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世界而言,上海是個奇蹟,十里洋場的時代已是上個世紀的事了,但隨著中共的改革開放,似乎看不慣東南沿海那些城市囂張的樣子,它又彷彿甦醒般地從一個富裕的睡夢中醒來。
從亞洲的角度宏觀,上海可能是個幸運兒,可不是嗎?東京、漢城、台北、馬尼拉、香港,這些曾經主導亞洲經濟龍頭的大城,現在一個個消沈,唯獨上海,以悠然的姿態在一股股風暴的侵襲下滑了過去,不叫幸運叫什麼?
對大陸中央,上海是個瑰寶,一個多世紀以來,它一直是改革與開放的重要窗口,再經歷過各種政治的磨難,它依舊保持著萬種的柔情,同時,它也是當今中共中央領導人的搖籃,上海幫早已是中共中央的主流了。
對上海人,上海就是上海,不是北京、南京、東京、紐約或巴黎。它是上海,本來也就是這樣。
不過,在上海,有了新天地的存在,就如上海在世界上一個安靜的角落的呼吸,一吐一納間,展現著萬種的風華。
新天地之於上海人,可能也就是奇蹟、幸運兒,更是瑰寶。
■
新天地,如果論其功能,其實與我們熟知的西門町,尤其是經過改造後的西門町有點類似,有行人徒步區,有現代化的各種餐飲店與咖啡店,也有令人發思古之幽情的建築。
上海的新天地,其主造型,乃是來自逐漸淍零的上海特色:石庫門建築。
上海話把用一種東西包套或收束另一件東西,叫做「箍」,一八六零年代時,太平天國的忠王李秀成帶兵橫掃江南,迫使江蘇南邊與浙江北邊的難民進入上海租界地避難,為接納大批湧入的難民,租界動員了商人投資住宅建設,基於充分利用的原則,這些建築以排聯式的里弄住宅。裡面的左鄰右舍可以彼此照應。由於都是難民,危機意識特別強烈,為穩固保護自己的家園,先民將正大門以條石做門框,門扇為實心厚木,上有銅環一副,這是典型的江南民居風格。名詩人鄭愁予很喜歡以江南入詩,他的〈客來小城〉:「客來小城,巷閭寂靜/客來門下,銅環的輕叩如鐘/滿天飄飛的雲絮與一階落花……」就有這樣的況味。
因為是用條石將門「箍」起來,所以這種建築很理所當然的被喚做「石箍門」,傳來傳去,就被訛稱為「石庫門」,有趣的是,到如今,「石箍門」的名字已無人知曉,「石庫門」反而令人思想起從前。
這樣的石庫門建築格局最多的時候曾有九千多處,但隨著時代的演進以及城市的不斷發展,許多石庫門建築被打掉拆掉,在原地蓋起一座座的摩天大樓,石庫門的功能也跟著逐漸淡出歷史舞台,有人預言,二十一世紀,石庫門將會完全消失。
基於為上海保留一點記憶,同時又要兼顧著為城市塑造嶄新的面容,一九九七年,香港瑞安集團提出了一個改造石庫門的新理念,把百年的石庫門舊區改造成「新天地」,為這個理念,他們投資了一點五億美元,一九九九年開始動工,二零零一年,一個新的地標就在淮海中路南端,由太倉路、自忠路、黃陂南路、馬當路圍繞的長方形區域內站了出來,它的名字就叫「新天地」。
■
真正說起來,新天地的總面積不大,佔地約三萬平方公尺,由於區內的石庫門建築多為雙層建築,因此實際建地約有一倍,即六萬平方公尺。整個新天地,呈長方形,東為黃陂南路、西為馬當路、南為自忠路、北為太倉路,中間又以興業路隔開,劃分成「北里」與「南里」。換言之,北里的北端為太倉路、南端為興業路,而這興業路,就成了南里的北端、南里的南端則是自忠路。
北里與南里的風格又略略有不同。
北里完整保留了所有的石庫門建築,外觀是老舊的石牆,內部則配合著不同的經營主題與內容而有著不同的風格,但內涵卻是一致的現代化造型。南里則拆掉了一部分石庫門建築,主要是南端靠自忠路的部分,改建成現代化的plaza建築,因此就建築外觀上來講,南里是典型的後現代模式,舊建築與新式建築相互輝映。
這種新舊雜陳的建築風貌,不僅體現在新天地的外觀上,有些西式的餐飲店,在內部裝潢上似乎也刻意表現出這樣的調調。例如,位在北里西北方,太倉路與馬當路交集的角落,是星巴克(Starbucks)咖啡。這家咖啡店發跡自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在北美的各主要街道,幾乎是每公里就有一家,其加盟店之多,可謂「氾濫」,不下於7-11便利商店。這家咖啡店的大老闆去年剛買下NBA西雅圖超音速職業籃球隊,生意如日中天,你很難想像,它會跟中國的傳統有什麼關係。
但位在上海新天地區的星巴克咖啡,你如果走進去,點杯咖啡,慢慢端上樓去,你會愕然發現,你好像來到了老祖母的房間,有點復古的沙發與比復古還要再復古一點的雕花廊柱,一時間,彷彿明清時代揉和著民國三十年代,再搓揉著昨天、今天與明天,而形成的時間點,你站在這時間點上,除了一縷幽幽的咖啡香,真恍然不知身在什麼時代。
當然,新天地內這樣的後現代格調並非唯一的風格,否則那也顯不出其價值了。新天地各商家內部的可資鑑賞處,乃在於它的多樣化。
除了星巴克的後現代風之外,也有絕對現代化的CJW星際餐廳,為什麼叫CJW,為什麼不能叫NBA、MLB、NHL、NFL……?
因為C指的是Cigar(雪茄)、J指的是Jazz(爵士樂)、而W指的則是Wine(酒),有雪茄、爵士樂與酒,還能兩漢魏晉唐宋元明清嗎?自然是絕對的現代,至少也是近代,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絕對「西方」。
有古今對話的後現代、有極現代極西方的內容,要找歷史,你也可以得到滿足。
首先你可以在南里北端興業路上找到「古董藝術名錶珍藏館」,這個珍藏館是由古董名錶鑒賞大師梅強年所主持,展出品從十九世紀的機械錶、一九五零年流行的石英錶到近幾年流行的電子錶,應有盡有。
同時,在北里南端,也是在興業路上,與「古董藝術名錶珍藏館」鈄鈄相望的,則是「中共一大會址」,顧名思義,它就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今年已是十六大了。)舉行的舊地址,裡面保留著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所有的歷史文件與陳設,門票為人民幣三元,不算貴。
此外,新天地更有現代化的室內廣場(Plaza),就在南里的南端,及圍出來一部分延伸到西端的玻璃建築。一樓是各國風味的食肆,有中國式茶莊、有日本拉麵、有泰式料理,也有兒童的朋友麥當勞。二樓則是台灣去的亞力山大休閒健身廣場。
要什麼樣的風格,就有什麼樣的風格。如果說,新天地在極力打造現代商業新地標的同時,也在創造一個現代建築風格的熔爐,大概沒有人會提出異議。
■
在琳瑯滿目的石庫門建築中,卻有一棟頗為醒目的建築,正躲在北里的東北角,想要靜靜地觀察這一片繁華,但它的造型太過醒目,以致,它像一個沈默的巨人,很安靜,但只要遊客稍一留神,就很容易讓它把周圍的建築給比了下去。
那是「新天地一號」樓!
一號!Number1!
當然在很多方面,呈珼出很不一樣的風範與姿采!
這棟共有四層主樓的混合結構建築物,建於二十世紀初葉,百年來幾經易手,最早的主人竟已無從查考了。只知道它的設計師為一位叫L. S. ZIA的高手。
或許它的外貌如此與眾不同,它在整個新天地廣場中,卻是保留得最完整的一棟建築。它的外形屬於「弄堂公館」式的建築,即使在目前上海的老式住宅中也相當罕見。八年抗戰時期,它一度成為因轟炸而失去原校的新新小學校址,一九四九年以前,它成為經營毛筆宣紙生意的商人毛伯庸的私宅,毛將大宅北面,即太倉路上的部分改成鋪面,而南面主樓則保留為住宅,成為前鋪後居的格式。一九四九,中共建政後,這棟樓劃歸入政府機關做辦公室「共產」用,逐漸演變成員工的集體住所。
香港瑞安集團開始開發新天地之後,特別將之闢為專屬會所。偶而會用做接待外賓、各行業從業人員及新聞媒體工作者之用。
如果讀者有機會進入新天地一號樓參觀的話,不妨多留意它的天井設計,那原來是露天的,但由於為了在改建過程中,照顧到內裡最現代的機能系統,考慮到空調系統的設置,便加建了玻璃頂棚,在增加了其功能的同時,也不會破壞房屋內在的結構,同時也保留了天然的採光效果,讓其內部的風景顯得極為秀異。很值得細細品味。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