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1-15 22:22:00| 人氣3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王安石的趣聞軼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為官清廉,拒絕受賄
王安石一生為官清廉,銳意改革,對於官場中那些投機鑽營,吹牛拍馬,拉拉扯扯,行賄受賄等壞行為,甚為厭惡。
有一回,一位客人前來拜訪王安石時,帶來兩件家藏古物:古鏡和寶硯。準備送給他。王安石看了看鏡子和硯臺,確是稀罕之物,於是故意問客人:「這鏡子和硯臺有什麼特別的好處?」
客人說:「你看這鏡面光滑透明,近照人影一致,可遠照二百里物和景;再看這硯臺石質又細又密,不傷筆,又省墨,不信你呵口氣試試,馬上就能得水磨墨。」
王安石哈哈大笑:「兩件都算是稀奇寶物,對我來說可沒有多大作用啊。吾面不及碟子大,哪還要用什麼能照兩百里的古鏡呢?再說我有個習慣,要寫字,必先取水磨墨。你的硯臺能呵得一擔水,又能值幾個錢?」就這樣,王安石婉言拒絕,把鏡子和硯臺都還給那客人了。
王安石當宰相時,得了氣喘病。大夫開的藥方裡,有一味是紫團山人參。這種藥,走遍京城也沒有買到。有個叫薛師政的官員從外地回來,聽說了這件事,就送了幾兩去。可是王安石堅決不要。有人勸他:「你的病非得用這種藥才能治好。治病要緊,接受點藥算不了什麼。」
王安石發起牛脾氣來了:「我這一輩子沒吃過紫團山人參,不也活到今天?我就不吃它,還能立即死了?」
(二)性格執拗,倔強不屈
王安石性格倔強固執。宋史說他:「性強忮,遇事無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因而又有人叫他為「拗相公」。
有一次,京城一少年有隻很厲害的鬥雞,他的朋友好幾次要求那少年把那隻雞送給他,少年不願意。朋友便仗恃著二人交情很深,強把雞拿走了,少年大怒,追上並殺死他。此案報入開封府,少年被判死刑。大家未持異議,唯獨王安石不同意,他說:「按刑律講,明偷暗偷都為盜。此少年不願送雞給他,而他強拿去,
這是明目張膽的偷盜行為。少年追而殺之,是捕盜。捕盜而殺死盜賊,法不當死
。」此案被移交審刑、大理等機關重新審理,一致認為開封府的判處是正確的。
皇帝下詔讓王安石去開封府賠禮道歉。王安石說:「我無罪。」不肯去。御史們
向皇帝報告王安石無禮,他仍堅持己見。
(三)不重飲食
王安石擔任宰相時,有一天侍從官說王安石喜歡吃獐肉乾。王夫人聽了懷疑地說:「王公平日吃東西從不挑嘴,為何單單喜歡吃獐肉乾?」便問侍從官怎麼知道的?侍從官說:「王大人每頓飯,其他的菜都不吃,單單把一盤獐肉乾吃得乾乾淨淨,所以知道。」
王夫人問他那盤獐肉乾放在桌上何處?侍從官說放在王公面前。王夫人要侍從官明天中午換一換,把別的菜放在王公面前。結果第二天王安石果然把面前的一盤菜吃光了,放在遠處的獐肉乾動也不動。原來王安石吃飯時都在想學問、想政事,吃飯只是虛應故事而已。
(四)以指頭當蓮子
王安石晚年在江寧著字說時,費盡心思。他把一百多顆很硬的蓮子放在桌上,咀嚼蓮子來幫助思考。有時蓮子吃完了,又來不及添加,就咬自己的指頭,直到流血還沒有察覺。南宋 朱熹對王安石如此專注的態度,有中肯的評價:「荊公氣質特殊,往往神不守舍,忘卻肉體,脫離世俗。」
(五)不修邊幅
王安石平日不修邊幅,又不愛洗澡,以致身上長了不少虱子。有一回,他和御史王禹玉一起上朝,有隻虱子一直爬到他的鬍鬚上他也不知道。宋神宗見了,忍不住望著他發笑。退朝之後,王安石問王禹玉「皇上為什麼老是望著我笑呢?」王禹玉把原因告訴他,他就叫差人把虱子捉掉。王禹玉逗他說:「唉唉,不可輕去!應該獻一句吉利的話,以歌頌這虱子的榮耀。」於是一本正經地說:「屢遊相鬚,博得御覽。」王安石聽了,也不覺大笑起來。
(六)門生勢利
王安石因為權位高,學問又好,所以門生故舊非常多,然而其中不乏趨炎附勢者,當王安石得勢主政時,則逢人便說:「我是王大人的門生」,向人炫耀;一旦王安石失勢,則避之唯恐不及,諱言自已是王門的學生,甚至還落井下石,撰文謾罵老師。王安石的好友張舜民有感於此,在王安石死時,寫輓詩云:「今日江湖從學者,人人諱道是門生」。後來,朝廷恢復王安石的名位,並配享孔廟,世上又到處聽到「我是王大人的門生」的聲音,張舜民非常不以為然,於是將輓詩改成:「今日江湖從學者,人人都道是門生」,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卻道盡世態
炎涼。王安石於變法期間,所用非人,屢遭批評,可能與此不無關係。
(七)捐前嫌會東坡
元豐七年(西元一○八四)三月,宋神宗下令蘇軾離開黃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 汝南縣)團練副使,蘇軾上表謝恩,準備上任。同年七月,路過金陵(今南京市),他特地去拜訪王安石。當蘇軾瞧見王安石騎著一匹驢子來到江邊迎接他時,高興得連帽子也不戴就跑上岸去,爽朗地叫道:「軾今日敢以野服見大丞相。」王安石也欣然回答說:「禮豈為我輩設哉!」
他們愉快地盤桓了幾天,臨別時大家都不勝依戀,王安石嘆息道:「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二人不以政見不合而疏遠,反而頻相唱和,談論國事,可謂「君子之爭」,成為千古美談。

文學二三事
1.半山老人
熙寧九年王安石二度罷相後,回到金陵,卜居於鍾山山腳下的謝公墩。此處距金陵的白下門七里,離鍾山也是七里,人稱半山。王安石對半山的自然環境十分喜愛,曾有遊鍾山詩稱:「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閒。」遂自號半山老人,居處叫半山園。元豐七年,六十四歲的王安石生了一場重病,蒙神宗特派太醫前來診治。病癒後,深感人生之無常,便奏請以半山園施捨為寺;神宗賜額報寧禪寺,俗稱半山寺。自己則搬進城中,賃屋居住。
2.新年賀詞
王安石秉政時,時時以富國強兵為念,舉朝以為皋、夔復出,伊、周再生,額手稱慶,寄莫大的期望;神宗對其信任之隆,無以復加,充分授權、袪除牽制,新法陸續推行,一片新興氣象,有一首很通俗的元日詩,就是王荊公的寄意之作,
云: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詩中暗寓:破除舊習,施行新政,像元旦那樣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字裡行間,
洋溢著一片太平歡樂的景致。
3.曲解文字
王安石是一位古文家,同時也是一位文字學家,他曾編有字說一書,不過他偶爾會望「文」生義,曲解文字的構造,因而惹出一些笑話。有一次,他對蘇東坡說:「『坡』字乃土之皮,『波』字乃水之皮。」蘇東坡很不以為然的反問他說:
「照你這樣講,那麼『滑』字不就是『水』之『骨』嗎?」後來蘇東坡常以此戲
謔王安石,有一次蘇東坡問王安石說:「依你說,以『竹』鞭『馬』為『篤』,
為何以『竹』鞭『犬』為笑?又『鳩』字何以是『九』、『鳥』組成?」王安石
一時情急,不知如何回答,蘇東坡乃笑著說:「詩經有『鳲鳩在桑,其子七兮』
的詩句,仔鳥七隻,連爹帶娘,正好不就九隻嗎?」
4.鍛鍊字句
王安石雖博聞強記,但寫起詩來卻是字斟句酌,反覆推敲。
王安石有絕句詩云:「京口 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據吳中一位讀書人家藏的王詩手稿,第三句最初寫的是「春風又到江南岸」,後圈去「到」字,旁邊批注「不好」,改為「過」。後又圈去,改「過」為「入」,再改為「滿」,共改十多字,最後才定為「綠」字。
王安石為編集唐朝詩人百家詩選,從宋敏求那裡借了一些書。有本書中杜詩「暝色赴春愁」句,被宋敏求改「赴」為「起」,王安石把此字重新定為「赴」字。並對宋敏求說:「若是用『起』字,誰不能寫出來?」宋敏求聽了深以為然。
來源:康熙文化

台長: 文雅
人氣(3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