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戀人的預感是浪漫的和聲,
愛情的絮語猶如音樂的對話哲學與室內樂美學的進行式"
演出人員:
小提琴: 林因欣 國立中山大學小提琴碩士
吳若心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小提琴碩士
中提琴: 許義昕 輔仁大學中提琴碩士
大提琴: 吳昱嫺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大提琴博士
鋼琴: 張學淳 美國德州奧斯汀大學鋼琴博士
共有北中南三個場次
台南場 -- 2010 年 12 月18 日 (六) Pm 2: 30
台南浣莎音樂沙龍 票價 : 250 (兩廳院售票系統)
台中場 -- 2011 年 1 月 8 日 (六) Pm 7:30
台中中興堂 票價: 200/300/500/800 (年代售票系統)
台北場-- 2011 年 1 月 21 日 (五) Pm 7:30
台北懷恩堂 免費索票入場
演出曲目介紹~~
1. 蕭士塔高維奇: G 小調鋼琴五重奏,作品五十七
D. Shostakovich: Piano Quintet in G Minor, Op. 57
相對於蕭士塔高維奇的交響曲,室內樂作品似乎是他
身為音樂哲學家內在靈魂的言說。
1940年11月23日由作曲家本人擔任鋼琴,
和蘇聯時期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共同演出。
離蕭氏於該年夏天開始構思及創作,可說是在
極短促的時間內完成此極為豐富且深斂的作品。
蕭氏的弦樂四重奏幾乎可說是為此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團量身訂作,
15首弦樂四重奏中有13首均是由這個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團首演,
而加入鋼琴的這首五重奏,自首演開始,幾乎是
蕭氏室內樂作品中最常公演與具票房魅力的,
其創作年代緊接在蕭氏的第五、六號交響曲,
因樂曲中有著相同的抒情要素,甚至可視為這二首交響曲的沿伸。
從此首五重奏中不難感受到新古典主義和新浪漫主義的結合,
產生一種豐富且平衡的音樂美感,就連當時的
蘇維埃當局都以蕭氏為模範,認同與鼓勵創作這種
原本被視為是西歐資產階級產物的室內樂曲式,
使得此曲也替蕭式贏得蘇聯官方的史達林首獎。
值得一提的是,此首作品原為弦樂四重奏,
鋼琴部分乃蕭士塔高維奇為了自己也能參與巡迴演出而加入,
僅管如此,其鋼琴聲部卻不像蕭邦或是拉赫曼尼諾夫的室內樂,
讓鋼琴的角色過於鮮明,反而是讓鋼琴與四重奏各聲部,
維持於一種相當和諧卻又詭異的演出平衡。
鋼琴經常性的在極高和極低的音域同時呈現二個複曲調的流動,
就音響的音量配置來說,極具技巧性和弦樂四重奏達成平衡。
而在樂器的配搭上,也多以二重、三重奏的型態為主,
可以窺見蕭式汲取德奧傳統自巴哈、海頓、貝多芬以降的弦樂語法。
全曲以組曲形式取代傳統的奏鳴曲形式,
雖缺少真正快速的樂章,卻仍撼動人心。
第一樂章
前奏曲,緩板(Lento),為近三段曲式的自由曲式為主。
樂章一開始由鋼琴強而有力的獨奏展開,並由弦樂承接,
其中大提琴使用了高音域,甚至凌駕於其他三個聲部之上,
在最強奏上片刻停留後,由鋼琴首先奏出
宛如優雅哀傷的小步舞曲,並由中提琴與之呼應,
其他聲部漸次疊進,在高漲的氣氛中鋼琴和弦樂
以卡農的方式重現樂章開頭主題,並不間斷的進入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
慢板(Adagio),由第一小提琴以弱音(con sordino)
獨自引出有如嘆息般的賦格主題,並由
第二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鋼琴等依序承接,
隨著賦格主題的開展,樂曲漸引領至頂點,
在鋼琴一連串的三連音的音階上行後,
由弦樂呈現緊張的節奏與音響,最後由鋼琴再度以強奏
呈現的一樂章的主題,並在大提琴承接後,
弦樂再次以卡農的方式呈現賦格主題。
第三樂章
稍快板(Allegretto)的詼諧曲,呈現出典型的
蕭士塔高維奇帶著嘲諷的圓舞曲風格。
其輕快活潑的曲調和前一樂章的莊嚴肅穆感形成強烈的對比。
開頭由鋼琴在弦樂的強烈的調性和弦陪襯下奏出主題,
而樂曲中段則由小提琴和中提琴分別奏出第二主題。
第四樂章
緩板(Lento)的間奏曲,將俄羅斯的民謠風和古典的旋律
融合成為極獨特的樂章。
全曲採帕薩卡格利亞舞曲(Passacaglia)變奏拼貼手法,
此種手法也見諸於他的第二號E小調鋼琴三重奏(Op.67)的第三樂章。
在大提琴撥奏的襯托下,小提琴先獨自悠悠的歌詠出
既優美又哀愁的歌謠風旋律,後由中提琴與之相伴,
而鋼琴則以充滿幻想式的和聲接替。之後由弦樂以
卡農的方式呈現樂章開頭的主題,並將氣氛漸引領至頂點後,
漸下降而趨於緩和,平靜且不間斷的進入終樂章。
第五樂章
稍快板(Allegretto),採自由輪旋曲式,
其中許多主題都源自之前各樂章主題之變化。
樂章一開始亦是由鋼琴單獨呈現一溫和單純,
但音型卻有些曲折的主題,此主題的後半則源自
第一樂章主題的回想。之後由弦樂承接
源自第二樂章賦格主題回想,充滿著柔和明朗的旋律,
在主題稍加開展後,旋即由弦樂齊奏出一近似行軍的節奏音型,
而鋼琴的旋律則凌駕其上,此旋律則源自第三樂章的回想。
後再次由鋼琴重現第一主題,並由弦樂齊奏與其呼應之,
並在氣氛最高漲時,由弦樂強奏出第一樂章主題之回想,
但旋即再次回到本樂章的主題,這次則是由
大提琴和中提琴作為引領,並在弦樂撥奏伴奏下,
鋼琴弱奏第一主題作為結束。
此作品無論在其充實清澈的情緒、豐富深邃的內容、
人類的開朗性與完美的理論性等各方面,
均屬室內樂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2. 舒曼: 降E大調鋼琴五重奏,作品四十四
R. Schumann: Piano Quintet in E-flat Major, Op. 44
德國浪漫樂派的作曲家—舒曼(R. Schumann, 1810~1856),
原本因家族的期盼而前往萊比錫大學研習法律,
卻於半途難以忘情於對音樂的喜愛,於是棄法從樂,
隨威克(Friedrich Wieck)學習和聲學與鋼琴演奏,
並娶了威克的女兒克拉拉。舒曼除了是個優秀的作曲家外,
也是當時重要的鋼琴家,更是個具有高度文學涵養的樂評家。
從舒曼的作品中不難感受到其熱情如火的個性展現。
其旋律有時滿溢著幸福,有時卻有著一絲惆悵;
而充滿變化的和聲色彩,則為他的作品增添了不少
瑰麗且浪漫的情趣。由於舒曼十分仰慕且熱衷鑽研巴哈的作品,
因此其作品中有時也會有著複音音樂的類賦格之手法。
舒曼的創作歷程,可能與他的偏耽溺的官能病徵有關。
其音樂作品類型幾乎都分布的相當平均,1840年是藝術歌曲年,
1841年是交響曲年,後在1842年,
也是舒曼與克拉拉結婚的第三年,則是豐收的室內樂作品年,
這一年開始,舒曼除了開始研究貝多芬晚期的弦樂四重奏外,
家中也經常性的舉辦弦樂四重奏為主的音樂會。
或許因為這樣,舒曼也開始動手寫室內樂,
並在該年一舉寫下了三首弦樂四重奏(Op.41)、
一首鋼琴四重奏(Op. 47)、以及此首鋼琴五重奏,
值得一提的是,舒曼只花了兩週的時間便完成如此傑出的作品!
舒曼對於帕格尼尼的超技演奏聆聽經驗,也顯現在此作品中!
鋼琴在此作品所擔任的角色,可以說是勤勉而主導,
與低音聲部的互動,實實在在展現了舒曼獨特的熱情音樂語法,
和聲綿延而溫厚;而在高音聲部小提琴的詠唱,
更能體會到作曲家本身對於藝術歌曲主題特有的歌唱性的匠心獨具。
全曲滿溢著輕快幸福的浪漫情調。
此首鋼琴五重奏在創作的隔年,便在萊比錫首演。
第一樂章
燦爛的快板(Allegro Brillante),降E大調,採奏鳴曲式,
樂曲一開始便由全體強而有力的奏出光輝燦爛的主題,
令人深刻感受到當時候舒曼無論在心理或生理所呈現的最佳狀態;
而抒情的第二主題則由大提琴優雅的引出,
中提琴和第一小提琴與其相呼應;發展部則是將
第一主題稍加變形,並由鋼琴居於領導的地位。
第二樂章
慢而莊重的進行曲(In modo d'una Marcia, un poco largamente),
C小調,輪旋曲式的進行曲樂章,帶著哀傷送葬的氣氛。
在鋼琴簡短的引言後,由第一小提琴奏出沉重的輪旋主題,
並由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相繼接替,且和明亮溫馨的第一副題,
以及激動的第二副題交替穿插。
第三樂章
甚快板的詼諧曲(Scherzo, Molto vivace),
有二個中段(Trio)的詼諧曲樂章。其中的詼諧曲
可充分感受到各樂器間的追逐嬉戲的感覺。
第一個中段(Trio I)較為緩和;
而第二個中段(Trio II)則讓人感受到無窮的動力,
近似常動曲,偶被撥奏中斷。
第四樂章
從容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roppo),自由的奏鳴曲式,
由鋼琴似敲打般奏出有精神的第一主題,
後由中提琴奏出輕快的第二主題,值得一提的是,
在樂章最終段插入了「雙重賦格」,
由鋼琴再次重現第一樂章的主題,
並由第二小提琴奏出第四樂章主題,
二個主題同時進行構成雙重賦格並往下發展,
以熱情的尾奏結束全曲。
文章定位: