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完工?
四川的官僚體系看不懂這個解決方案。岷江發威,對水神應該安撫甚至諂媚,這些羌族人不懂正道,光走旁門左道!他們紛紛向中央政府提告,李冰面臨撤職懲處的命運。
李冰不想交朋結黨或跟任何人解釋。這些在大自然當中觀察、在一條條小河彎道試驗出來的概念,又怎麼跟人解釋呢?這座未完工的殘堤,在當時沒有人認同,連史官都搞不懂。
打開秦國的史書,重要工程都說清楚、講明白了──鄭國渠灌溉關中(戰國時代)、長城雄踞北方(秦朝)。至於那半座堤防、那個吃力不討好的天才工程師,沒資格列入記錄。
李冰站在岸邊,聽著隆隆的水聲,看著夜色中奔湧而來的江流,實在是感慨啊。這條龍從遠方連綿的山峰,吐著白沫、挾著寒風掉進平地,卻找不到恰當的跑道。他看到同胞被折磨,心裡也跟著沈痛。玉壘山頑強,他拿出比玉壘山更頑強的毅力,打通一個瓶頸。
先王大禹告訴我們,人不能壓制洪水。明明知道圍堵不住,又何必蓋一座頂天立地的堤防呢?只能另想辦法!
鑿穿玉壘山、修建江心島、琢磨河道的彎角、蓋台階……。施工期長達十年,李冰天天在河邊甚至水裡,觀察工程進度和水勢的變化,也承受各方面的指責和壓力,已經精疲力竭了。抑鬱加上疲憊,完工以後含冤而死,葬在洛水的出山口。
★ 締造一個天府
鳥不生蛋、沒留下文字歷史的巴蜀,開始改頭換面了。成都平原變成一個寶瓶,再也看不到災難,也忘掉荒年和飢餓的滋味,得到沃野千里、良田萬畝,從此叫「陸海」(廣闊而肥美的大地),甚至叫「天府」(天堂)。
「故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這是中國最早開發的三大糧倉之一,另兩個是黃河上游(陝西)的關中平原、下游(河南)的黃淮平原。後來成都平原竟然凌駕關中,獨佔了「天府之國」的封號。這也算是實至名歸啦,地形險要而且高低適中,有遼闊的平原,氣候溫潤,水源豐富,農林漁牧礦產都很豐富,交通又這麼通暢,在在讓人聯想到天堂。
岷江上游盛產的梓柏大竹和木材,廉價地漂進成都平原;平原的蜀錦和種種特產也順流而下,運往全國各地。來來往往的水路上,漂滿了船舶和商機。
★ 農民感念
成都平原世世代代被洪水殘害,自從那位郡守蓋起半座寬寬矮矮、貌不驚人的水壩,妖孽就不再作怪了。他成天在岸邊和江裡穿梭,是在制服龍妖和水怪吧。
「都江堰奇蹟」引發了無限的想像。農民叫李冰「川主」(水利事業的鼻祖),傳說他變成蒼牛,跳進浪濤裡跟妖怪拼搏;這太吃力了,又趕緊跳回岸上,教部屬怎樣辨識好人和壞人。李冰與部屬兩邊夾擊,拼死打敗妖怪,用離堆和石犀牛來壓制它。
在灌縣編寫地方誌的史官,假裝沒有李冰父子這兩個人,把他們留白了。後代的灌縣史官想彌補一下,這可個全國崇拜的大英雄!現在後悔已經來不及了,只能含含糊糊地說:「李二郎史佚其事,名字無證,性喜獵。」(歷史忘掉記載李二郎的生平事蹟,名字也沒辦法考證,一切都散失了,只知道他喜歡打獵。)
「歷史」怎麼會忘掉二郎,事實怎麼會散失呢?這不能推給「歷史」,是他們那些可恥的前輩,掩面不看都江堰這個龐大的事實,昧著良心、忘掉職責,抹滅了這段歷史。
二郎跳進河裡,為搶救工程而犧牲。但農民怎麼也不相信二郎會殉職,認定是去剷除妖怪了──這洪水明明是被他收服的嘛,起碼是個超人!
這個健壯、活潑的工程師,在後人筆下塑造成「二郎神」,天庭的頭號戰將,身手跟悟空有得拼。在那次大圍剿當中,從天庭追趕到地上,逼得悟空到處亂竄。二郎神被各種行業仰仗,直到清朝羅貫中出版《三國演義》,才把店鋪門口的位置讓給關雲長。
李冰在天上,看著成都平原的變化。「溝洫脈散,疆里綺錯,黍稷油油,粳稻莫莫。」(大地上交錯著灌溉水道的血脈,農作物一片綠油油啊!)
江水不再肆虐了,終年灌溉著成都平原,溝渠縱橫交錯,山林鬱鬱蔥蔥,襯托著紫紅色的大地。那一片旺盛的田地啊,產出多少糧食。他掌握住人生的重點,做了一件正確的事;即使含冤而死,也死而無憾。
★ 秦國超越群雄
商鞅變法,秦國在戰國中期崛起。首先滅掉巴蜀兩國,設置兩個郡,在華中而且就在楚國隔壁,建立一個決戰的根據地。
李冰到蜀郡,推測用十年時間修建了都江堰,應該是在西元前256年落成。秦國得到這個經濟基礎,變成最富強的諸侯國;完工十多年以後,從巴蜀對強敵楚國展開攻勢。完工二十年以後,贏政登基,發現時機已經成熟了,就開始兼併六國、統一神州。
晉朝常璩《華陽國志》:「蜀既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諸侯。」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秦昭王聽田貴之議,以李冰為蜀守,穿成都兩江,造興田萬頃以上。始皇得其利,以並天下,立其祠也。」
★ 西漢心領神會
秦始皇得到都江堰的好處,卻搞不懂究竟是怎麼回事;雖然根據民間的要求、為李冰建祠堂,卻沒替他平反。都江堰完工半世紀以後,西漢建國了,終於心領神會:「大禹肇其端,開明繼其業,李冰總其成。」
《史記》找不到資料,只模糊地記載了這位水利專家:「蜀守冰鑿離堆,辟沫水之害」鑿開寶瓶口,「壅江作柵」修築魚嘴分水。「穿二江於成都之中」,開鑿兩條河。「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浸,百姓食其利。」這條河灌溉、行船,造福了老百姓。
班固《漢書》補上他的姓。漢人開放而聰明,不僅看懂都江堰,也看懂了李冰──他蓋都江堰來造福同胞,應該永垂不朽;秦始皇利用都江堰來造福自己,先摧毀了楚國,也讓秦朝基礎不穩,勢必要隨風而逝。
測量水位的石人,在都江堰完工四百年以後損壞了。東漢水官重新塑造了高三公尺、重四噸半的石人;其中一尊是李冰雕像,衣襟和兩袖上刻著「 故蜀郡李府君諱冰」。水官懂得李冰的心意,他喜歡在江裡鎮水測量。
李冰石像漸漸被淤泥掩埋了,就像他本人,沈靜而孤寂地湮滅在輿論裡。石像出土的時候頸項折斷了,仍然緊握著那把長鍤。不顧生死、不聽輿論,站在江邊守護著巴蜀大地。
籍貫、生卒年不詳,這遙遠而模糊的身影究竟是誰?死於兩千年前,卻明明還在監督工程、指揮水流。放水儀式開始了,民眾跟著戲裡的水神舞動、呼喚,祈求有無數個都江堰,帶來全國的風調雨順、水土滋潤。
李冰不可能永遠被淤泥淹沒,他看到成都平原,就可以含笑了;也不可能永遠沈寂,轟隆隆的水聲吶喊著他的功績。這樣的人、這樣的生平,已經融入天地、融入永恆了;哪靠史書紀錄、靠凡夫俗子歌頌呢?這半座水壩就是他的傳記,那份「說什麼也要付出」的父母心腸,迴盪在永遠的都江堰。
★ 庇護中華民族
每當民族遇到重大的災難,總要倚重天府之國。
﹡ 漢朝
西漢,江南發生水災,「下巴蜀之粟致之江南」。《漢書》形容成都平原:「民食稻魚,無凶年憂,俗不愁苦。」東漢末年,諸葛亮替蜀漢規劃了三分天下,靠紅盆地來延續東漢的道統。
﹡ 唐代
「劍南(成都)之米,以實京師。」杜甫說:「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自古雖有厭勝法(巫術),天生江水向東流。蜀人矜誇一千載,泛溢不近張儀樓(成都)。」
﹡ 南宋
財政收入仰仗江浙、川閩,紅盆地更醒目了。從這時開始,朝廷把李冰敕封為王。
﹡ 元朝進一步把這對父子神化。
﹡ 進入清朝,都江堰的貢獻擴大,對李冰的評價也蒸蒸日上。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說:「後世治水之法,無逾李冰所題,深淘灘、低作堰兩言而已。」
﹡ 抗日戰爭的中國,得到一個安定的後方。馮玉祥在這裡,流著淚聽到「日本投降」的消息。
★ 世界的活古蹟
一座秦代修建的工程,已經變成「活古蹟」了。歷經滄桑,面對洪水的沖刷和地理變遷,始終安然無恙,捍衛成都平原和中華民族。它的效益日漸擴充,發展出中國最大的灌區。從落成的二十多萬畝,增加到今天的一千多萬畝,滋養兩千萬個四川人。
世界各地的水利和地理專家,都去觀摩過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罕見、目前無法代替的財產)。這是「世界上最古老、唯一還完好而且繼續運作的大規模水利生態工程。」
李冰比凡夫俗子多一份關注和想像力,註定要終身落寞。但是看長一點吧!沒有內涵的東西,再怎麼當紅、再怎麼繁華,很快就會灰飛湮滅。用真理打造的,雖然由於思想樸素而顯得普通,卻會永遠流傳下去。
誰有能耐淹沒真理呢?李冰已經超越短暫,進入永恆。看看都江堰,你就會明白了。
這篇故事為紀念李冰而寫,為感謝他而講。你願意變成一座開放的都江堰嗎?讓真裡的水進進出出,把心裡的泥沙帶出去,把聰明留下來。
文章定位:
人氣(837) | 回應(2)|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