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五點的手機鬧鈴,後半小時還緊急追加一次「偶嗨哦」歌唱鬧鐘,才把昨夜興奮到失眠,只睡三個鐘頭的我,應聲叫起。兩眼惺忪的我,睜開眼睛的剎那,是瑩潔學妹的背影,她還是一樣殷勤的開著夜車,在即時通上與人合夥殺時間,也許是因為長期習慣熬夜,生理時鐘亂到脫軌的緣故吧!有一陣子,我也是如此,甚至到現在,還有點調不過來呢!
簡單收拾好行李,數著錢包裡的旅費,內心隨意附和:應該夠吧!一切就緒後,坐在床邊發呆了十幾秒,頓時被肚子咕嚕咕嚕的聲響,拉回現實,順道拎著全副武裝,便騎著單車,向早餐店報到,再接續前往前火車站趕首班直達新竹的火車。
騎著單車,從家門出發,沿著九如一路,過民族陸橋,右轉至建國三路,這樣的路程,對我而言,再熟悉不過。每次只要參加營隊或是到較遠的地方旅行,總是得靠著體力,到達目的地。最早出發的紀錄是早上四點,為了星期三到台東史前博物館,享受免費招待(史前博物館每週三,憑學生證,一律免費),偶而到台北、新竹參加記者營、文學營,也是這麼做的,往往一趟旅程,早出晚歸在所難免,也許你會問:「為什麼不做高鐵?」我想我會笑著回答你:「因為想壓低旅費,而且新左營離家裡還有一段距離,也是得騎一段路,何況距離也較長,倒不如就近,求個方便!」
抵達新竹已是十點十六分,寄放行李後已十一點,沿著護城河公園直走,因緣際會下,走進「新竹市美術館暨開拓館」。在著手開啟老式門把的那一剎那,因為強勁的冷氣,打了個哆嗦,縱使外頭的天氣是如此的炎熱。
走進展覽廳,展品與導覽圖示顯然地比上次來參訪時詳盡(參加台積電與清華大學舉辦的文學營時曾到新竹市略訪)。當天一樓的展覽廳正巧展示新竹相關歷史文物和一些客家服飾,二樓則是當地喜愛繪畫的同好主導的畫展,雖然作者在繪畫界並不知名,但他們的用心卻賦予了作品美麗的生命。
很幸運的,在央求志工阿姨幫忙啟動新竹簡介的短片時,小小寒喧一下,兩位親和力十足的志工阿姨一聽眼前這位單槍匹馬從高雄獨自直殺新竹的小女孩,不是為了逛街購物,而是為了看看當地的文化相關建築,了解這個城市的歷史與人文風情時,除了興奮,還有些感動,立即拉著我的小手,噗咚的坐在椅子上,熱心的以在地導遊的身份向我推舉新竹市的種種,並主動帶著我,到對面的新竹市政府找警衛拿更為詳盡的新竹觀光手冊。隨手一翻,裡頭全是彩色印製,不論是文字內容,或是圖片,都一應俱全,可謂是新竹旅行的武功秘笈。
像隻老驢似的,按圖索驥,對著地圖上的各大景點充滿了好奇,眼珠子越看越覺發亮,差點掉了出來。補充好水分,上了洗手間,向兩位可愛的志工阿姨道謝後,便轉身離開美術館暨開拓館。
沿路上有著許多紅磚建築,導覽手冊記載著北門曾是新竹舊市集的所在,現今的北門老街,雖然商家稀疏,已無當年的繁華景象,僅留紅磚與老店,前頭有五今行,後頭有家大粒粉圓,許多人慕名而來,分不清是觀光客還是當地人。拐個彎,便看到與照片上一模一樣的進士第,但裡頭有些殘破,從佈滿灰塵的沙窗往裡面看,前方有架機車,後方有二只堆疊起來的竹籠,其他的便是一片黑暗。
收起相機,接續往下走去,右邊出現一架竹棚,在後台一面打理裝扮,一面閒話家常,細碎的呢喃附和著文武場的彩排,讓人在喧鬧中獲得一些欣賞的雅緻。停留些許,又往老街盡頭走去,不一會兒,左邊佇立一棟類似廟宇的建築,外牆看來有些殘破,年久常修又晾在太陽底下,瀰漫著濃厚歷盡蒼桑的老態,匾額的木頭有些低微,需蹲下才能看見它的真實面目,沒有想到上頭竟刻著「鄭氏家廟」,在看見這四個字之前,對它總是忽略而在心裡自然的把它貨餐屬在「廢墟」的行列中,來來回回走了兩三遍,面對這現實的僵局,只能打從心裡冷顫一會,再通往全身神經接收真相。
在台灣有許多地方性質的文化遺產並沒有妥善的受到保護,有的呈現無政府狀態,持續荒廢,有的則是名義上設置文化中心,實質上卻是個蚊子館,參觀的民眾頂多是慕名而來的無知者,或是附近住家散步的好去處,這種情況在台灣各地是顯著而嚴重的,就連未來即將成為國際交流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也是如此。
◎機車行老闆發現我在對岸拍照,可愛且熱情的比YA。
從今年一月底到現在,於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擔任青年志工已近八個多月,長期的觀察下來,雖然每週二至日都有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國際競圖的建築展,在週末假期的午後也都定期舉辦相關的音樂或是戲劇表演,近日,幾個室內場地也開始提供表演團隊或是學校相關科系的展演使用,但,附近居民對於這場未來的藝文盛會仍一無所知,較為關心的卻是附近的房地產是否因此升值。每次導覽解說到這,心裡難免有些感傷,推廣藝術人文,還是得教育做起,需要長時間的準備,一心一意的提倡文化創意產業,卻少了文化的內涵,那只不過是包著一層文化假皮的真商業,壽命大多只能維持在謊言被戳破之前。
為什麼國外的百老匯演出,大多的收入來源都是觀光客,但我們台灣的表演團體卻一直抱怨國人沒有看戲的習慣?剛一頭栽入買票看戲行列時,總是對表演團隊心生憐憫,大製作又沒票房,生存著實不易,但接觸久了,在經濟能力緊繃的狀況下,會開始懷疑這樣做對不對,在有些經驗裡,台上的演出有些名不符實,大失眾望,而有的卻是用心到讓人看了,不知不覺,掉淚,這樣參差不齊的表演品質下,為何不讓市場自然的給予淘汰,還一味的拿出怪異的同情,胡亂賜予「免死金牌」,消費者理應覺醒,雖然這是生產者定價的社會,但消費的我們也應當有議價的能力與權益。
開學後,第一次上李明聰老師的「消費者行為」這門課,突然有這種感觸。國貨與舶來品的廝殺不也是這個道理嗎?有時,能生存下來的商家,不見得擁有絕對的品管,但絕對擁有被蒙在谷底的消費盲目,人氣或許能暫時升值財氣,但老品牌的捍衛仍是亙古不變的秘密武器,時間,會改變一切,包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