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8-19 00:52:26| 人氣57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鐵路通車了!(台灣現代化之父03)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8月20日 以西結書28~33章

★ 架設電報

交通建設是最優先的建設,以鐵路為主,電線、郵政和商輪為輔。中法戰爭剛剛結束,劉銘傳就派人去上海找外國商行洽談。

陸上電線由國內的工程師負責,水線(海底電線)由於技術層次太高,委託怡和洋行承辦。「基隆到打狗(高雄)」的縱貫電報線架好了,台北有水線(海底電線)連到福州,台南有水線連到澎湖,總共架設了水陸電線1400多里。電報總局設在台北,主要的城市都設有分局。

劉銘傳有大企業家的手腕。他提供一些優惠條件給外國商行,換到無息貸款,約定在兩年之內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償還。

這筆龐大的工程經費由稅金撥支,並且要求茶商贊助一部份。這項社會基礎建設,最大的受益人是茶商。

★ 鋪鐵路

劉銘傳是頭一個建議在大陸鋪設鐵路的人,因此變成守舊朝臣的眼中釘。來到台灣,又申請在這裡修鐵路;他強調,調遣部隊、傳遞軍情、開墾土地、推行商務和郵政業務,都非用鐵路不可。

鋪鐵路的經費來源在哪裡呢?在台灣建省前後,福建省每年仍然支援台灣44萬兩,已經積欠了104萬兩的存額,全放在鐵路上。其餘的經費該怎麼籌措呢?劉銘傳鼓勵各方面投資,預計可以吸收外資、僑資和本地的民間投資。

首先在台灣發行鐵路股票,不少人購買了。另外,也申請向外國貸款,清廷不准許這麼做,那就向華僑吸收資金吧!劉銘傳鼓勵居民聯繫海外的親友,同時在新加坡設立「招商局」(後來改名叫「通商局」),向華僑集資(招募投資)。「台灣要鋪鐵路」的消息在東南亞發表,華僑的反應很熱切,短短兩個月就從東南亞招股70萬兩,當場收到現金30萬兩。

他懂得跟外國的企業互惠,向德商泰來洋行和英商怡和洋行購買建鐵路的器材,聘請外國工程師來監造。這些企業提供建鐵路技術支援,同時介紹或提供無息貸款給電報事業。外國人的身份是技術專家和顧問,由中國人當總辦和總督,又聘請一批傑出的華僑工程師,就不會受制於人了。

東挪西借,與重重的困難周旋,鐵路終於開工了。台灣是一個多山的海島,山路崎嶇,而且溪流梗阻,鐵路工程必須鑿山洞、開山路、造橋,在高高低低的路面上鋪鐵軌。花了六年時間,只修成「基隆到新竹」段。

★ 打通山洞,看到天空

基隆的獅球嶺隧道工程全長573公尺,是最艱鉅的一段,劉銘傳親自到現場察看施工的進度。隧道打通了,他就徒步走完隧道,喜悅溢於言表,提筆寫了「曠宇天開」四個大字(打通山洞,看到一片開闊的天空),鐫刻在隧道口的岩壁上。

又寫了一副對聯:「十五年,生面獨開,羽轂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宇;三百丈,岩腰新辟,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天工。」(丁日昌倡議鐵路,到現在十五年了,終於做出破天荒的新事業。車輪向前猛飆,速度像飛行一樣。從此可以沿著大道,通往宇宙四海了。三百丈的天梯,帶我們登上山腰,人力居然改善了大自然!)

鐵路通車以後,內陸和山區的商品「物暢其流」,當天可以直達基隆港口,再用船載運到大陸和海外,出口量飆升。例如茶和樟腦這些特產,都形成蓬勃的新興產業。

在客運方面,從英國購置了二十多節車廂,取名為「騰雲」、「禦風」、「超塵」、「掣電」等。客車的服務真是親切呀!每天原本想開六趟車,由於開辦初期的載客量不夠,又改成四趟,但是只要載客量增加,就隨時機動地增加車次。基隆到新竹不過是短短的一段路,竟然設了十六個車站;在途中只要遇到乘客招手,就停車請他上來。這樣竭誠服務下來,每個月售出五萬多張車票,收入很不錯。

中央和福建省的財政吃緊,福建省積欠的額度只撥發一部份,其它的再也付不出來。朝廷不是頭一回食言了,大家擔心這次又被扯後腿,所以本地的仕紳不敢再買鐵路股票;在南洋爭取到的投資,除了初期支付的現金30萬兩以外,其餘的部分再也不能落實。由於經費沒著落,繼任的巡撫把鐵路叫停了。

不過是修建一條鐵路罷了,為什麼起先逼得劉銘傳多「養病」三年,現在又領不到積欠的經費呢?台灣的鐵路發展超前了大陸,劉銘傳想在一個閉塞而無知的社會裡當先鋒,進行「鋪鐵路」之類的創新,可不是普通的困難啊!

★ 中國的鐵路史

﹡吳淞鐵路

打開中國鐵路史,頭一條是吳淞鐵路,它在1876年完工。英商怡和洋行假惺惺地說,要鋪設一條正常的馬路,並且在路基上鋪設鐵軌,通行火車。後來清政府發現上當了,而且火車壓死了一個路人,上海地區民怨沸騰。清廷只好買下鐵路,把它拆毀。

拆下的鐵軌和車身都撥給台灣,丁日昌摩拳擦掌地想鋪設鐵路,問題是中央政府和福建省都不支持,沒辦法開工,吳淞線的設備變成一堆廢鐵。

﹡唐胥鐵路

1881年,開平煤礦需要運煤,修建了唐山到胥(ㄒㄩ)」各莊的一小段鐵路,叫「唐胥鐵路」,又叫「馬車鐵路」。清政府怕震驚了皇陵,禁止使用蒸汽火車頭,只准用騾馬來牽引軌道上的台車。

唐胥線是中國第一條自行興建的鐵路,全長不到十公里,目的不在客運而在貨運。李鴻章和幾位官員主持通車儀式,鐵路局特地準備了一輛花車,他們威風凜凜地站在上面呢。

﹡台灣鐵路

1887年興建的台灣鐵路,是中國自行集資、修建和管理的頭一條鐵路。長度是唐胥鐵路的十一倍,雖然沒辦法按照計畫延伸到台南,但是它能正常地載客運貨,讓產業快速地擴充,台北府城發展成台灣的首善之區,台灣變成全國第一個出超的省分。

李鴻章認為「能有艱難之締造,方能有以後之繼續。劉銘傳對台灣鐵路之興造,雖因故而未能竟其全功,但其艱苦締造之精神,當永為人稱道於不衰。」沒錯,凡事起頭難,劉銘傳付出沈重的代價,總算為台灣的鐵路當了「火車頭」。

★ 買商輪、通郵政

劉銘傳派親信的官員到新加坡等地設招商局,向華僑招募股份,購買商輪來開設輪船運輸公司。它購置了「威利」、「威定」、「飛捷」、「駕時」、「斯美」等商輪,航行在台灣和大陸的港口,以及新加坡、西貢和呂宋等地。台灣開始大量地對外貿易了。

他也創辦新的郵政制度,在台北設「郵政總局」,全島分設43個支局,由綠營兵傳遞信件。發行的郵票通行到廈門、廣州、香港、福州和上海等地。這是全國最早的郵政業務,比清政府成立的「中國郵政局」早八年。

內建鐵路,外開航路和郵路,不僅開發地利,更打通了人心。想想看,鐵路、商輪和郵政事業促進客貨運輸,交通方便了,更容易聯繫大陸等地,所以對外貿易起飛,而且吸收了各方面的資訊,近代化的腳步自然是越走越快啦!

這樣一來,台北形成重要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劉銘傳鼓勵大商家集資興建台北的街市,安裝自來水系統,開鑿新式的公共水井,鋪馬路(用進口的蒸汽碾路機把街道碾平,鋪上石塊或石板),安裝電燈,架設電線桿和路燈,又修造了鐵橋。台北建設成全國最進步的都市,只落後上海租界而已。

★ 現代化的人才

想改造一個閉塞的社會,修造硬體是不夠的,更要培養人才,吸收先進的思想。劉銘傳開發人才的態度,只能用「積極」來形容,他改造了台灣的教育和思想。

﹡在台北開辦「電報學堂」,培養通訊的技術人員。另外,成立公費的「西學堂」,由外國老師講授英法文、史地、數理、測繪,當然也教中國的經史。從第一屆的64名學員開始,台灣的第一批近代知識分子誕生了,學貫中西,懂得對外交涉。

﹡不拘一格地擢拔人才。只要是人才就不放過,無論是大陸或台籍同胞,表現優異的人都得到信任和實權。有些人被中央政府放進「永不敘用」的黑名單,劉銘傳還是冒險倚重他們。

﹡「借良才於異國」。聘請歐美的老師和技術人員,以及僑居在海外的商人、知識份子和技術員。

台長: 魏筱玉
人氣(575)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管仁健
筱玉姊妹:平安

劉銘傳這條鐵路真的可以「營運」嗎?我看到的資料是無法營運的喔!連橫的《台灣通史、郵傳志》裡記載:

「每車長約二丈,貨車略同。凡設車站十六處,均以土造,曰火車房,其驛長曰司事。顧當草創之時,站中不設信號機,亦無昇降場。其始每日開車六次,後乃減為四次。然途中遇車,隨時可以搭乘,故時刻不定。」

「乘車之費,自台北至基隆者四角四尖,而至新竹者八角六尖,上等倍之,每裡約當二尖一釐。貨物則擔抵一人。平均一日之客,台北基隆五百人,台北新竹四百人。顧是時民用未慣,物產未盛,而基隆河之水尚深,舟運較廉,鐵道未足與競,以是入款尚少,每月搭客一萬六千圓,貨物四千圓,收支不足相償。」

劉銘傳因技術限制,設計委託外國技師,但為了節省經費與確保權利,實際建築由中國官兵與工人執行。當時在架設這段鐵路的官兵和工人,根本不知道鐵路是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所以只要外籍工程師一離開視線,測量用的木樁就會被拿去生火煮飯。枕木與鋼軌被偷不說,連鐵軌邊的碎石到車站屋頂的瓦片,無一不遭人偷。

這條「外人設計,國人自建」的鐵路,設計者從德國的貝克,換到英國的馬迪遜,因為根本無法監督工人,以致連換了五位總工程師。監工一職又都由當地豪族賄賂而得,為了迴避墓地或私有地,就任意變更路線。為了節省經費,還把設計的隧道一律取消,沿著地形彎彎曲曲的建造。另一方面則不考慮地質,以致下雨就流失路基。橋樑也從鋼架改成木架,大雨一來立刻倒塌。行車時晃動劇烈,敢搭乘的人當然不多。

尤其台北到新竹那80公里,沒有任何信號標誌、平交道與月台,時速只有13.7公里,要上車的招手讓司機停車,要下車就必須自己跳下來。最刺激的是軌道裡每隔20分才有一個「集勾配」,所以這種無頂無窗的列車,比遊樂園的雲霄飛車還好玩。行車途中若遇到缺水,還要下車到附近山谷幫忙找水,挑水回來後又要等煮到沸騰。加上車資不隨里程而定,混亂無章法,官員兵丁搭車又都免費,假日還停開,根本沒有營運價值,也難怪接任的邵友濂,會奏請停建原本要一路修到彰化的「鐵路」。

劉銘傳所建的「鐵路」,無論軌道材質、設計施工,通通不符使用需求。日治時代,106公里的「鐵路」拆除後只剩0.8公里可廢物利用。位於現在館前路的台北火車站,根本不是劉銘傳時代位於鄭州路的台北火車站。火車從大稻埕開出後,跨過淡水河走新莊、龜崙嶺到桃園;但總督府鐵道部完全廢棄既有路線,改走艋舺、板橋、樹林、鶯歌至桃園,也就是現今的台灣縱貫鐵路,與劉銘傳那條連路線也不同。

末肢 管仁健 敬上
2007-02-04 22:43:09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