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4-30 23:30:00| 人氣20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貼:駁《海峽危急》(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新纪元之交,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发表了题为《海峡危急:中国和台湾对抗的军事层面和美国政策的选择》的长篇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海峡危急》)。在动用了“三军合成应变模型”(Joint Integrated Contingency Model,简称JICM)和计算机游戏市场上常见的“鱼叉”(Harpoon)游戏进行仿真研究后,报告得出了结论:即使没有美军直接介入,台湾也有相当把握独力挫败解放军的进攻;美军直接介入可以显著提高台湾防御的胜算,而且一两个空军联队和航母战斗群足矣,并非必须大规模卷入不可。
兰德公司是美国空军(当时仍为美国陆军航空兵)在战后促成建立的一个半官方研究机关,至今仍与美国军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研究范围广阔,包括与国家安全问题,军队战略战术、后勤、动员和战备状况,司法、教育、人口和医疗政策,科技政策,管理和行为科学,信息革命等,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它的起家本行:为美国政府和军方提供安全和战略方面的决策参考。95年李登辉访美和解放军对台湾海峡发射导弹后不久,兰德公司发表了题为《台湾在走钢丝》的报告,建议美国政府明确表示不支持台湾单方面改变现状的立场,并建议开设海峡两岸对话渠道,奠定了“台湾不独,大陆不武,谈而不统”的基调。时隔五年,兰德再次以台海为题,发表了《海峡危急》。兰德公司的建议历来深为美国政府所重视,常常作为决策依据。奇怪的是,和以往与中国有关的报告不同,《海峡危急》不是由美国军方(通常是主管作战的空军副参谋长和太平洋总部空军司令)通过兰德自身的“空军计划”(Project AIR FORCE)来赞助发起,而是由不知来头的史密斯-理察森基金会赞助发起,不知其中有无玄机。另外,这个报告论证的方法虽然罩上一层“科学”的光轮,但重要条件和假设的处理近乎轻率,对结论和建议又十分肯定,一反兰德公司历来的严谨,不知其中有无奥妙。
玄机也好,奥妙也好,合理的结论只能来自合理的假设,这是没有疑义的。
  作战模拟(也称战争模拟,战争仿真,战争游戏)是一种用数学手段来研究战争特质和战斗进程的方法。19世纪初,普鲁士男爵莱斯维茨中尉发明了沙盘演习,开创了基于严格规则的刻板式作战模拟。19世纪后半叶,同是普鲁士人的凡尔第上校将其进一步改进、简化成自由式作战模拟,开始允许裁判按经验和知识判断。刻板式模拟要求对所有战场行为有具体严格的裁判规则,所以较少随意性,但繁琐冗长;自由式的特点正好相反。这两种作战模拟均流传至今,属于纯经验方法。
  一战前夕,多才多艺的英国人兰切斯特开创了半经验方法,建立了经典的兰切斯特方程。兰切斯特把战斗简化为两种基本情况:远距离交火和近距离集中火力杀伤。远距离交火时,一方损失率既和对方兵力成正比,也和己方兵力成正比,以微分方程表示即为
                 dy/dt=-a*x*y
                 dx/dt=-b*x*y
其中x和y分别为红军和兰军的战斗单位数量,a和b分别为红军和兰军的平均单位战斗力,因此双方实力相等的条件为
                 a*x=b*y
即任一方的实力和本身战斗单位数量成线性关系,也称兰切斯特线性律。也就是说,如果兰军平均单位战斗力(包括武器、训练等因素)是红军四倍的话,100名兰军和400名红军的战斗力相同,交战的结果是同归于尽。集中优势兵力只是拼消耗,并不占便宜。但近距离集中火力杀伤时,一方损失率仅和对方战斗单位数量成正比,而和己方战斗单位数量无关,即
                dy/dt=-a*x
                dx/dt=-b*y
双方实力相等的条件变为
                a*x^2=b*y^2
即任一方实力和本身战斗单位数量的平方成正比,也称兰切斯特平方律。仍假定兰军平均单位战斗力是红军的四倍,100名兰军和400名红军近战后,当兰军100人全军覆没时,红军仍有sqrt(400∧2-4*100∧2)=346人留下(这里sqrt为平方根,∧2为平方)。显然,近战时集中优势兵力是十分有利的,而且优势兵力一方的损失实际上比劣势兵力的一方还小。如果200名兰军和400名红军近战,双方实力相等(sqrt(400∧2-4*200∧2)=0)。但如果红军通过战术动作或计策使兰军分成各为100人但互不支援的两半,则红军可以54人的代价先歼灭兰军的第一个100人,再用剩余的力量以64人的代价歼灭兰军的第二个100人,红军总代价为118人,总战果为200人。这就是“各个击破”原则的数学解释。再回到兰军100人,红军400人的情况,但双方距离很远。如果红军付出一半代价推进到近距离,按4:1的线性律,这时红军还剩200人,兰军50人,但接下来红军就可以发挥近战优势,以27人的代价消灭兰军的第二个50人。这就是以近战战术克服远射火力优势的数学解释。回想起来,当年土八路近战夜战的“人海战术”实在是大有道理的。
  兰切斯特用平方律定量解释了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纳尔逊各个击破的成功诀窍(人称Nelson Touch),恩格尔在54年用线性律精确地复现了硫磺岛中美军伤亡情况。经典兰切斯特方程对士气、地形、机动、增援和撤退等没有考虑,但对战斗的一般规律仍有指导意义。描述作战过程的数学理论还有诺依曼的博奕论(也称对策论),蒙的卡罗方法,Markov过程的微分-差分方程,Dupuy的战斗效能定量比较方法等。计算机的出现使作战过程的数学模拟实用化,计算机化的作战模拟已经成为现代军队制订作战计划、研究战略战术、评估武器效能的有力工具。
  历史上,作战模拟既有成功也有失败的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在阿登突破、包超马其诺防线的闪电战和巴巴罗萨计划的构想和细节,和日本的珍珠港作战,都预先在作战模拟中验证。阿登反击战期间,在美军反击面前,莫德尔元帅命令A集团军参谋部和所有尚未投入战斗的一线部队主官在指挥部继续进行作战模拟,当前的战况作为输入数据。后来的战事果然如作战模拟所示那样危急,第116装甲师师长瓦尔登堡将军在几分钟内就将作战模拟时的假想性命令作为实际作战命令下达,待命的第116师得以在短得不可思议的时间内投入战斗。
  第一次世界大战坦能堡战役前,俄军总参谋部的作战模拟表明,为避免缺口和被各个击破,萨姆索诺夫的第二集团军必须先于莱能肯普夫的第一集团军三天行动,方能在因斯特堡形成钳击。但这一要求没有在作战计划中反映出来,也没有包括进后来的行动中。果然,德国名将鲁登道夫将军和兴登堡元帅(两人关系有点象粟裕和陈毅)及时抓住战机,先全歼萨姆索诺夫的第二集团军于坦能堡,再重创莱能肯普夫的第一集团军于马苏莱湖,扭转了德军在东普鲁士的危局。但在中途岛海战前日本海军的作战模拟中,当假想的美军空袭时,南云的飞机在攻击中途岛,舰队受到惨重损失,裁判判定南云的航母受到9次命中,赤诚号和嘉贺号沉没。演习总指挥宇垣海军大将专断地否决裁决,将击中次数减少3次,航母沉没为1艘,于是沉没的1艘航母重新参加战斗,演习继续。实战结果比演习更为灾难性,4艘航母全被击沉。
  兰德的JICM属于计算机作战模拟。笔者手头没有JICM的具体资料,《海峡危急》也中没有详述具体的模型,但提到JICM是确定性模型,运用了类似战斗效能的各种折算因子,估计是和兰切斯特或Dupuy方法一路的。假定JICM的计算准确无误,《海峡危急》对这场假想战争的基本想定和假设就成了判断其结果的依据。本文无意探讨武力攻台的全面作战方案,只是对《海峡危急》中众多假定作针对性探讨。
  《海峡危急》中,作者作了几个基本假定:
  1、战争假想于2005年;
  2、进攻将是诺曼底的现代翻版,即争夺制空权,争夺制海权,压制海岸防御,渡海登陆四部曲;
  3、没有制空权就谈不上登陆作战,“万船齐发”时尤其如此,台湾只要不让解放军夺取制空权就等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4、在空战期间,解放军将每天按导弹轰击(只是前两天),前出海峡和台岛上空争夺制空权,然后是有护航的轰炸,4小时和8小时后两度再次前出空战,然后是再第二轮轰炸的顺序作战;台湾机场和指管通情受损后出动率和C3I能力下降,但仍能维持;解放军除攻击跑道外,精确制导武器主要用来攻击加强的飞机掩蔽部;所有战斗均在白天进行,夜间用来修复机场;所有轰炸均在中高空进行,以避开高炮和低空防空导弹;
  5、双方作战飞机都限于开战时的数量,没有战时补充;
  6、战事将在四天内见分晓,解放军或者获胜,或者放弃进攻;
  7、如果美军介入,解放军不对驻日美军基地或海上的航母战斗群袭击;
  8、台湾和美军均不攻击大陆目标。
  《海峡危急》的基本缺陷在于,在没有做到知己知彼时,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还要自扮上帝,指点江山。二战结束以来,美国靠巨大的实力差别压垮过不少弱小对手。但一旦压而不垮,美国常常陷入战争的泥沼而不能自拔,原因均在于不知己不知彼。战争不是骑士决斗,求胜是唯一的规则。如果诺曼底和冲绳是西方大规模登陆战的范例的话,金门、海南岛和一江山岛对解放军更有启迪。金门的教训在于情报不周,指挥不力,后援不继;海南岛的经验则在于先遣接应,一江山岛则是解放军首次三军合成作战。前两者都是在缺乏正规运载工具和没有制空权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些经验在台湾登陆作战中不一定直接适用,但至少可以证明解放军的战法从来都是以我为主,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而不拘泥于战史上的成规。
  制空权对台海战事至关重要,笔者在《解放军能在台海战争中速战速决吗》中也指出这一点,并提出若干设想。但制空权只是解放军取胜的充份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换句话说,失去制空权台湾必败,但保持制空权或持平台湾不一定不败。《海峡危急》以二战中德国放弃“海狮”作战为例,把制空权的作用绝对化了。德国放弃“海狮”作战移师东征时,夺取制空权受阻只是原因之一,而和希特勒认定英国已经不成威胁,要在斯大林没有完成战争准备前征服苏联有关(当时苏军尚未完成临战部署,但军工生产已经加速,大批军工企业已经开始向乌拉尔转移)。德国空军远没有在不列颠之战中消耗怡尽,否则巴巴罗萨作战初期横扫苏联空军也无从谈起。《海峡危急》把解放军的“万船齐发”形容为“敦刻尔克倒一个个儿”。敦刻尔克大撤退时,英军并无海峡上空制空权,英法溃军在海滩上和海峡里饱受德国轰炸之苦,但还是成功地用军民混合船队完成了航渡。敌前登陆和渡海撤退当然是不同的,但敦刻尔克反而证明了在没有绝对制空权时,成功的航渡确实是可能的。历史上,解放军只要能渡过海,没有登不上陆的,现在同样如此。
  《海峡危急》对解放军的空中战术想定过于机械。在如此国运攸关而空中不占绝对优势时不利用综合优势,仍一线平推,全面强攻,不全力封锁机场,而去挖洞打老鼠,莫非其作者当真认定解放军前些年做生意做昏了头?开战的最初两小时是最重要的,其后8小时内也不会悠哉游哉地每4小时出动一次,给对手喘息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战斗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静态局势的简单叠加。特种部队和导弹攻击和与空中机群配合的时机对战斗进程至关重要。只要把关键机场(都不一定所有主要机场)打“哑”哪怕一两个小时,战斗进程就大不一样。
  说到底,中途岛海战中,南云的舰队没有败在飞机的平均出动率上,而是在关键时刻没能使战斗机升空拦截来犯美机,为什么台湾就不同呢?在短时间、高烈度的空战中,只要能把台湾飞机压制在地面,大陆大量的老式飞机也能从容参战,发挥巨大作用。所以开战之初打掩蔽部里的飞机不是最重要的,封锁对方机场、阻止敌机升空才是正道,对台东的山洞机场更是如此。另外,后面将要谈到,正确的战术可以引蛇出洞,比一个一个啃飞机掩蔽部要容易。
  至于夜战,朝鲜战争中人民军空军曾在夜间利用土跑道出动螺旋浆飞机空袭敌军,志愿军也在大和岛作战期间尝试过夜间轰炸。解放军空军近年来明显加强夜间和恶劣气候作战的训练力度,在对台作战中“夜间无战事”是不可想象的。将解放军局限于中高空轰炸更是荒唐。海湾和科索沃战争中伊拉克和塞尔维亚的防空导弹在一开始就被压制住,除零星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外,基本无所作为,盟军大量使用制导炸弹也保证了在中高空的轰炸精度。
  《海峡危急》假设台湾已部署9个“爱国者”、6个“天弓”和36个“霍克”防空导弹连(比已知数量多不少),又假定解放军不具备用空地反辐射导弹压制防空导弹和雷达的能力,只能用弹道导弹打,自然四天后台湾还有至少一半防空导弹可以使用。此时要解放军中高空轰炸,明摆着是要解放军往枪口上撞。在尚不能大量使用制导炸弹时,中高空轰炸精度自然不高。难怪《海峡危急》中台湾机场虽然受损但还能维持出动率。事实上,即使在今天,低空突防仍然有其独特的优越性:缩短空中和地面预警距离,缩短敌机雷达截获距离,迫使对方战斗机进入低空格斗,缩小中远程防空导弹的覆盖范围,缩短低空防空导弹和高炮的反应时间,大幅度提高轰炸精度。在台湾防空网被压制之前,低空突防仍将是解放军的主要作战方式。《海峡危急》多次提到解放军的特种部队,但在模型中没有具体考虑,对台湾电站、电网节点、交通和通信枢纽、C3I和重要公共建筑(如总统府、国防部、参谋总部等)的打击及影响也没有列入模型。
  《海峡危急》假定台湾方面有162架F-16,54架幻影2000,126架IDF和8架E-2T,44架其他类型,其中战斗机342架,未计入F-5;大陆方面按基准、大规模和先进三种情况分别有72/72/144架Su-27,0/0/24架Su-30,24/24/48架歼-10,120/216/0架强-5,48/48/72架歼轰-7(“飞豹”),144/288/144架歼-8,168/288/144架歼-7,48架轰-6,6架预警机,49架其他类型,其中战斗机分别为576/876/576架。除了和公隍7d的数量不尽相符外,台湾已经倾巢出动了。

台長: 鬼雄
人氣(20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