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洪水 人類的共同記憶
在黃帝之後,帝堯和帝舜接管遠古中國。大禹出生不久(帝堯時代),連綿不絕的洪水席捲了整個世界。淹水不是新聞,但這場超級洪水比過去洶湧多了,人類產生一陣恐慌。這個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出現在世界各地的上古史詩或神話當中。
羌人的民歌《太陽和月亮》說,一隻潑猴打翻了天上裝水的金盆;黎族人認為是螃蟹精在搗蛋。上古中東地區(巴比倫、波斯和猶太)的神話都說,洪水讓整個世界滅頂。華夏族的神話說,女媧向洪水宣戰,卻始終搞不定。農田被淹沒、房屋沖毀了,人和百獸差點滅絕,殘存的百姓逃到山上。
帝堯傷透了腦筋,召開部落聯盟會議,部落首領公推鯀來對付洪水。堯反對:「他很任性,可能辦不成大事。」但是眾首領堅持讓鯀試試看。鯀根據過去的經驗,動用堵截法。九年過去了,帝舜即位,發現洪水越來越兇猛。低窪地方的人在樹上巢居,高地的人挖山洞,回到最原始的生活。
★ 放棄防堵 改用疏導
帝舜簡直氣急敗壞了,把鯀拘禁或處死,命令禹來接棒。禹帶著一批助手(徒弟),從西向東跋山涉水,考察黃河的源頭和上中下游,檢討失敗的原因。在關鍵的地點堆石頭或砍樹當記號,牢牢記住各地的山形水勢。
走過山東的時候,山洪暴發了,捲走不少人。大自然的力量讓人膽戰心驚啊,這條河從此叫做「徒駭河」。人哪能擋住洪水呢?防堵是沒有用的,應該想辦法疏導它!
視察完畢,大禹以高山大河為重點,分派徒弟到黃河中下游(河北、河南和山東為主)各地,分頭進行:
﹡根據山的走勢和水的流向,徵召當地的工匠來挖掘溝渠。
1. 引導小溝流到中渠。
2. 引導中渠流到大河。
3. 疏通黃河的各支流,引導它通向主流。
如果某座山脈攔住河水,如果實在找不到更好的解決方案,不惜在山上挖出一個窄窄的通道。
4. 黃淮主流的責任最重,加派幾個團隊來全力疏浚。
5. 最後,洪水終於經過黃淮兩條大河,向東海奔騰而去。
6. 無論如何都排不掉的積水,照樣用引導法,讓它匯聚成湖泊。
★ 變成地理專家
大禹想替父親爭口氣,也看到同胞的顛沛流離,哪能停下腳步呢?風裡來雨裡去,身體變得乾乾瘦瘦,皮膚粗黑,手腳掌全是老繭。這石製的工具真簡陋啊,一夥人在途中絞盡腦汁,一邊測量、繪圖,一邊也發明新工具和新方法。
奮鬥十三年,河川全部疏通了,大禹和眾徒弟也都變成地理專家,熟悉各地的地形、物產和經濟特性。把神州重新規劃成九個區塊(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等州),修建城池,中國從此叫「九州」。
(這是大禹嶺,有他疏通河水的痕跡。)
剛剛淹過水,土質過度潮濕。派后稷發種籽,教百姓栽種水稻和各種作物,並且在水裡養魚。伯益改進了鑿井技術,農業生產出現重大的發展。
★ 不怕別的,只怕百姓不安定
這實在是大功勞!帝舜在祭祀儀式上,賜給他一塊黑色的玉圭,並且把夏地(河南)分封給他。萬民說:「沒有禹,我們就變成魚和鱉了。」帝舜稱讚大禹,不肯當面阿諛或者在背後誹謗,卻始終真誠、有操守。這股正直的力量讓朝廷清新。
帝舜將禹推薦給上帝,準備禪讓。後來大禹登基,都城設置在山西安邑,夏朝宣告誕生。他努力地招攬人才,也聽取百姓的意見。有一回看見一個犯人,竟然走下車哭起來:「堯舜的時候,百姓都和他同心同德,沒聽說誰做了壞事、要接受懲罰。現在我卻做不到了,道德、智慧和思考不夠,沒辦法以德化人,社會風氣不正,百姓甚至開始犯罪。」大禹就是這樣,不怕別的,只怕百姓不能當正確的人。
有一次去南方巡視,大浪翻天,船上的人膽寒了。看看泛黃的江水,應該是一條黃色的巨龍吧,唉呀呀這回死定了!帝禹對著天嘆息:「何必憂慮呢?上帝差遣我擔任這個職務,就會幫助我活下去、為國家效力;死了以後也會回到天上。」
波濤瞬間平靜了,「黃龍消失」的故事從此流傳下來。這樣的領導讓人感動,帝禹在塗山召集諸侯,竟有上萬個人趕過來。
★ 在都江堰出生?
大禹在治水的過程走遍天下,中國各地都有與他有關的重要遺跡(廢墟、城門或石碑):
﹡華北西半部(遠古的政經中心):
陝西、山西。
﹡華北東半部(西半部的「郊外」,後來取代西半部變成政經中心):
河南、河北、山東。
﹡華中西半部(大禹的故鄉):
四川、兩湖、安徽。
(這是山西運城的大禹渡口:)
(山西「龍門」又叫禹門口,在現代叫「河津」,黃河在此地衝出晉陝峽谷。這就是我的家鄉:)
好幾個地方都認為大禹是在他們那兒出生的;但四川羌族對這件事最認真。在北川縣禹里鄉,羌民世世代代紀念這位祖先,每年六月初六都要為他慶生。大禹館是北川縣最高級的建築,方圓百里禁止放牧。
遠古的羌族赫赫有名,在中國西部活動,使用刀、斧、錛、鑿這些先進的石具。北起甘肅河煌一帶,南到四川岷江上游和金沙江流域,都有他們的蹤跡。
大禹那支部落應該是四川羌族人,活動範圍在四川北川縣(岷江上游、四川北部),孟子、史記、漢朝陸賈和恒寬都同意這一點。也有人認為,他的故鄉在都江堰(岷江中游、四川中部)。
大禹為神州的同胞奮鬥,他其實是四川羌族和所有中國人的祖先,把開放和勤奮傳遞下來。戰國時期,這份情懷在家鄉(四川北部),啟發了一個開放而勤奮的後人。李冰思考大禹和其它先人治水的經驗,觀察大自然的規律,設計了一個正確的工程系統。「大禹肇其端,開明繼其業,李冰總其成。」
文章定位:
人氣(797) | 回應(9)|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