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帝堯)
2月25日
★ 樸素的帝堯
帝堯把首都設在汾河流域的平陽(臨汾)。那個時代還不懂得什麼叫「科學」或「民主」,帝堯卻吃粗米飯,喝野菜湯,穿麻衣,住簡陋的房子,盡心盡力為民服務。
帝堯率領大臣親自動手,從山上採來粗糙的原木和茅草,蓋了幾間茅屋,當作寢宮。又蓋了二十多間連通在一起的大茅屋,當成與大臣議事的大殿,這些茅屋與一般的房子沒兩樣。他認為黎民百姓的生活很苦,這時候不該建造豪華的宮殿。帝王有什麼好威風的呢?他的職志是為人民排憂解難。
他帶幾個大臣到各地去體察民情,看見有人挨餓,有人沒衣服穿,有人遭到旱災,沒有食物就去偷糧食。帝堯認為自己沒有好好教育百姓、治理國家,才會逼人民犯罪,所以命令公差把他也捆綁起來。
體察民情以後,回到茅屋大殿頒佈「罪已詔」,檢討自己的錯誤,思考哪些地方做錯了。《史記》說帝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有通神的智慧,天一般的仁愛)」。他重視民意,歡迎全天下人公開地提出建議,並且指正他的錯誤。
他擔心處理國事有什麼差錯,百姓不敢提出來,所以在宮廷大門左側設置了一面「敢諫之鼓」,百姓來擊鼓,他就走出來當面溝通。又在宮廷大門的右側設置了「誹謗之木」,人民可以把朝政的過失寫在上面,他都儘量接受。「敢諫之鼓」和「誹謗之木」是民主政治的先聲,意見箱的始祖。
帝堯派大臣到東西南北四方去觀察天象,制訂了相當完備的農曆,用潤月來調整誤差,一直沿用到現在。農民配合著季節時序來耕作,帝堯又推廣水井,所以農產品的產量大增,農耕經濟發展起來了。
《尚書》說,天下的賢才都聚集在朝廷,百官負責不同的職責。帝堯垂拱無為,天下自然得到治理,九族融洽,農工業都興旺,漸漸造成豐衣足食的生活。平陽地區的物質和精神文明都變得豐盛,出現一個太平盛世,吸引了許多的宗族,推舉帝堯當天下的共主。
孔子說:「偉大崇高的帝堯,獨尊上天為大,一心效法天道。寬廣坦蕩啊,言語無法形容。」
帝堯敬畏上天,不敢將帝位傳給兒子,希望傳給賢能的人。他請四嶽十二牧推舉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薦舜。
★ 能幹的帝舜
舜住在荒僻的媯(ㄍㄨㄟ)水灣,許多人由於愛戴他而遷居過去,一年以後形成一個村落,兩年以後擴充成城邑,三年以後變成都市。帝堯囑咐舜給大家講解五倫,學生很踴躍;派他擔任公職,政績很出色,百姓有困難都會去找他;派他去迎送賓客,賓客都敬重他。帝堯把舜放進森林裡,在暴風雨中也沒有迷路。
《尚書》、《史記》說,經過三年的觀察和考驗,帝堯感到放心,決定把王位禪讓給舜,並且把禪讓的動機和榮耀歸給上帝:「上天的使命要放在你肩上了!」
後代的萬章問孟子「堯把天下給舜,有這回事嗎?」孟子說:「沒有,天子不能將天下給任何人。」「然而舜得到天下,是誰給他的呢?」「是上天給他的。」
帝舜設置了十二個州,這是中國的雛形。他跟帝堯一樣,用賢能的人才建設國家,總共任命二十二個官員,囑咐他們要順從天意,建功立業。他們制訂新的儀器,重新觀測日月和五星的運行,並且根據天象制訂了新的曆法、禮儀和刑法,做為施政教民的法則。
帝堯時天下無事,人民安居樂業。帝舜時出現水患,有人作亂,外族也來侵擾。帝舜感到責任很重大,他祭天地,制訂禮制和刑法,重視教育,用詩歌和音樂來薰陶兒童。
★ 大禹以公事為重
有一次,帝舜與大臣討論治國的策略。皋陶說:「官員應該用道德誠信修身待人,由近及遠。不這麼做,就違背了上天的託付,上天一定會討伐有罪的人。天聰自我民聰,天威自我民威,天意與民意是相通的。」
帝舜說:「禹,你怎麼看呢?」
禹說:「我有什麼話好說呢?我只知道孜孜不倦的開山治水,瀉洪辟田。」
皋陶說:「這正是你的美行啊!」
禹說:「在位要謹慎啊!要懂得休息,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停止;再用德行來輔助,天下就會大順。要用清靜的心,等待上帝的旨意向你昭明,上天就會不斷賜下幸福祥瑞。」
巋奏起音樂,神州列祖的神就降臨了,鳳凰來儀,百獸起舞,百官一片和諧。帝舜有感而歌:「奉天之命,治理萬民,唯有順應,唯有敬虔!」眾人唱和:「元首聖明,臣屬賢良,萬事平安!」
夏代的史書記載,大禹擔心自己如果對道理有思考的死角,辦事情有不妥當或錯誤,或者出現誤判的訴訟,百姓能不能暢所欲言呢?他把鐘、鼓、磐、鐸、鞀這五種樂器掛在屋外,只要聽到一種樂器發出響聲,就請想提建議的人去屋裡慢慢談。
有一個人叫儀狄,擅長釀酒,把它送給大禹,味道真是甘美啊!大禹認為君王如果陷溺在酒的世界裡,就可能亡國。所以他不喝酒,也不准儀狄再來晉見。
★ 《書經》和《詩經》
從堯舜禹到文武周公,在遠古締造了一千五百年的盛世。他們知道人沒有善,所以率領百姓仰望上帝的善,靠上帝抑惡揚善。先人道統的基礎,不是人性的善,而是上帝的善。
《尚書》(《書經》)記錄了這段盛世的施政概況。上帝是神州的主宰,祂是公義而信實的,好人得到賞賜,犯罪以後必須懺悔。在這種純潔的信仰裡,遠古中國人得到向善的力量,樸實而自然地生活。他們喜歡祈禱,對上帝讚美、祈求、畏懼、哭訴或感歎。
《詩經》記錄了這些心聲,上帝(天、帝、上帝)這個詞出現了四百多次。
讚美:
燦爛奪目的上天,光輝普照大地。偉大榮耀的上帝,赫赫明威降臨。永恆無限的上帝,是天下萬民之君。
感謝:
上天啊!生養眾民,創造萬物,並且定下律法。
多好啊!大麥小麥都快成熟了,昭明的上帝賜下豐年。
祈求:
明亮的天河,運轉於蒼穹,君王仰天長歎;人犯了什麼罪過,上天竟降下大禍?祭祀的玉器已經用盡,難道上帝還不垂聽?
我將牛羊獻上,祈求上天保佑;我會晝夜不懈,敬畏上天的威嚴。
畏懼:
偉大的上天發出盛怒,降下混亂,遍地一片荒涼。
上天降下懲罰的網羅,國裡的盜賊發生內訌。
哭訴:
我心恍惚苦淒淒,我心慌亂如醉酒,我心沉悶如梗塞,知我者說我憂傷,不知我者問我何求?悠悠上天啊,這是誰的罪過?
悠悠上天啊!我們的父母為何遭受痛苦?
在災難裡仰望上帝:
我們犯了什麼罪行,上天降下這樣的災禍,讓滿地的飢荒打擊我們。…
我們能夠除去痛苦嗎?為什麼用旱災來打擊我們?…
昊天偉大的上帝,你難道不度量我們的心思意念、垂聽我們的禱告?
仰望光明的神,求你不要在憤怒中懲罰我們。…
感歎:
貧困交加,走投無路,這是上天的作為啊,我又奈何!
上天是高明的,知道我沒有快樂,誰來憐憫我呢?
記述:
后稷有德,效法上天,留下農稼,大麥小麥,上帝降命,養育萬民。
上帝啟示文王,不要左顧右盼,不要攀比羡慕,直接登臨我岸。
上帝啟示文王,不要自作聰明,應該順從上帝的律法。
勸戒人:
敬畏上天的震怒,不要淫逸享樂;敬畏上天的神明,不要肆意妄為。上天有眼,明察你的出入;上天有心,知道你的罪衍。
神的降臨不可測度,豈敢懈怠?
警告人:
上天為什麼責罰你?神為什麼不祝福你?你捨棄了夷狄的大惠,妒忌我這個正直的人。
恭敬吧,恭敬吧!天道顯赫不可昧,持守天命不容易。莫說天高不可及,上天晝夜監察人的行為,上下往來行賞罰。
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沒錯,敬畏上帝,懷抱著純正的信仰,想法就不會偏差。
★ 《禮記》、《易經》和《春秋》
上帝是創造萬物的始祖,所以人應該對上帝恭敬而服從,《禮記》強調「禮以順天,天之道也;夫禮,必本於天。」《禮記》記載夏商周祭祀的禮儀典章,包括各種神聖莊嚴的規則。先民認為在上帝面前虔誠而恭敬地懺悔,罪過就能得到赦免。
最高的禮儀是敬天(祭天),孔子說「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根據《禮記》和《易經》,「敬拜上帝」是祭天的主祀,搭配一些「紀念祖先」的禮儀,這不是把祖先當成神,而是希望祖先在天之靈能與上帝同在,蒙受上帝的祝福。
《易經》的基本思想是「天人互動」,教人要「樂天知命,順天休命」(瞭解上天對每個人都有一個計畫,服從祂的指揮),就能得到上天的祝福。那些陰陽和占卜的法則,都是用來探討天意的。
《春秋》言簡易賅,解釋它的《左傳》敘述神州悖逆了,用道德當工具,假仁假義地作惡。
★ 「真誠」是最美的奉獻
中國先民的信仰,是單純地「敬畏上帝」。《中庸》說敬畏上帝要用「誠心」(真誠),這是天生的道理、化育萬物的基礎,內心真誠才能認識世人的本性以及宇宙的真理,瞭解天地運行和萬物生滅的道理。得到「誠意」(真誠)的基礎,才能發揮自己的本性,進一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誠者,天之道也;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能化。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所以,君子把「真誠」當成最寶貴的情操。失去真誠就失去一切,即使獻上最好的禮物,上帝也不會接受。
《尚書》說,我們奉獻的黍稷五穀不香;要獻上真誠,也就是「敬畏的心」和「光明的德行」,它的香氣讓上帝感動,是祂喜歡的奉獻。皇天上帝對人沒有親疏之分,不會特別親近或祝福誰,祂只祝福有光明德行的人,只親近敬畏的人。
「以敬事上帝;至治馨香,感於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惟天無親,克敬惟親。」
《易經》說,先王創作讚美的音樂,頌揚光明的德行,並且特別把這個禮品獻給上帝。天父要祝福的,是順服的人。
「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天之所助者,順也。」
《國語》說,天不會特別親近誰,只要道德純一,就授命給他(揀選他),因為上天賞賜善良的人,懲罰淫惡的人。
「天道無親,唯德是授;天道賞善而罰淫。」
《孟子》說要有真誠純潔的心,維護真誠純潔的本性,才能替上天做事情。罪人要齋戒沐浴(也就是願意改過),除掉罪惡的心,上帝才會接納他和他的祭祀。
「不誠無物,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 先祖是這樣長大的
孔子把上古的資料編纂成《詩》、《書》、《禮》、《易》和《春秋》,後代統稱「五經」。五經散發出一股淳厚而真誠的味道,我們的先祖就是這樣長大的。
從堯舜禹到文武周公,遠古的盛世結束了。但是遠古的記憶代代相傳,中國人仍然在大自然裡、在內心深處,隱隱約約感受到一位上帝,也就是「天」或「道」,並且知道祂具有創造的力量和道德性。
老子說「道」是宇宙的起源,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的觀念傳到東漢,馬融、鄭玄和顏師古這些學者在《十三經注疏》說∶
上帝者,天之別名。
昊天上帝,謂天皇大帝。
文祖,天也,天為文、萬物之祖。
上帝者,天也;天,亦帝也。
不要搞錯了,「上帝」是中華民族最原始的信仰,這可不是靠外國人告訴我們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