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還真是難以預知何時會發生什麼事呢!就如同朝生暮死的蜉蝣,生、死,都是這世上最孤獨的事。
幸運的,生時有人期待、歡喜;不幸的,生時就成了孤兒,注定自人生的開始,就無人照管。
死亡呢,自然更逃不開孤獨的宿命,縱使有再多的親人、朋友守候在一旁,也沒辦法在人死亡之時,陪你上路。
其實以上都是廢話,也不是今天我才理解的事,只是看完「苦海孤雛Oliver Twist」這本小說以後,這種話,難免要重新浮上心頭罷!
書雖然一直在讀,卻沒什麼空閒能好好坐下記一下讀後心得;這還真是讓我有點兒無奈哪!(或許,該歸咎於我的懶惰吧!看書容易,打字可得忍受眼睛與肩膀的不適咩!)
由於看林語堂先生的著作實在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於是在看完「風聲鶴唳」之後,忍不住實在想看些世界名著,但手邊又沒還未讀過的中譯本,只好拿書林出的刪節本英文小說來讀。「苦海孤雛Oliver Twist」、「塊肉餘生錄David Copperfield」、「魯賓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是讀完了的,「尼可拉.尼可比:滑稽外史Nicholas Nickleby」是還在看的。至於林先生的著作,手邊尚未結束的是「匿名」與「孔子的智慧」兩本,看完的則有「逃向自由城」、「勵志文集」、「啼笑皆非」、「老子的智慧」、「八十自敘」、「林語堂的思想與生活」、「京華煙雲」與「風聲鶴唳」。
先說比較容易的英文小說吧!倒不是說那些我讀起來輕鬆容易,完全沒有生字,倒是因為他們太有名了,所以情節大多是耳熟能詳(當然也有小時讀過中譯本,但早就忘得差不多的。),自然讀起來毫不費力;但若真要說有不好讀的,應該非「塊肉餘生錄」莫屬了吧!
當然囉!狄更斯的小說,誰都知道是以描述他那個年代的英國社會中、下階級的貧苦、不公等社會現象為主,自然而然,他筆下的主人翁與故事情節,都不會是太過歡樂、讀起來很開心的那款;只是,比起「雙城記」,「苦海孤雛」與「塊肉餘生錄」,都是讓人讀起來有些辛酸的作品(其實從它們的中文譯名,就也可想見一二吧!)。當中,「苦海孤雛」的故事較單純與簡短,自然生字也少;「塊肉餘生錄」就不然了,故事較長,裡面有些人物,狄更斯刻意要顯出他們說話故作文雅、高貴,修辭華麗,或是像主角從小受到母親良好家教,說話本就客氣、有禮貌,這兩種說話的方式,使用的字詞,按照今天的標準,都不太『普通』和『通俗』(例如,peregrination:旅程、旅行的正式用語,相當於journey、traveling,我想我這輩子大概都不會用這個字罷!),加上一些當時才使用的衣物、馬車、金錢單位等器具名,對單字知道得不太多的我,就算只是刪節本,我讀起來還是有些吃力。但是,儘管如此,我還是得說,狄更斯的小說,真的是好看!比起那本沒什麼生字的「愛麗絲夢遊仙境」,真的好看很多!「愛麗絲夢遊仙境」,真的比較適合給小孩子讀啦!(雖然它原本就是寫給小女生讀的童話吧!)
接下來,得說實話,雖然讀英文小說,時時會遇到不少生字,但就我個人而言,當時不知道那些名詞,我覺得在閱讀時也完全沒啥關係,因為我還是能沒困難的理解故事原意;畢竟讀小說,原本就需要一些想像力嘛!所以,我個人是比較喜歡遇見生字就跳過不理,等讀完全書再回頭來查生字的方法。當然,也許別人會比較喜歡遇見一個生字就查一個,可我覺得那種方式,只適合我讀英詩……;因為英詩雖然美,通常唸起來又很有韻律與節奏感,但是,由於通常含意啦!隱喻啦!明喻啦!等等修辭方法有一堆,別說是認識每個字時,有時都還會弄不清作者有沒有什麼言外之意,更何況是還充滿一堆生字時呢?所以,這也是我不太愛讀英詩的緣故!一首T. S. Elliot的「荒原」,簡直就像是猜謎大全;像我這種頭腦簡單的人,實在不太喜歡做這種頭腦體操呢!
至於「魯賓遜漂流記」,則真是一本很好的娛樂小說,不禁讓我想起以前聽我父親形容過的一部電影「Cast Away」(之前在昆布台長的「練習與記事」新聞台裡,也有一篇談論這電影的文章;不過,我不知道它叫什麼中文譯名耶?),應該是講一個DHL(還是Federal Express?)的郵件運送員,在荒島上飛機失事,然後獨自求生了很多年,僅有一個叫「Wilson」的球相伴,後來才又回到美國的故事。(其實我還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的說……!)當然電影的年代,比這小說晚了不知多少年,當然,也可以比較深刻的探討對主角、以及主角親友,這失去了多年時光,對他們造成了什麼生活與心理上的影響;這大概是在「魯賓遜漂流記」裡,著墨比較少(或根本沒什麼提及)的部分。而且,後來魯賓遜還有星期五做伴,自然,那種與世隔絕的孤獨感受,我想,電影裡的主角是更為深刻吧!
說到這裡,我突然想到,不曉得「One Piece海賊王」的作者,那時創造出一堆「Mr. 星期一」、「Mr. 星期五」~~「Miss星期天」等人物,是否在命名上,也受到了這本「魯賓遜漂流記」的影響呢?呵呵,畢竟一提起海洋,魯賓遜&星期五的大名,也不比哥倫布小丫!
跟著,再回到林語堂先生的作品來吧!原本想等看完全部時再來寫這notes的,但難得今天天氣真好!外頭是冷冷的藍天與白雲,不太暖和的冬陽與相當冷的寒風,但草地卻綠得很美……,白樺的葉子也成了金黃;坐在打開的窗前,冷雖冷,卻令人很想動動手指,記下些什麼。
誰知道,這樣的平淡幸福時光,我還能有多少?
也許只是一夕之間,就如夢幻泡影,隨風湮滅也不一定。
一期一會,朝生暮死,這世間種種,全是幻象嗎?全是幻象吧!
這種時候,真該捧一杯溫熱的綠抹茶,與眼前的綠草相互輝映一下,才不枉這一日的美麗!
跟著寫「逃向自由城」、「京華煙雲」和「風聲鶴唳」吧!就像是書名所顯示出來的,這三部小說,無可避免的,都是在民初那個抗日、戰亂的年代,還有後來,欲逃離共黨統治下的赤化大陸。時間順序上,應是京、風、逃吧!但因為「逃向自由城」與京、風並不相關,所以我讀時,反而先讀了「逃向自由城」,這種順序,多少也影響了後來我讀「風聲鶴唳」時的感覺。因為同樣是有一段逃亡的描述,「風聲鶴唳」的女主角和「逃向自由城」的幾個主角差不多,哦!「京華煙雲」裡的姚木蘭也一樣,逃難時仍是菩蕯心腸,一路上愈走,人口愈多,不能免俗地要多救人、多帶人,雖然看起來自然,似是順理成章,而側隱之心,人皆有之嘛!但這世上究竟有多少這樣,臨難到自己頭上,還能如此行義、行善的好人,其實,年紀愈大,我不諱言,我覺得愈來愈像是『神話』。因此,小說、漫畫這樣寫、這樣畫是可以,只是,偶爾我會有「是不是這也只是作者們的一廂情願呢?」的想法。
所以我說,林先生的小說裡,那些主角真的大多數都是好人,你想找幾個從頭壞到腳的,大概真是蠻少的;換個角度說,林先生的人生態度真的非常正面,小說也積極、向善。但對於令主角受苦的起因,全變做由於制度、國仇等,而非由一個壞到骨子裡的大反派,這倒是與一般小說、戲劇不太相同。
但是,孰優孰劣呢?這個問題,我也覺得是沒有答案的;畢竟,好的作家能把最老套的手法用的無比美妙,讓人完全察覺不出其陳腔與爛調,可壞的作家,即使是最新奇的想法,也可能被不當使用而完全失去了耀眼光芒,變得一無是處。
至於這三部小說,我個人還是覺得「京華煙雲」比較好看吧!雖然我覺得中間穿插「紅玉」為情自殺的那一段,實在沒什麼太大意思;雖然林先生是把她寫得很像「林黛玉」,可是問題是阿非也不是賈寶玉,之前也沒把阿非經營成賈寶玉的調調,這突如其來的殉情,實在蠻牽強的。這大約是我唯一覺得「京華煙雲」裡,少有的敗筆吧!其他寫姚木蘭對孔立夫的那種感情,倒是寫得蠻美的;只是,讓我不由得想起,在「紅牡丹」裡,林先生也是寫了兩姊妹,不曉得為什麼,林先生是不是總覺得做姊姊的當是比妹妹來得熱情奔放、特立獨行,而妹妹反倒總有比姊姊嫺靜、貞淑、安穩的特性?對我個人而言,我卻覺得這往往和我所觀察到的,不太一樣哩!(可拿大s與小s姊妹做一實例!)而且,我覺得,姚木蘭根本就是林先生心中的「芸娘」翻版,只可惜蓀亞不是沈三白罷了!
至於「風聲鶴唳」,雖然可能有些過分,可我總覺得,若要硬把裡頭的人物牽到「京華煙雲」,當作是京的後續,那真有些狗尾續貂的感覺!還不如另外開闢新的戰場呢!畢竟,兩者的故事主軸可說是毫不相關嘛!何必,硬要再加上姚木蘭等人的再出現呢?
而且,也不是我在說,這間出版社既然要出這兩本書,為何不把前後兩本書的人物譯名給統一一下呢?京中的『阿非』,到了風裡,變成『阿輝』,『紅玉』成了『紅英』,『寶芬』成了『保芬』,『暗香』成了『丁香』,『體仁』變成『迪人』……,我實在覺得這出版社蠻奇怪的,他們自己是都沒看過這兩本小說嗎?都不會感覺怪怪的嗎?就算是不同譯者譯的,也可斟酌著更動一下嘛!真是死腦筋吧!(但這問題就和原著者無關了!)
「勵志文集」呢,則是林先生所譯的勵志叢書(Inspirational Book),作者是美國的馬爾藤博士(因為沒附上英文原名,而我也沒去網上查,所以完全沒概念,這位馬博士是何許人也!),是由他全部著作中的代表作品與另一本「人人是一個王Everyman a king」(這譯成「人人皆可為王」,會不會比較合適?)的合集。但是,容我如是說,這本書真是dry的可以!就是那種青年人當如何如何,把握光陰、需求進步、悲觀無益、積極向上……等等,如何勉勵青年、振奮人心的種種警語、告誡,人定勝天、改變社會、改變自己……,所有符合這種想法的文章,這本書裡大概都有了吧!哈哈哈,原諒我如此嘲諷,因為我讀此書,是放在枕邊,看了幾章,原本再好的精神,都能讓我立刻昏昏沈沈,極易入眠……!這真的是一種可代替數羊用的好安眠藥喔!(我真是朽木吧!辜負了林先生翻譯此書的一片苦心。)但說真格的,我真的很懷疑,在這資訊泛瀾的時代,還有那個有為青年、少女,能靜下心來讀這種勵志書呢?連當作是課本,大約都沒有任何孩子願讀了吧!這書,可能也只能靜靜地躺在時光的灰燼裡,成為一種美好的古董吧!真是時不我予呢!
跟著說說「八十自敘」與「林語堂的思想與生活」兩書吧!後者是林先生自己將他其他的著作中,挑選出他自認,最能表現出他思想與生活態度的一些文章、篇章(其中也包括了由他女兒們日記裡的段落,描寫出她們眼中的林語堂);所以,讀這本書,極像是對這套林語堂經典名著的一個總回顧。我本想將此書留到最後才讀的,可沒想到「匿名」與「孔子的智慧」兩書,我實在讀起來有些困難(對匿名所描述的蘇俄共黨歷史,我是沒啥興趣,而「孔子的智慧」書中,史記孔子世家、中庸、論語等文言文原文,我又讀得粉慢,還需仰仗白話語譯才能確定我沒誤解其意),結果只好把那兩書留到最後,先讀其他。還好,此書中也沒有選匿與孔兩書中的段落,故我讀起來也沒有任何無法啣接的問題,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
而「八十自敘」,比起胡適的「四十自述」,當然,時間長了一倍,可說的東西也真不少,而且,就像林先生自己說的,由於他活的時間比很多同年代的人長,故很多事情,由他眼中看來,比起當年,自然也有不同的觀點與想法了!所以,若想要了解林先生的童年、他寫「賴柏英」那自傳小說的背景與他自己初戀的故事,以及他當年是如何與他太太成婚的這種個人逸事,以及他與賽珍珠女士、魯迅等人的牽扯,如何在美、德、法國等地求學、生活之事,都可在此書中一窺究竟。我想,就算讀了林先生所有著作的人,若沒有讀過這本「八十自敘」,都將是一種遺憾!就像幾萬片的全幅拼圖都拼好,可少了那最後的一片,對於認識林語堂這個人,就永遠少了那一些些,總是不夠完整罷!
跟著說「老子的智慧」這書,其實與其說是老子,還不如說是林先生眼中的老、莊道家思想剖析吧!因為這書的編排,並不是只有談及「道德經」而已(可相傳老子只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經」呀!),還將莊子以白話的方式,拿來解釋老子道德經中的話。雖然看起來相當的言之成理,但,就我個人來說,總覺得相當的龐雜、瑣碎,總有老、莊被切得支離破碎、體無完膚之感……;真是相當的可惜!但若考慮到原文是英文,是寫給沒讀過老子、莊子的外國人看的,也許這樣的安排,比較容易入手吧!這個我就不敢置喙了!畢竟,我可不是專研老、莊的專家,只是翻閱過該書而己。
之前還在別的地方看過別人說,老子應生在莊子、孔子等人之後,說「道德經」實際成書該在莊子以後的說法;但林語堂先生在「老子的智慧」這書中,也說明,他認為莊子其中是有幾篇是後人偽作,但他認定,老子絕對是較孔子大些,時代也比莊子早,也不認為梁啟超對老子個人存在與否的評論,具有足以說服他的證據。(當然,我自己本來就不太相信,老子應比莊子晚,或是到底有沒有老子、孫子等人的懷疑論。畢竟,有無其人,好像真的沒那麼重要吧?重要的是,這書裡說的是些什麼?你個人對它的想法,或它對你而言,有什麼價值之類的,才是我覺得,身為讀者的我該關心的。因為,我既不是考古學家,也不是歷史學家呀!)
總而言之,對於老、莊有興趣的人,這本「老子的智慧」,我真的覺得,是蠻值得一看的書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而不管同意林先生與否的人,應該都還是蠻能在此書中找到樂趣的。將來,若是能找到此書的英文原著來瞧瞧,我想,一定是件非常有趣的事吧!
最後才來談「啼笑皆非」這本書,放到最後,是因為這本書,我個人覺得,可說是,林先生所有著作中,最沈重的一本吧!也許是因為,我也是個流有中國人血液、中文是我的母語、對那場發生在中國的八年抗戰,心裡還殘存著一絲絲沈痛的中國人吧!
雖然我祖父、父輩是經歷過那場大戰的,但其實從小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我,就算聽過當年的故事,卻不是親身經歷;自然,在遠離了曾受戰火洗禮的土地上成長,又怎能體會,那留在腦海、身體、環境裡,對日本人的那種深深仇視、切齒痛恨呢?更何況,我必需說,在台灣的一般人,由於與日本地理位置與曾被殖民的關係,或多或少,都受到日本的文化所影響,就我個人來說,我從小愛看的日本漫畫啦、日劇啦,還有很多小孩愛慕的日本偶像明星,品質優良的日貨,還有現下風行的PS、Wii、任天堂等,絕大多數在台灣生長的人,都不會對日本有很深的反感。當然,在海峽的對岸,可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簡單舉例來說,從幾年前女明星趙薇穿日本國旗照相的所引起的那場喧然大波,就可略知一二了!那種打從心底湧出的厭惡感,我想,我真的不能百分之百體會到吧!
不過,只要一讀林先生的「啼笑皆非」,以及「京華煙雲」、「風聲鶴唳」,我想,或多或少,對於那場慘痛的大戰,就又是另一種想法了!想對日本有好感,可能真的會變得很困難呢!
我當然不是想再度挑起什麼種族、兩國間的仇恨,只是,做為曾被深深傷害一方的後裔,那歷史不該簡單地被遺忘。原諒,說起來真容易,可真的不該遺忘;不然,任由現在許多不敢正視大和民族過去恥辱的日本政客,擅自去篡改掉那段歷史,實在是太過分、也太離譜了!起碼,和德國人相比,德國敢承認過去的錯誤,日本人(當然不是全部)的表現,實在是讓人失望吧!
好,回到比較理性的說法,對我而言,我對林先生在書中,對於抗戰當時,美國政府對中國的冷酷(非美國人民之罪喔!根據林先生的說法,美國人民倒是相當熱情的支持中國,可主政者是另一回事!),而英、美兩國當時還有學者,支持他們的殖民主義,認為中國若得到強援,戰勝日本後變得強大,會給周遭的印度、印尼等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有不良影響,而不肯對中國鼎力支持;甚至,還提出了一種可笑的戰後世界軍力該如何配置比例圖,看得真是令人覺得可笑、可氣!白種人的優越,在那論調裡,一覽無遺!
這也許也是,我對白種人,始終不是很有好感的原因之一吧!尤其是憑藉著文化、經濟、武力的強勢,還夾帶了想要強迫他人接受的宗教觀,我真的不能理解,這種白種人的天真,也無法相信,強勢作風的回教徒,會有能和他們和平共處的一天!道家、佛教徒的無作為與兼容並蓄,並不會強使他人去接受自己;但回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本質都是,不信我者便是異教徒、該死、有罪等,使用的字眼亦相當的強烈,叫別人怎不心生反感哪?回教某些的激進派,也相信,殺死不信教的異教徒,便可到他們的天堂享福!唉唉唉!這真是我討厭宗教的最大原因吧!所以,我只好繼續當個無神論者了!這實在不是我的過錯吧!
如果要我在這整套三十五本的林語堂經典名著中選出我覺得最值得一讀的幾本,我想,「生活的藝術」、「吾國吾民」、「啼笑皆非」、「京華煙雲」、「奇島」、「唐人街」、「蘇東坡傳」、「武則天正傳」、「吾家」、「八十自敘」,這十本將是我最推薦的;當然,這名單也不需別人的同意,只是我個人卑微的意見罷了!(最後這句的英文原文是很常用~~!)
The END of My Reading Note No.08062007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