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芸和林強是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創作者,我覺得這場所謂的座談或者是周邊活動原本的題目都被這樣強烈對比給壓了下去。林強說,當初學音樂是為了把妹,每天拿著吉他練和弦;李欣芸說對於創作的興趣高於反覆演奏,所以從古典跨足到流行音樂。兩人的對話是種兩端不同的感覺,林強直率外放,李欣芸內斂而和氣。
個性的不同,在台灣流行音樂市場的命運也似乎順理成章的落差極大,真言社時期林強就眾所皆知的《向前走》了,而李欣芸直到2005年才出了第一張個人專輯《國際漫遊》。林強說自己的人生是一連串的意外,《向前走》意外大紅,而一九九七年他的電音專輯因為與當時眾人搖滾的市場格格不入而慘遭封殺,但是這些原本被冷凍的心血反而因緣際會成了侯孝賢導演《千禧曼波》的電影音樂,為林強再拿下一座金馬獎,後續效應是法國知名片商MK2邀約他灌錄電子音樂新專輯。
李欣芸則是分享製作《雙瞳》電影音樂的紮實功課,與陳國富導演的合作過程中,幾乎把各式的驚悚片都看過一遍而體會此類型電影的氣氛。談到《雙瞳》的音樂製作概念,她認為一般電影較少使用的嗩吶以及古箏等民樂元素更能賦與恐懼的氛圍,甚至適時放進一些柔和的對比可以使得觀眾不會被同一種調性的音樂而麻痺掉感官。長達兩年的時間以及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的資金和規模雖然讓李欣芸磨出了細緻的成品,然而《雙瞳》的各種出版品竟獨缺了原聲帶,在現場可以聽到李欣芸微微的「三條線」苦笑說,我得到的回答是,驚悚片有什麼好出原聲帶的。
李欣芸的第二張專輯則是《深海》的電影原聲帶,只見她語氣平和的闡述《深海》電影原聲帶在不正常的市場機制的誕生,自己肩負起一半的資金與發行責任,自掏腰包錄真的樂器,貼些錢請樂手留下來幫她多錄些,就這樣東挪西湊完成了《深海》的電影音樂,《深海》也拿下了去年的金馬獎電影音樂獎項,其實她在現場只有低調說了因為預算不足所以乾脆就自己發行了。
林強對於創作的堅持是剛烈的,他直言要是有導演希望他去複製某種類型的音樂,他只能就自己的感覺所誕生的作品看你喜不喜歡而已,這一刻我突然發覺林強臉部的線條變成他真正年歲所該有的沉著。相較於李欣芸結構完整娓娓道來的說話方式,林強語彙習慣趨向強烈單一的直述句。非常享受用電腦做音樂的林強,希望能夠導正數位音樂製作僅停留於擬真的刻板印象,數位的平臺本身就足以開闢出新的感受和體驗。他也不諱言的表示,現在的創作就是把東西做出來看觀眾的反應,他把創作的定義加入了與觀眾的互動。
而李欣芸或許在創作上能有較大的溝通空間,可是她的堅持也是少見的,《國際漫遊》就是個最好的例子。
文章定位:
人氣(44)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