、心理上的功能。
擷取翻譯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Game
Game為什麼存在?
維基百科中,提到人類世界為什麼會有「遊戲」的參考資訊,有以下三個有趣的理論。
【本能說】
德國詩人和劇作家席勒認為,「人類在生活中要受到精神與物質的雙重束縛,在這些束縛中就失去了理想和自由。於是人們利用剩餘的精神創造一個自由的世界,它就是遊戲。這種創造活動,產生於人類的本能」。
席勒說:「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
【剩餘能量說】
剩餘能量說是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提出的一種遊戲理論,他認為,「人類在完成了維持和延續生命的主要任務之後,還有剩餘的精力存在,這種剩餘的精力的發泄,就是遊戲。遊戲本身並沒有功利目的,遊戲過程的本身就是遊戲的目的」。
【練習理論】
德國生物學家谷魯斯認為,遊戲不是沒有目的的活動,遊戲並非與實際生活沒有關聯。遊戲是為了將來面臨生活的一種準備活動。例如,小貓抓線團是在練習抓老鼠,小女孩給布娃娃餵飯是在練習當母親,男孩子玩打仗遊戲是在練習戰鬥。
以上文字擷取於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8%B8%E6%88%8F
我非常喜歡維基百科中的這幾個對「遊戲」的定義:
『(遊戲)這種創造活動,產生於人類的本能』
『遊戲過程的本身就是遊戲的目的。』
『遊戲是為了將來面臨生活的一種準備活動。』
這讓我聯想到,在我帶領即興劇工作坊的這些年經驗中,我遇過學員們對Game,有以下幾種真實的不同反應,例如…
「老師,今天你帶的有些遊戲,我們有些成員說他之前玩過了。」
「效賢,上次我們玩XX遊戲超好玩的,為什麼我拿去帶我的學生,他們都說不好玩。」
「老師,你今天帶的XX遊戲,以前XX老師也帶過,但你帶的不太一樣,比較好玩。」(效賢曰:我發誓這是學員實際說出的話... 我只是舉例子,不是在臭屁...)
「老師,今天,我在做XX練習時,我發現自己跟之前玩得時候不太一樣,我之前真的比較緊張,今天真的有叫自己不要想就反應。」
「今天又要玩XX遊戲?……Ya!好期待!」
「什麼?要玩XX遊戲,我可以在旁邊看嗎?我真的做得很爛!」
「效賢,我們今天可以玩XX遊戲嗎?我覺得上次自己玩得好爛。」
當然,學員們對Game的反應還有很多很多。以上我舉出的例子,主要是學員們在面對「同一個遊戲」,玩「不止一次」時的反應。這也反映出,他們玩即興劇遊戲的目的為何。
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說:『遊戲過程的本身就是遊戲的目的。』
我也認為遊戲的目的就是去「經歷玩遊戲的過程」,你會經歷到什麼?是未知的,而且每次在什麼時間點玩、在哪裡玩、跟誰玩,等等不同的元素組合下,都會發生不同的玩遊戲過程,都會經歷到不同的東西。所以,不玩下去,是不會知道的。
所以,我比較怕遇到,當學員有這個反應…
「老師,今天你帶的有些遊戲我(們)之前玩過了。」
說怕,也不是真的害怕的怕,是覺得遺憾。當有學員這麼說著的時候,可能代表著遊戲對他們來說,被定義為一種「死的知識」而非「活的練習」。只玩一次,或看別人玩過,「知道」了就好。當玩第二次以上時,因為面前是自己認為「已經知道」的東西,便彷彿失去了在當下參與的興趣。
法國作家普魯斯特說:『真正的發現之旅,不是著重在尋找新的風景,而是擁有一雙新的眼睛。』
從遊戲的定義中,我們看到,除了娛樂用途外,遊戲是教育的工具、是可作為發展特定技能的練習。我對「練習」的解釋是:「練習做到」而努力的過程。同樣規則的遊戲可以重覆地玩,但每一次玩都應該可以學到點新東西,透過玩的過程學習和進步,這才叫「練習」。
我印象中,有些學員會將同樣內容的即興劇工作坊,重覆再上第二次,在我的記憶裡,幾乎每一個這麼做的學員,我都會在他們的身上,看到非常明顯的進步。不過這樣的學員似乎是屬於少數,或許大家對於學習的方法,還是停留在知識的學習。不過,即興劇教我認識一個重要的道理:「知道」到「做到」通常有著一段遙遠的距離。
有另一種工作坊的參與者,會表現出似乎只想從課程中認識不同的遊戲(規則),對於遊戲「過程」中,透過實際參與,去體會自身的學習,似乎較不感到興趣。或許他們本身也是老師、訓練師、導演、或任何需要認識更多遊戲,來充實自己的工作素材的人。其實,這樣的動機並沒有問題,我自己也有很多很多的遊戲,是透過參加工作坊當學員時學到的。但,學新遊戲,通常不會是我參加工作坊的「唯一」目的。
工作坊,通常是一種體驗式的學習,是「透過玩Game」來學習「某些東西」,可能是一種技能、一些概念、或各種的啟發或刺激。
工作坊,通常也並非「只是」用來認識不同的新遊戲。除非,這個工作坊的主題明訂為「介紹給你各種新遊戲的工作坊」,那你可能也要先確定,帶領者所介紹的遊戲,都是你過去未曾認識的。若用工作坊中玩的遊戲,是否都是你過去已知道的遊戲,來判斷一個工作坊的品質好壞,是很奇怪的標準。
其實,若是想認識多一點即興劇遊戲,看書或查網站,就有很多很多資源了。
我的遊戲知識來源跟大家一樣,是從實際上過的即興劇工作坊、不同的老師、閱讀許多書籍、網站,來認識各種不同的即興劇Game。我也常因為各種需求動機,自己創造或改編一些Game,就像過去這麼多流傳已久的即興劇遊戲一樣,當初相信也是由某些人,因為某些動機而創造出來的。
回想起,在進入即興劇專業的初期,身為一個即興劇訓練的帶領者,我也曾為了想提供學員、演員新鮮的練習遊戲,而苦惱過。但漸漸地我越來越清楚,遊戲是死的,人才是活的,每回玩新遊戲的這種壓力,根本是庸人自擾,搞錯重點。就算有時你會感覺到,有些學員因為學習動機的不同,或過去學習方式的慣性,期待你每一次要帶來「新遊戲」。工作坊的帶領者本身,不能自亂陣腳,你必須要清楚地知道,身為一個工作坊帶領者,自己的「專業」是在哪裡?
我們常用運動來比擬即興劇,一個籃球教練訓練球員、帶球隊,常是輪番重覆各種基本訓練,他的專業在於:懂得如何營造團隊氣氛、如何挑戰各別球員和團隊的極限,來刺激他們進步...等。他不需要一直想新的訓練遊戲,球員也不會有這種期待。
所謂的即興劇工作坊帶領者,絕對不只是一個新遊戲的提供者,或是一個遊戲規則的說明機器而已,那你或許很快會感覺到江郎才盡,學員或許也會感受到你給自己的壓力,以及期待的落空。
德國生物學家谷魯斯認為:『遊戲是為了將來面臨生活的一種準備活動。』
讓我來以即興劇的角度延伸這句話,我認為,『玩即興劇遊戲可以練習即興能力,為了將來面臨舞台上或生活中的即興演出而準備。』
所以現在我認為,身為即興劇訓練的帶領者,需要具備的能力之一是,帶領學員練習「適合」的即興劇遊戲,讓參與者練習到他們的即興能力。我對於「適合」的定義是,帶領者必須判斷人事時地,安排練習什麼遊戲,以及用什麼方式來帶領遊戲,才能有效地練習。
我相信,就算是面對同一群對象,同一個遊戲,也應該依每次實際的狀況,用最適合的方式去帶領,使學員能「享受到樂趣」、也提供了學員「適當的挑戰」,進而引導學員從中「學到東西、獲得進步」。如此,才是一個靈活的、當下的、學習型的工作坊帶領者。
我遇過不只一次,有學員在上過我的即興劇工作坊後,跑來告訴我「這些遊戲真的很好玩,我以後也想來開工作坊。」之類的話,(我也聽過國外的即興劇朋友有過類似的經驗)。
大家或許會覺得,我聽了會害怕有人來搶我的飯碗,事實上,我當然很清楚這個世界的現實,如果我只要每開一次工作坊,就會害怕有人將我取代,若我的專業真的只是如此而已,那我真的應該早點被淘汰。
身為將即興劇帶入台灣的人---我,更介意的是,告訴我這些話的人,是否透過遊戲的過程,真的認識了即興劇是什麼?還是他們眼中只看到了一堆看似好玩的遊戲,想著接下來要怎麼用這些遊戲來賺錢維生?
賺錢維生沒有不對,我在即興劇路上的其中一個願望正是,希望台灣有越來越多人能夠以即興劇為專業,那我覺得是一件很美妙的事。但既然我認定即興劇是一門專業,想要投入此專業的工作者,就應不斷地精進自己的相關專業能力。畢竟,我不覺得有誰是生下來,就懂得怎麼當一個即興劇的專業工作者。
因此,接下來想再聊聊,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即興劇訓練、排練的帶領者,不論是專業還是業餘,你該準備自己、精進自己些什麼?
還是再次強調主題,即興劇不是一堆的Game而已。
即興劇是一種沒有劇本的戲劇,我們透過許多的Game來訓練人們做到這件事。我們也將一些Game當作演出的形式,在觀眾的面前表演。
所以,並不是「知道很多Game的人」,就懂得如何帶領即興劇訓練、排練。也並不是「知道很多Game的人」,就適合在觀眾面前表演即興劇。
這一兩年來,有一些即興劇學員,在上過工作坊後,會各自主動與同好組成練習即興劇的小團體,有的是單純練習,有的也會安排公開、或非公開的即興劇演出,作為團體排練的目標。
我遇過好幾位其中的參加者,來向我提問,或告訴我練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我所聽到的困難從來不是,「我們不知道要玩什麼Game」,最常聽到的困難是,做了練習之後,大家不知道如何給予彼此「適當的回饋」,或「有建設性的回饋」。甚至曾發生,在嘗試給予彼此回饋後,發生了成員有負面的情緒反應。有時,練習團體便因此難以持續下去了。
我完全能夠瞭解他們所遇到的困難,因為在我帶領的即興劇工作坊,或勇氣即興團內的排練中,通常是由我來安排練習的遊戲,也是由我來帶領練習之間的回饋時間,有時是只由我來給予筆記,有時我會引導大家給予彼此適當的回饋。近十年的經驗,一路走來,我深知即興劇中的「回饋」與「引導」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事。
身為一個即興劇訓練的專業工作者,我為了增進這方面的能力,這些年來也數度去上課學習,再加上實際在工作坊、排練場中應用的經驗累積,至今在「回饋」與「引導」的工作上,我雖已漸漸有些心得,但也還是持續不斷地學習中。「回饋」與「引導」一樣是沒有劇本,需要即興反應的工作,每一次上課、排練或演出後的回饋與引導,對我來說,總還是隨時有意想不到的新挑戰。
一群人聚在一起,決定要玩或練習什麼即興劇遊戲很容易,但最難的是,每次玩完之後呢?接下來,大家面面相覷,好像該說點什麼,好像覺得哪裡怪怪的,但要說什麼?該要做什麼,這其實正是即興劇訓練中,我認為最有難度的一環。
我相信大家既然會聚在一起練習即興劇,一定是想要進步,即興劇真的很好玩,沒錯。但只要你有玩過即興劇,你就一定知道,即興劇的遊戲,其實很容易演出「難看的戲」,或讓人覺得越玩越「不好玩」。
最近,我跑去馬來西亞,參加了一位互動訓練大師Dr. Thiagi三天的工作坊,Dr. Thiagi最為人所知的是擅於用各種Game,或稱做Activity來帶領教育訓練,Dr. Thiagi本身也創作了許多的訓練遊戲。在工作坊中,我很喜歡Dr. Thiagi說的一句話:「遊戲,應該是讓人越玩越想玩的。」
我同意,而且我認為,遊戲會不會讓人越玩越想玩,「人」才是最關鍵的,不是「遊戲」的問題。(畢竟遊戲也是人設計出來的,不是嗎?)
同樣的遊戲,讓不同的遊戲帶領者,或一群不同的遊戲參加者去玩,都有可能讓一個遊戲變得好好玩,或變得非常不好玩,關鍵就在於過程中「怎麼玩」。
若想增進即興劇的能力,除了一次又一次的練習外。練習的過程中,有效的練習後回饋,可以鼓勵學員或演員,讓他們正面看待需要進步之處,激發繼續練習的動力。不適當的回饋,有時不但無助於練習,甚至可能產生反效果,令學員或演員產生負面情緒、感到挫折、彼此失去信任、難以激起繼續進步的動力。所以我認為「給予回饋」及「引導技巧」,是一個即興劇訓練的帶領者,非常重要的專業能力之一。
教即興劇,或帶領即興劇的排練、訓練工作,看起來或許很好玩輕鬆愉快,但它的工作內容,絕對不只是解釋遊戲規則而已,你面對的是人,一群人,表演沒有固定劇本的內容,除了故事中的台詞、角色、畫面、劇情…會快速在你面前閃過外,還要處理演員團隊與個人間的關係、情緒、動力、個別能力、信任、溝通…等。真的不只是「知道多少Game」而已。
遊戲是死的,人才是活的。想要好好玩遊戲,你不能只認識Game,你還要認識人。
Game不只是Game而已。
德國詩人和劇作家席勒說:「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
我同意,人在遊戲的時候,確實會露出他最真實的一面。
在此我還想加上一點,作為本文的結尾。
遊戲本身不過就是一堆規則罷了。
我認為:「遊戲只有被人好好地玩的時候,它才算是遊戲。」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