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8-12 03:22:00| 人氣1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旅遊〉繁華散盡讀西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西安的感覺,與在北京的感覺,是「有點像,又不會太像!」

 它們在歷史上,作為各朝代的政治中心,都曾主導過不算短的時間!因而這兩個城市,在文化的呈現上,都形成了代表「中國」的一個很重要的表徵。但是,由於北京目前仍是政治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隨著許多外資的進入、商業與金融機構紛紛設立,北京在未來的幾年內,有朝金融經濟中心發展的趨向,在世紀末,北京已逐漸走向了極為現代化(或後現代化)又交融著權力中心的都市,壓過了紫禁城所代表的文化意義。

 在西安不一樣,因為它不是當今的政治發號總部,作為十一個朝代的都城,在文化遺跡的保留上,它比北京更佔了些優勢,想要尋找傳統的、古老的,並且也許是永恆意義的「中國」,先到西安去,恐怕是比較好、比較理想的選擇,所以,也就不奇怪為什麼所有外來的觀光客,以來自日本的佔絕大多數;日本的文化(特別是建築)格局多根源自唐代(尤其是盛唐),而足供給當時來華的日本留學生學習的對象的,自然就是都城西安了!

 在唐玄宗天寶年間,曾一度成為「總統府」的興慶宮裡,有一座南薰閣為名的樓台,造型即與日本的寺院頗為「雷同」。

 當然,值得西安驕傲的,不止是它保存了這李隆基尚未登基前的住所……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帝國(一般認為即是秦朝。)的都城──咸陽,在西邊二十五公里……而那個始皇帝的陵墓就在東邊三十六公里的臨潼縣境……

 事實上,一種「有氣質」的感覺在心頭湧動,算起來該是從城外民航售票處搭公車進城的過程中逐漸開始的,而在觸及到那高大的西安城牆時澎湃起來!

●西安城牆

 從民航售票處搭公車,沿著西關正街進城,必會通過安定門,這是圍繞著西安城區的西門,在東西南北,其實各有一「門」,東是長樂門、西是安定門、南是明德門、北為安遠門,目前是開放了西門與南門,可供遊客登城。

 初看見這城牆,對來自台灣的我是頗為稀奇又帶點驚訝的,西安這城牆,不像台北只保留了北門與南門小小的城樓,要在徹底現代化的大都會,憑著不算起眼的城角重構百年前分隔城裡城外的高牆,除了有些老照片可資依循外,就勢必得有異常豐沛的想像力了。但西安城牆卻是真實地挺立著……你不需要想像,它就在那裡!(按,一九九四年在西安曾召開『古城西安重要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國際研討會』,與會者一致同意將西安城牆申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同時通過的還有漢長安城遺址。)

 今天看到的西安城牆是明代留下來的,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西北邊防,確保蒙古族不會「風雲再起」,因而冊封次子朱梜為秦王駐守西安,擴建西安城牆(以唐末殘破的奉元城西南隅為基礎);由於它是以軍事為首要考量,所以牆身十分堅固,周長約十三.七公里,高十二公尺,牆頂寬十二~十四公尺,牆底則厚達十六~十八公尺!城牆的內質黃土,明穆宗時,分別在土牆外側和牆頂各砌上一層青磚,便成了今日所見的「西安城牆」了。

 如要顧及節省旅遊時間,從南門登上城樓是較理想的,因為「碑林博物館」就在靠南門(文昌門)處,館裡除了有北宋哲宗元佑年間自各地收藏的書畫石碑移聚過來文化寶藏外,還有歷史陳列館與石刻藝術館,石刻藝術館裡收藏的七十多件漢唐石刻相當具趣味性,其中還有個很大的棺槨,是唐高祖李淵堂弟李壽(西元五七七~六三○)掛了之後的厝,它由二十八塊青石所組成,四周還雕有文武侍從與乘龍駕鳳的神仙畫面……嘖嘖!真不愧是皇家人士的規模!

 在石刻博物館外,還有幾列看起來笨笨、杵在那兒沒事幹的石柱,它們叫「栓馬樁」,全是明清時期的作品,它原來是用作羈騾馬牲畜的一種石刻,主要分佈在渭北地區,特殊的是,其樁頂裝飾有動物與人物造型。其雕刻風格簡練柤獷、形象雄渾沈厚,呈現渭北的民間特色。

 出了碑林博物館,若是自覺已遭顏真卿、柳公權等書畫家的藝術氣息所「統戰」而難以自拔,也想弄個文房四寶妝點妝點一下門面什麼的,書院街就在隔壁,那條不長的街道兩旁店面賣的就是這些,如果只是想逛逛,聽聽他們的叫價有時是一種樂趣,一樣相同的筆墨、硯和玉石,隔兩家便可開出不同的價格;當然啦!照這種情況來看,一旦真想買三兩件回家,就得狠下心拿出看家本領才可以了──殺他個痛快的價!

 是的,南門感覺上,文化氣味是濃厚些的,不過,若選在秋天入冬天,稍微涼冷的氣候去遊南門,視線恐怕就會很輕易地被城牆上,與城內街道上大大小小的「花圈」給吸收過去……哇!怎麼那麼多「葬儀社」,坦白說,我今仍感到很「詭異」!難道因為碑林博物館裡展有唐代石槨,附近的商家就也「呼應」著當「觀光業」來發展嗎?真受不了!

●大雁塔

 出了南門,走一段距離,就到大雁塔了。

 今天看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並不算很起眼,正如同我們一般所見的寺廟院落,但在唐朝時,它曾是當時長安城內規模最大的一座寺院哩,寺內重樓複殿、雲閣洞房,共十三院,佔地面積三百六十餘畝,寺院雕樑畫棟、富麗豪華,曾住僧侶最多時達三百多人。

 大慈恩寺建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是唐高宗(李治)還是太子時為其母文德皇后追福而建造,故名「慈恩」(而且是『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最值得一提的,倒不是它當年的氣派,而是它在太宗、高宗年間,住進了一位歷史上鼎鼎有名的和尚,這和尚也是吳承恩《西遊記》筆下的主角──玄奘!

 玄奘才從印度回來,便被迎進了寺院總理寺務,他在遊學十七年,走遍一百一十個國家後,自印度帶回了六百五十七部梵文經典,住進了寺院後,十一年的時間,他主要的工作就是翻譯帶回的這一大落典籍,同時,並創立了佛教的一大支派──慈恩宗。

 唐高宗當時顯然頗敬重這位風塵僕僕的一代宗師,在慈恩寺院內,為他建了迄今仍挺立、且幾幾乎成為西安市標的大雁塔,用以儲放他辛苦帶回的梵文經典;大概在建塔時,玄奘本人不是總工程師就是很重要的提案人,所以,這座大雁塔乃是仿印度並交糅著西域形式而成,初建時為五層磚塔,後因塔身逐漸傾頹,武則天時改建為七層,塔高六十四公尺,塔體為方錐形,仿木結構,是樓閣式佛塔的絕佳典型。

 五代長興年間(西元九三0~九九三年),西安留守(大概類似今天縣長或市長的官職)安重霸,又大舉整修了大慈恩寺,現在看到的大雁塔保留了安先生修復的風貌!

 為什麼叫「雁塔」?據說在唐中宗神龍年間以後,考中進士的文人,會接受國君(?或太子?)的設宴款待,暢飲吟詩作賦,並來此塔題上名姓、寫下詩句,這是士大夫至高無上的榮耀,故以「雁(取與『宴』諧音。)塔」為名。不過,當年的詩句氾濫成災的盛況,今日已不復見,但在塔的四面門楣、門框可依稀看到宋明清時候的字跡,憑以想像當年知識分子虛脹的意識形態,比較不同的是塔南門兩側鑲嵌著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兩塊石碑,一是「大唐三藏聖教序」,為唐太宗替玄奘所譯佛經寫的總序,另一則是唐高宗為「聖教序」所作的記文,藝術價值甚高

 那天在大慈恩寺,發現遊客當中,來自日本的觀光團特多,若估計的沒錯,至少有八成以上,中間穿插幾個金髮碧眼的歐美人士,還有從口音可約略分辨出的「呆」胞(像我這種)。

 日本人來這裡朝聖的多,不知是不是與大雁塔東側有一座他們斥資興建的「唐代藝術博物館」有關?這是他們的「反哺」麼?

 半個世紀前,他們發動侵華戰爭,又不知是否因「深愛」他們文化的根,而甘願以「生死相許」的表現呢?也許這很阿Q,但歷史,不就是由許許多多理不清的問題與公案組合而成的麼!

 來到西安,腦海中不斷洶湧著歷史的掌故與朝代的風華,前後相隔數千年的人事物,卻被命運在空間下湊攏在一起,細細咀嚼,會悠然漫出一股濃淡不一的況味!臨潼,就是這樣一個令人悲喜交織的地方!

●臨潼 

 提到西安、與西安有關的東西,一般人可能會不曉得臨潼這個小縣城,但若不曉得(在臨潼縣境的)秦兵馬俑博物館,那簡直是不可思議,這世界級的歷史古蹟距臨潼縣城約七公里,是一九七四年一位農夫鑿井時無意中發現的,當時曾轟動中外,目前開放有一、二、三號坑,每個兵俑高度約在一百八十公分上下,陶馬則在一百五十公分高,最令人驚異的是,幾乎每個兵俑的表情都不一樣,有嬉笑、有嚴肅、有憤怒、有冷漠……栩栩如生……

 歷史學者黃仁宇在《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中論秦始皇的一章裡說:「他(按,指秦始皇)為什麼不以軍事形式的雷同劃一原則,將幾千個人像以模型翻砂式的原製,有如波斯大流士宮殿前的裝潢,又有如羅馬的康斯丁上面的側面人像,成排結隊出現,既不必講究生動,也毋須在藝術角度上斟酌?」(時報,頁二十五)

 藝術,讓黃仁宇訝異這位一代暴君竟有「細膩」的一面,緊接著,他在《中國大歷史》裡大膽假設:「所塑士兵好像是根據活人為模型倣製,沒有兩個一模一樣。」(聯經,頁四十五)

 其實,撇開秦代有沒有複製的能力不論,我相信作這數千個(保守估計,件數大於等於八、九千)陶俑,動員人力應不下數百、甚至數千,而且也是當年的一時之選,在這種情況下,要每個巧匠手下塑出的風格完全一樣,自是不可能。即便是一個雕塑家要雕出兩個造型相同的人像,在細微的面部表情下恐怕也會有哪怕是極細緻的差別,這就如同寫詩、畫畫與攝影,當然,因為如此,它們的藝術價值也就彰顯了出來。 

 較少為人知的是,據說這些兵馬俑剛出土時,它們的方向是朝東方,可輕易推論出,秦始皇擔心死後,被他兼併的其他六國會藉機造反,因此,陪他的兵士也面朝東方(戰國七雄中,秦在最西邊),以大股懾人的眼神與氣勢鎮壓住那些蠢蠢欲動的亡國之士,兩千年後,我們當然都已心知肚明;秦始皇這算盤打得並不精,秦帝國僅維持了十五年!

 始皇的陵墓在兵馬俑出土處的西邊一.五公里,初看時頗令人懷疑──它像大皇帝的「夜總會」嗎?現在的秦始皇陵不過是周圍長約三千公尺、高四十七公尺的錐形小丘,驅車經過,一不小心還真會忽略呢!

 據《史記》記載,這陵墓修建時,動員了七十餘萬的勞工,歷時三十七年才完工。

 這土丘原來真是不簡單的,《史記》與《漢書》都有記載,墓坑深及水源,澆銅加固,上置棺槨,並以金石修建宮院,以珊瑚、珍珠製成山川園林,四周則裝有水銀溝渠,作流動狀,象徵江海川溪。墓內收集天下珍寶,為防範偷盜,還設置暗箭機關,其豪舉可見一斑。

 不過,不可一世的始皇帝,絕對想不到後來的人就是不信邪,項羽、唐代的黃巢與明代的李自成作怪時,都曾來此欺負他一下;就如我也會不忘爬到他老兄頭上,往後看看小時唸過的秦嶺支脈──驪山,再向前望望一大片關中平原,想像群雄在那裡追逐殺伐,捲起漫天風雪……

 生命再璀璨,在歷史的長流中,不過也就是稍微大一些的泡沫罷了,終究仍將隨眾泡沫沉淪!

●華清池

 男人的爭霸,無論誰輸誰贏,都是很冷酷的,沒錯,歷史原本是很乏味的,不過,好在,女人的適時出現,總會善體人意地充實歷史的內涵,於是文學藝術也會紛紛來此汲取乳汁養分!

 有唐一代,如果要選個最佳女主角,大概不會有人選武則天吧,我舉雙手雙腳選楊貴妃!

 走過了兵馬俑坑與始皇陵,若不去華清池一遭,彷彿全身還充滿硝煙味似的。

 華清池在驪山北麓,算是在臨潼縣城裡的,以溫泉聞名,據現有史料,可考出驪山溫泉發現於西周。而秦始皇曾築驪山湯,這也可能是中國溫泉的肇始。唐太宗在此修建了湯泉宮,到了明皇(玄宗)加以擴建,更名為華清宮,華清池之名即源自於此。

 當年的華清池規模宏大,除了有皇帝(蓮花湯)、貴妃(海棠湯)沐浴的專門殿,也有給太子(太子湯)、近臣(星辰湯)的專門「浴室」;此外,尚有舞馬、踢毬與鬥雞等場地!

 今天這些建築早已不存在了,不過,由殘留下來的浴池遺跡,大約可想像出白居易〈長恨歌〉裡「春寋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充滿色香味的「限制級」景致!

 才洗完溫泉,香噴噴地走出來,一眼就看見「五間廳」──西安事變的發生現場。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清晨,張學良、楊虎城在這裡放槍,要當時的蔣委員長(介石)停止剿共,先行抗日,當年窗上的彈痕猶清晰可辨!而張、楊滿腔的愛國熱忱,似乎蔣先生臨終前仍無法原諒。楊虎城過不了幾年便遭狙殺在重慶歌樂山;而張學良卻是終身被軟禁,迄今他仍有所顧忌,不敢(或不願?)回東北老家……哎!本來已發出香味的身體,現在又隱約有些異味了!政治,果然骯髒得很哪!

 中共對張學良張少帥至今仍相當敬重,近代史西安事變發生地在臨潼,但策劃地則在西安市區,現在建國路上的原張學良公館,保存相當完好!

 據管理處的介紹:「一九三五年九月,蔣委員長為了圍剿紅軍,成立了『西北剿匪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張學良為副司令代行總司令職;一九三五年九月十三日,張學良從漢口遷往西安,租用通濟信託公司剛竣工的金家巷五號。張學良的家眷、參謀、祕書、侍衛副官都住在這裡,稱張學良公館。」

 這公館以東、中、西三樓為主體。

 事變發生後,中共中央派出了以周恩來為首的代表團前來西安與張、楊共同促使蔣委員長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和平大計,這也是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基礎!

 從館內的陳設來看,我可以想見當年張少帥當年憂心忡忡的神色,木製樓梯上「咚咚咚咚咚咚咚」倉皇的靴踏聲;然而,這一切,對後來歷史的發展似乎起不了太大作用,不知道,這公館是否為少帥在大陸的最後一個居所?但,可以確定的是,此後不久,少帥便被蔣中正先生「請」到了台灣,展開了他一長段幽居而寂寞的「在野」生涯。   

 有史家認為,蔣介石如果信任張學良,讓他回東北去整軍建武的話,今日的大陸,應該還是國民黨的天下!是耶?非耶?歷史是不允許我們重新來過的,贏就贏,輸就輸,你除非認命,否則就只好跳樓去!

●歸程

 是的,歷史就是如此無情,毫無妥協的餘地!

 在回程,走高速公路往咸陽機場的途中,兩旁盡是黃土的大地,向遠天無言的鋪張過去;而四野除了絕少人煙的莊稼之外,尚有無數大大小小隆起在地表的土丘,長得都很像始皇陵……遠遠看去,它們恰如沉默的歷史老人,呆望著我們從它們身邊呼嘯而過……

 它們應該就是漢朝皇室成員陵墓,陝西有句俗語:漢塚唐塔朱打圍(漢朝皇帝愛建陵墓,唐朝皇帝喜造佛塔,明朝朱姓皇帝則嗜築城牆),果然不假!

 這些陵墓在建造的時候,什麼大雁塔、什麼華清池、什麼西安城牆、什麼西安事變……都還沒個譜兒哩!如果它們的主人地下有知,看著一代一代的生命,被時間淘汰、被命運玩弄……或許也像他們自己一樣,不知會是什麼樣的心情呢?因為他們曾經風光過,在繁華中凋謝、寂寞……他們應該會有很多很多話想說吧!

 只是,我們的旅程總是匆匆劃過這一塊大地,我們也許很想、很願意去傾聽,歷史的回聲,卻每每遺憾:老是錯過……


台長: 葛蘭特
人氣(16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